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孙长林,王进
北京科技大学1952年建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里第一个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高校。
北京科技大学位于首都北京,本科生四年全程在高等院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校区就读,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北科大(北京科技大学的简称)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学。在当前权威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北科大位列国内高校30名左右。其中QS世界大学排行榜北科大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2020年在国内排名第21位。
建校68年来,北京科技大学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栋梁和骨干。39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中国一重、宝武集团、中国铝业、中国五矿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
◆ 学科基础厚实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科技大学有16个学科进入前30%,高校排名并列第22位。材料、冶金、矿业、科学技术史等4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26。
2019年,北京科技大学有10个学科进入QS世界前500,分别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化学、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化学工程、电子和电气工程、机械和航空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总数位于国内第26。
北京科技大学有8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排行榜前100,分别是冶金工程、矿业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其中冶金工程排名世界第一。
北京科技大学还拥有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此外,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计算机、工程、化学、物理学科ESI评价居全球前1%。
◆ 专业建设一流
北京科技大学有1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安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冶金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学校有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有13个专业通过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经济管理学院通过全球三大商学院国际认证中的AMBA和AACSB,跻身国际高水平商学院之列。外国语言文学是几个非外语类理工院校中较早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全国仅6所)。
◆ 理科试验班
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旨在培养理科基础厚实的拔尖创新人才。从2007年开办至今,全国共计划招收90人。学校针对理科试验班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第三学期末学生可在学校所有理工学科中任选专业。前3个学期完成理科试验班教学计划、综合排名前50%的学生可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如放弃直博,4~6学期排名50%有资格申请保送研究生。
理科试验班学生整体深造率70%左右,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也有学生以优异成绩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在高校、科研院所工作。
◆ 工科试验班
北京科技大学工科试验班瞄准国家“新工科”建设要求,注重多学科跨界交叉融合培养,着力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跨学科、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国际化”、满足国家工业强国战略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从学生发展来看,工科试验班本科生就业率100%,深造率70%,近两年保送研究生比例在42%左右。
◆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班(本硕博八年制)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高精尖班2020年首次招生,从第一专业志愿报考并被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的考生中依据学生意愿择优选拔产生。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招收1个班,约30名学生。材料高精尖班旨在培养材料领域战略领军人才,采用本硕博八年制贯通培养模式,利用材料学部最好的教育资源和科学研究平台,全程开展研究型学习,采用知名教授一对一师徒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作用,学生科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前沿探索研究。
◆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国际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的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项目。每年招收1个班,非中外合作办学,学费5000元/学年。教学计划参照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课程执行,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并采用英语教学,学生可以优先申请学校的国际交流和攻读研究生项目。国际班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非常好,有70%的学生到国外名校深造。2019届材料国际班深造率100%。
◆ 黄昆英才班
北京科技大学黄昆英才班又名应用物理黄昆班,由北京科技大学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办学,大学一年级学年结束时从全校理工科学生中选拔30名左右,旨在培养半导体方向的拔尖创新人才。采用双导师制,加强课程和科研实践训练,实现应用物理“半导体方向”的本硕贯通培养,50%学生免试攻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部分同学还将参加北科大—中芯国际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北京科技大学设有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也是国家“新工科”建设本科专业,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热门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是首批教育部特设人工智能专业的35所大学之一。2019年人工智能科学工程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019年荣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只有2项)。人工智能专业通过自动化类招生,预设3~4个班级(110人左右)。
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底蕴深厚。北科大研制了第一台国产工业用机器人,90年代成立了机器人研究所,现在依托京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机器人团队进行人才培养,机器人工程专业通过机械类招生,预设1个班。
北京科技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通过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是北京市重点学科,2019年QS排名进入前300。
北京科技大学坚持“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办学思路,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本科生人才培养特色和举措列举如下。
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了“3+3”服务模式,前面的“3”是指授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后面的“3”是指导师本人、导师带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高年级本科生。本科生导师制贯穿大学本科大一到大四全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树立人生目标、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每一个学生有导师指导、有榜样学习、有朋辈辅导、有团队依靠。
矿业、冶金是国家一流学科,也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学科,北京科技大学为这2个专业的学生打通了本硕连读的通道,新生入学2年后,超过40%的学生有机会取得“免试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的资格,大四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并取得工学“学士学位”,接下来2年完成硕士阶段论文研究,总共6年取得硕士学位。相比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保研比例更高,修业年限更少,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提前一年进入工作阶段。
2020年,学校保持了大类招生的稳定性,全校21个本科招生专业里有13个大类,且大类专业设置科学合理。除外国语言文学类第一学期后分专业外,其他大类专业在大一学年结束后分专业,分专业的原则是在学校各专业培养计划数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志愿,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大一学年的学习成绩,并参考学生高考成绩。各学院制定了相应的分专业政策。
学校坚持相当宽松的转专业政策。零门槛:除了外语类保送生、艺术类、体育生,其他本科生在大一学年末或大二学年末,可以提出转专业的申请。不设限:各专业对转出人数不做限制,对学习成绩排名没有限制,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转一次专业。如果学生有必修课不及格的,又非常不喜欢所学专业,那么他可以申请转入到另一个不要求该课程的专业。有指导:学校开设了专业解读、生涯规划等课程,帮助学生进校一年后科学选专业。成功率高:从近几年数据来看,转出成功比例约80%(除了经管、计算机,其他专业基本能通过学生转入申请)。
北京科技大学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所与国外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内高校。学校一直非常注重国际合作,先后与22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学生培养、教育教学、学术科研等方面实质性的合作。
学校虽然没有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名目单独招生专业,但是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一点也不少。学生海(境)外交流项目,覆盖我校全部本科专业。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别:(1)联合培养项目:如“3+1+1”本硕连读项目,“2+2”双学位项目等;(2)校际交换生项目;(3)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项目;(4)攻读硕士学位项目;(5)短期访学、研修项目等。
北京科技大学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学生在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中成绩斐然。在机器人大赛、智能汽车大赛、节能减排、“创青春”、“互联网+”等大赛中,我校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稳居全国高校前列。特别是学生智能车队,获得了17个全国总冠军,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最高荣誉,我校机器人团队曾获得此殊荣)。北京科技大学被教育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俗称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
北京科技大学设立的本科生奖学金分为国家类奖学金、学校出资类奖学金、社会捐赠类奖学金、学院各类奖学金4大类,共计38项,奖励金额每年多达770万元。其中最高额奖学金2万元,奖学金金额1万元的有6项。学校奖学金覆盖率近50%。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开设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缓交学费,发放生活补助,发放生活用品等,保证每一个学生顺利入学。学校设立的各类助学金近10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部分来自地方财政、校友和社会捐赠,每年受资助学生3000余人,100%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勤工助学锻炼自己,自立自强,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个,校外岗位近200个,每年为5000余名在校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
摄影 侯宪达
学校近些年整体就业率达98%,本科生深造率接近60%(全国前25)。本科保研比例超23%,在全国高校排前20,学生以优异的表现成为北大、清华、中科院大学主要研究生推免接收对象。本科生出国(境)深造率15%左右,其中超50%的留学目标学校为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QS世界大学排行前100的著名高校。
毕业生就业区域以北京及省会城市为主,毕业生就业城市前十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武汉、西安、青岛、广州、成都。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就业比例超70%。就业行业以IT互联网、装备制造、电子设备、信息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为主。
根据第三方报告发布的排名,我校毕业生竞争力排名在全国30位左右,毕业生的薪酬、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和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双一流”院校平均水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