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刚
摘 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我国教育事业逐渐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还能同时兼顾能力培养、个性塑造、情感交流、知识传授等多个方面,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本文就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①过于追求形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活动过于追求形式,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十分活跃与积极,教学过程的进展十分顺利,但是课后反饋效果明显不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过分追求形式,思考缺乏深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仅仅只为顺应教师的思路,没有自我思考与沉淀所学知识,难以全面了解与掌握知识,继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②缺乏课前预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自身因素,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不能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则不能了解大概的教学内容,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影响学习效率。③单一的教学形式。教材作为知识点传授的重要依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目前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教”为主,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难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法全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需求,教学过程不灵活、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形式不丰富,这些都严重降低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巧设导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巧用故事。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生动的情节,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新知。如讲解《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很久很久以前,有只青蛙一直坐在井里,有一天青蛙抬头望天时,正好有一只小鸟落在井口边,于时小鸟和青蛙谈了起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它们谈了什么吗?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产生期待的心理,继而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合理设置悬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这一心理,合理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解《惊弓之鸟》时设置如下悬念:请问用怎样的方法可以将天空中飞的大雁打下来?你能不用任何工具打下大雁吗?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就能知道答案。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进入到该课的学习中。
(二)恰当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教师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水准进行制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当然目标制定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以学生学习动机、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为依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被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首先,分层教学法的运用。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果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法,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使学生在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训练、语文作业等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进而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由于语文中的部分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利用其视频、音频、文字和动画等功能,直观生动展现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追求形式、缺乏课前预习、教学形式单一等,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巧设导入,恰当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延彪.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6(0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