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昆明 650500)
普春哈尼族自称哈尼,普春隶属红河县阿扎河乡,地处红河县东南部,距红河县城迤萨镇60千米。东接元阳县沙拉托乡,南与绿春县戈奎乡隔河相望,西连本县洛恩乡,北靠本县甲寅乡和石头寨乡。普春村地处阿扎河乡东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45千米,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东邻元阳沙拉托乡,南邻元阳沙拉托乡,西邻本乡过者村委会,北邻元阳沙拉托乡,海拔约1500米,年平均气温18℃,“普春”为哈尼语,为穷困、破旧的山寨之意。普春村委会由普春、罗么、罗么下寨、罗么新寨、切龙、切龙中寨、切龙下寨、阿处红东等自然村。[1]
阿扎河乡除哈尼族外,彝、汉、瑶等民族也有分布。元阳县沙拉托乡彝族称普春哈尼族为“窝尼颇”(ɣɔ55ȵi55phɔ31)。虽不同民族大多分寨而居,但彝族与哈尼族的交流最多,多年来各民族相互影响、交流,语言关系也十分密切。
哈尼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其语言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普春哈尼话与绿春大寨哈尼语标准音接近,但部分语音有所不同,属于三大方言区中的哈雅方言区哈尼次方言。[2]
普春哈尼族主要使用普春哈尼话进行交流,村中老人及中年人多不会说汉语,不能通过汉语交流,青少年兼用汉语,但在村内多用哈尼话交流,仅外出务工求学才使用汉语。由于近几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青壮年在村中日常交流所用的哈尼话中出现大量汉语借词。普春哈尼话在中老年中保存相对完整,在青壮年中有汉化趋势。
本音系以云南红河州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委会普春哈尼话为主要对象,语料提供者主要是杨得角女士。①
普春哈尼话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声母中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二是元音分松紧,声母、韵母数量比绿春哈尼语略多,多出来的声母、韵母多出现于汉语借词中;三是韵母有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多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四是声调与绿春大寨哈尼话相较多了一个53调,此调的出现为合音现象。
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哈尼话共有34个声母。
表1 普春哈尼话声母表
1.与绿春大寨哈尼语标准音相比,辅母多了一个小舌音χ,边音和喉塞音ʔ,ʔ只在u和前出现。
2.唇齿音f在普春哈尼话中比较特殊,只与韵母u相拼,普春哈尼话土语中没有唇齿音,现有的f音大多来自汉语借词。经调查发现,对于未与汉族长期接触的普春哈尼族长者不会发f音,会异化为塞音b,如“飞机”一词,老一辈普春哈尼族会说be55ʥi55。
表2 普春哈尼话声母列词
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哈尼话共有31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24个,元音松紧对立,12个松元音对立12个紧元音,复合元音韵母7个。
表3 普春哈尼话韵母表
1.元音符号下面加短横“-”的是紧元音。紧元音发音时,喉头肌肉紧缩,气流短促,音色响亮;松元音发音时,喉头肌肉不紧缩,气流舒展,音色不大响亮。
2.复辅音多为合音词,如“ua”为“u+ɣa”,“uɛ”为“u+ɣɛ”,“ui”为“u+ɣi”。
3.ia,ie,iɔ,io多出现在汉语借词中。
表4 普春哈尼话韵母列词
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哈尼话有5个声调:低降调31、中平调33、高平调55、高降调53、低升调24。
表5 普春哈尼话声调及列举
1.低升调24仅出现在汉语借词中。
2.经田野调查和归纳,在普春哈尼话1000个左右常用词表和部分例句中,按声调出现多少依次排序:低降调31最多,高平调55次之,中平调33排第三,高降调53较少,多为带55和33调的多音节词合音产生的变调,如lu53为lu55+ɣu33合音。
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哈尼话有5种音节类型。
表6 普春哈尼话音节类型及举例
以上五种形式中以第二种形式出现频率最高,其中普春哈尼话中紧元音数量较松元音数量少,辅音+紧元音+声调(C+V+T)形式的音节结构在普春哈尼话中最为常见。
普春哈尼话在语流之中,受语速和音节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合音现象。此类音变在两个音节内发生合音,在普春哈尼话中双音节词汇连读发生音变的现象并不多,常见的双音节词汇连读音变通常同时变声、变调,常见规律为后一音节声母发生系统性音变,两个音节快速发音声调变调,形成合音。[3]从语义上看并不影响语素的意义,同时又在音系内增加了一个本来没有的声调。如:
门:lu55ɣu33合音成lu53
影子:ba55ɣa31合音成ba53
例词中后一音节声母ɣ在音变中被挤压至消失,双音节词汇中的第一音节55调与第二音节33调连读时产生合音变调,形成新的声调53调。
词汇在句子中发生变调有时会作为句子中的语法标注改变其语法意义。如:
我在山上砍柴。
注释:
①发音人:杨得角,女,哈尼族(1952年生),普春村委会阿处红东村人,普春哈尼话母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