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理念的完美融合
——解读彝族小提琴曲《红河之恋》

2020-10-14 11:50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红河之恋作曲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合肥 236000)

随着我国现代音乐的创新发展,现代音乐在节奏、旋律音响方面形成了新的理念,而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类型,富有传统色彩,独具民族特色,是我国宝贵的艺术文化资源。在现代音乐非常盛行,民族传统音乐有待弘扬和传承的今天,为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方法。[1]这种创作方法不仅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还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的表现力和多样化。

笔者现对彝族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理念结合创作的《红河之恋》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理念进行完美融合的新方式,对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与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 《红河之恋》简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不仅有美丽的山川河流,更有丰富的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海洋”[2]。彝族是云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是古羌人南下后与西南土著部落进行融合后形成的民族。彝族主要居住在山区或者半山区,其重要节日包括年节、二月八、火把节等,在这些节日中,彝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歌舞活动往往是这些节日的主要庆祝方式,也是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3]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及叙事长诗《阿诗玛》就是节日中歌舞活动的主要内容。传承下来的彝族音乐文化极具民族风情与特色。《红河之恋》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是陈勇先生将彝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技巧进行相互结合而创作的作品。《红河之恋》以彝族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为主题,以红河流域秀丽风光为主题,借助小提琴灵活多变的演奏技巧和宽广的音域音色表现力,将具有彝族音乐特色的海菜腔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理念完美融合,表达了作者对红河流域彝族地区秀美风光的深深热爱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二 《红河之恋》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

红河彝族支系尼苏人音乐主要包括红河南岸尼苏人音乐以及红河北岸的尼苏人音乐。其音乐调式风格都有所不同,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音乐主要为中立三度,而红河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音乐以小三度为主的海菜腔。海菜腔的主要特点就是嘹亮、悠长以及高亢。[4]在《红河之恋》创作中,陈勇先生大量使用了红河北岸海菜腔和一部分尼苏人音乐,在素材的选取、乐思的手法和音乐表现内容上大量应用了海菜腔的传统音乐元素。作者应用这一腔调引入乐曲的开始,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增强了音色的华彩性,并且快慢结合的节奏有一种男女青年对唱的感觉,使整首乐曲更富有情调。[2]

(一)音乐素材

就《红河之恋》音乐素材选取和使用而言,它将红河北岸传统音乐海菜腔和一部分哈尼族音乐元素融合进来,海菜腔是红河流域彝族男女青年传情说爱的传统音乐,属于情歌的范畴,[6]其特点将引入的八度大跳之后如小溪漫过开始委婉抒情,在《红河之恋》的创作及小提琴声部的创作中,《红河之恋》第一部分大量应用海菜腔,在第一句开始从弱起引入,开始的两个音阶之间就是典型的海菜腔八度大跳,完全符合海菜腔旋律线条,紧接着旋律级进行,慢慢的平缓延续,音调逐步降低,如图:

(二)乐思手法

从《红河之恋》乐思手法运用和变化来看,陈勇先生将再现部的乐思逐渐变化,并将扩展的手法大胆应用,放大化体现海菜腔“八度跳”传统音乐元素的特征和展现海菜腔“八度跳”传统音乐元素的效果。如《红河之恋》第一句和再现部,陈勇先生采用的乐思:

紧接着第二句:

从节拍上来看,第一、二句的一二节拍完全一致,只是第三拍开始变奏,而且在这个变奏的安排上特别高级,如第一句三四拍的旋律是下行的线条,而第二句与之明显不同,是下行之后突然转到主音的一个旋律,这完全符合海菜腔旋律。

从第三句开始,无论是音乐的第三节、第十四小节的第四拍,还是第十六小节的第三拍和第十七小节的过渡中,或是第十九到第二十小节的衔接上,具有典型性的海菜腔“八度跳”倒影手法清晰可见,海菜腔音乐元素的影子充满了第三节。

同时,在《红河之恋》第十七小节第四拍到第十九小节第二拍的小提琴声部,都是连续应用两个海菜腔的“八度跳”,扩大化、放大化地体现2了“八度跳”的特征,如:

三 《红河之恋》现代音乐作曲理念的运用

在《红河之恋》中,和声语言使用中,主要是现代音乐和声作为旋律铺垫背景。和声是现代音乐作曲理念中的重要的辅助材料,[6]《红河之恋》将和声作为旋律铺垫,体现了明显的现代艺术风格。

在《红河之恋》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第一、二句中,和声伴奏织体包括柱式和弦以及琶音柱式和弦。作者在运用织体和弦的过程中都是现代和声连接方式,而没有使用民族特色和弦,使得创作出来的《红河之恋》伴奏就像少女一样婉转婀娜,呈现出现代音乐的旋律之美,为听者展示了红河两岸的无限风光。[2]

