陈章雄 吴胜兰
【中图分类号】R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21--01
反流性咽喉炎是由于胃部的物质反流到咽喉,从而刺激到咽部粘膜而导致的病症,通常表现为咽喉有异物感、声音嘶哑、发生困难以及慢性咳嗽或者干咳等,还可能会出现咽喉疼痛、呼吸困难、有问题等。如果反流性咽喉炎长期被酸侵蚀喉部,就很可能会出现炎症加重,甚至出现病变,引发癌症。
咽喉反流病及其病因病机
咽喉反流性疾病又称反流性咽喉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气管、肺等), 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反流性咽喉炎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上食管括约肌以上的咽喉部。与耳鼻喉科相关的症状包括慢性声嘶、咽异物感、频繁的清嗓、慢性咳嗽、吞咽困难、痰液增多、咽干、口臭等。因其发生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国内外耳鼻喉科医师的重视。咽喉反流与消化内科常见的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關系密切,在国外,成年人中66 %以上的受检者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 roesop 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或者咽喉反流症状,26 %的受检者同时有GERD 和咽喉反流症状 ,国内曾于1999年在北京、上海两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GERD典型症状发生率为8. 97%,发病率为5.77%。据观察,咽喉反流可能和喉癌、食管癌、分泌性中耳炎、喉狭窄、喉喘鸣、慢性鼻--鼻窦炎、阻塞性睡眠低通气综合征、牙釉质损伤、婴儿死亡综合征等相关,进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咽喉反流性疾病在临床上的症状有很多,缺乏特异性。患者的常见主诉有:声音嘶哑,咽部疼痛,吞咽困难,频繁清嗓,咽异物感,慢性咳嗽咳痰等,一部分患者还伴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例如:烧心、胸痛、反酸、消化不良等。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①屏障结构功能障碍:主要是食管上括约肌松弛,使抗反流功能减低,所以胃内容物经食管贲门到食管咽喉端再通过食管上括约肌到达咽喉部位,引起咽喉损伤。
②咽喉部抗酸能力较弱:咽喉部黏膜缺乏食管黏膜那样的抗酸保护机制,对酸刺激敏感,多种反流成分可以对咽喉黏膜造成直接损伤。
③迷走神经反射:反流物刺激食管远端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反射性清嗓及慢性咳嗽,对声带黏膜造成损伤。
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精神抑郁紧张:引起胃肠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胃反流性疾病的发生。
咽喉反流病的诊断
一般而言,会采用间接喉镜检查和电子喉镜检查,一般提示返流的主要征象包括:1.舌根部血管充血扩张明显。2.双侧披裂粘膜红斑。3.下咽部包括环后和梨状窝有粘稠分泌物。4.声带突肉芽肿。5.双侧声带表面有分泌物附着,或有假性沟。
一些辅助检查也能较好地协助诊断此类疾病,像电子喉镜检查:可见杓状软骨,杓间区及会厌表面的红斑,此病变还可累及声带、声门下黏膜以及喉咽部(下咽部)黏膜。杓间区黏膜可表现为过度肥厚,呈鹅卵石样外观,声带还可呈现水肿等表现。咽喉部pH检测显示:非进食或吞咽时,咽喉部及食管近端、远端均同时或先后出现一过性pH下降且咽喉部pH下降至4.0以下。平时门诊中也有很多与反流有关的咽喉部病变,常见的包括慢性咽喉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白斑、声门下狭窄等,严重的包括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和溃疡、杓状软骨固定、喉软骨软化、喉癌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
咽喉反流病的治疗
咽喉反流病就是由于胃内容物返流引起的咽喉部炎症性疾病。可以引起局部烧灼感、疼痛、异物感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最主要先治疗原发疾病。可以服用兰索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少食多餐,清淡饮食,避免包餐后立即平卧。
近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通过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诊断性治疗,观察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 D)患者在治疗前后反流症状体征的变化及食管动力学特点。研究指出,单纯LPRD患者反流体征较症状的明显改善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能改善LPRD伴GERD的食管动力,单纯的LPRD治疗前后食管动力无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单纯LPRD与GERD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该文发表在2015年第09期《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上。将疑似LPRD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治疗前后均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的评分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sion manometry,HRM)检测。按胃食管反流病(gast 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问卷评分标准,分为单纯LPRD组和LPRD伴GERD组。确诊为LPRD患者38例,单纯LPRD组12例,LPRD伴GERD组26例。两组中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BM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LPRD组RSI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9,P<0.05),RFS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76,P>0.05),LPRD伴GERD组RSI和RFS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LPRD组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RD伴GERD组食管动力参数UESP、LESP、DCI和DL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中心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规律,加深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研究指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口苦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肝胃郁热证占51.3%,是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证候,其主症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胁胀。通过症状频次、证候比率,分析228例胃食管反流病证候分布特点、主症情况。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证候。其最主要的症状依次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口苦。不同证候的症状又有各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