在《红河之恋》的复调手法中,最明显的是第一部分第二段开始,作者在小提琴声部中运用了新的音乐材料,但在钢琴声部仍使用的是第一部分的主题句。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整首乐曲的主题句有效贯穿,使听者在聆听乐曲中,时刻都能感受到主题句。除此,作者在乐曲中部也使用了现代作曲理念中复调的处理手法。[9]在钢琴伴奏中,右手的高声部与小提琴声部形成复调对位。小提琴声部演奏的是比较舒缓流畅的音乐旋律,左手的钢琴声部则使用欢快的节奏进行演奏。在欢快的节奏型基础上,加上下滑的流水式旋律线条。这能够将中部音乐主题贯穿在其中,成为呼应对照的特点。这种现代作曲处理手法既能够加强中部主题的体现,同时又可以使用复调对位,形成强烈的对比,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6]

四 解读彝族小提琴曲《红河之恋》

《红河之恋》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其曲式结构详情见表1。[3]根据表1中的曲式结构对整首乐曲的曲式进行研究和分析。

表1 《红河之恋》曲式结构

从《红河之恋》引子部分第一小节开始到第七小节,运用的是彝族支系尼苏人音乐中极具特色的八度跳音程引入乐曲,然后运用的是旋律级进特点,呈现出气势磅礴的画面,能够表现出红河彝族热情奔放的个性特征。而第一部分从第7小节开始到第37小节,都是重复的单二部曲式,主要由A乐段以及A’构成,便是由具有典型特点的起承转合四乐句组成,仍然运用的是引子的动机,利用彝族支系尼苏人音乐的典型特点,对其进行变化、重复、综合以及分解等处理手法拓展形成A部分。A’主要是重复与补充A部分,A’部分主要作用是巩固主题。与此同时,其调性出现改变,从原来的d羽变成a羽调式。这一部分音乐是比较舒缓优美的,主要表现了彝族支系尼苏人男女青年之间连绵不绝的爱意。

中部乐曲第37小节开始到第129小节,主要由B乐段、C乐段以及B’乐段组成,是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38小节到第41小节是连接段,是中部的引入乐段。因此,B乐段从第41小节开始一直到第82小节的;C乐段从第82小节开始到第114小节;而B’乐段从第114小节开始到129小节,是变化再现而成的乐段。中部与第一部具有比较明显的对比感,中部乐曲主要表现了红河北岸彝族烟盒舞的特点,而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主要围绕羽调式的变化处理,可以与第一部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在乐曲节奏、乐曲速度以及音乐材料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化,从之前委婉的抒情音乐变成热闹欢快的音乐,展现了一幅红河彝族载歌载舞的画面。[4]

再现部从第129小节开始到第147小节,是对第一部的一个段落再现。但是再现部也并不单纯地完全再现,而带着重复与变化的再现。在再现部中运用的音乐材料是第一部中的a、b材料。这种现代作曲理念的重复变化的再现创作手法可以使听众置身在美丽的红河山川景色中,在安静的氛围中体验红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同时吟听红河彝族支系尼苏人男女青年之间的绵绵情意。

通过对《红河之恋》复三部曲式结构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在创作《红河之恋》的过程中,对各部分的段落划分比较明显。整体的乐曲布局采用的现代音乐作曲是慢快慢的手法。[10]在对乐曲进行发展创作中,作者使用大量现代作曲理念所推崇的重复变化以及重复的手法,能够加深乐曲节奏的印象,同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红河之恋》中的红河北岸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的运用,显示出极强的民族特色,完美地结合了民族传统音乐特色素材以及西方小提琴创作技法。

结语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中,为了促进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理念的完美融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不断提升自己对传统音乐素材的应用能力。要善于将我国优秀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运用到创作过程中,并且要将传统音乐元素与专业作曲理念进行有效结合,保证传统音乐元素与时代发展的适应性。[11]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传统音乐元素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传统音乐元素的时代性特征。二是在创作作品时,要形成独具自己特色的作曲风格,要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注入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灵魂,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性。三是在创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现代作曲的技术理论,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不断进行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才能够锻炼自己对各种音乐素材进行合理应用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水平。四是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为了使我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理念进行完美的融合,要对传统音乐元素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在改进中要保证传统音乐元素的特色与风格,确保在现代作曲过程中凸显出明显的民族音乐特色,[13]才能够真正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猜你喜欢
红河之恋作曲
逐梦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邀你来我家
霞之恋
George Gershwin
菊花之恋(外五首)
伍光辉作曲三首
海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