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榕,张 涌
(铜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语言文字作为保存和记录人类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反映了地区社会文明发展成果,且更有效地传递了地方历史文脉信息。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则是公共空间书面形式语言文字的具体应用,尤指某个属地、地区或聚集群落公共领域陈列的语言文字标牌[1]。 这些以文本为媒介的可视性、多模态的空间话语建构,不单彰显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 也体现了背后蕴含的文化身份认同。 有鉴于此,语言景观是地方性语言文字符号资源的集中性呈现,同时也是实现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有效路径。
皖南古徽州地区历史文化悠久, 以绩溪上庄镇、瀛洲镇及徽州古城潜口、呈坎、唐模小镇等为典型代表, 其公共空间语言景观凝聚了徽文化的缩影,承载了丰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特色。 为了更好地培育徽州特色小镇,充分发挥当地传统文化语言景观资源的优势, 黄山徽州区人民政府2019 年颁布了《徽州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工作方案》,对培育皖南徽州特色小镇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2]。 方案指出要重点打造徽州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村落,重视开发小镇传统文化语言景观旅游资源, 落实徽州特色小镇传统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工作, 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进一步建设发展[3]。 基于此,不同于以往语言景观的基础性研究,本文关注徽州特色小镇传统文化语言景观传承路径的实证研究。 从宏观层面出发,以语言景观文化传承为视角,分析徽州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以期为徽州特色小镇语言景观建设规划提供思路。 从微观层面出发, 本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徽州地方小镇语言景观发展现况, 剖析地域传统文化语言文字传承情况[4](P56-65)。 文章对徽州传统文化与地方语言资源进行综合性考察,从物质性语言符号本体到诠释语言文字与地方文化的空间互动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弘扬徽州地方传统文化,打造“大美安徽”徽韵特色旅游小镇名片,更弥补了前期语言景观文化传承研究的空白。
20 世纪90 年代, 西方早期语言景观研究者Landry&Bourhis(1997)在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 中,首次定义了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概念,即各类可视性、 物质性的公共语言标牌, 路标、路牌、广告牌、各式商业标牌及政府建筑标牌等载体上的语言构成的特定区域、城市、地区的语言景观[5]。随即, 诸多语言景观研究学者如Backhaus(2006)、Ben-Rafael (2006) 等纷纷采纳了Landry&Bourhis(1997)的界定,把公共领域中的书写语言视作语言景观研究的对象,并根据语言标牌的不同属性划分为自上而下(top-down)官方标识和自下而上(bottom-up)非官方标识。具体说来,前者主要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公共机构创设,用以执行语言政策及传递意识形态。 后者以个人、团体等民间组织为主创设,为了有效传播商业信息满足各方利益需求。 相比之下,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公共空间语言研究多从翻译角度出发,如周庆生(2007)、杨永林(2008)等学者围绕国内公共中英双语标识进行的专项研究,多以分析和纠正公示语(public signs)中英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研究主题[6]。
近几年来,在语言景观发展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语码混杂、语言杂糅、语符转换等语言景观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界密切的关注。 正如Gorter(2006)所言,语言景观是认识多语现象的新路径。 Spolsky(2009)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中日益增多的双语或多语标牌形成了独特的都市语言景观(linguistic cityscape)。Jaworski&Thurlow(2010)则强调了空间的产生离不开语言、视觉、空间与文化之间的空间话语建构, 并提出了公共空间符号景观(semiotic landscape)的理念[7]。 与此同时,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翻译的范畴, 由尚国文、赵守辉(2014)撰写的研究综述详实介绍了国外语言景观基础理论,系统总结了西方语言景观各个流派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语言景观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关视角[8]。 如今,语言景观全球化倾向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融合了社会语言学、 社会学、语用学、符号学、应用语言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理论,开始关注语言景观背后蕴含的社会权势关系,以及身份认同、 文化冲突等深层次问题。 如Huebner(2016)的观点认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英语对本土语言景观产生了巨大冲击。 依据他对泰国曼谷15 个区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发现, 英语的传播与扩散侵入了曼谷公共空间,英语的频繁使用影响了泰语语言权势地位,英语与泰语长期接触产生了语言变体形式并逐渐取代本土原有语言景观[9](P45-50)。国内学界语言景观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从早期关注语言本体到剖析语言景观与文化历史、空间实践等的互动关系。 如金怡(2018)在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新的社会背景下,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立足示范区语言景观宣传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探讨语言资源开发的新路径[10]。 具体来说,考查以潜口民宅和唐模为代表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语言标牌使用情况,揭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翻译错误、拼写不完整等不规范现象,并探究语言景观背后蕴含的语言政策、意识形态、地区规划等问题。
综上, 语言景观研究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多维度、多角度的综合性语言景观研究是现在的主流趋势。 本文以徽州区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考察当地语言景观历史文化价值,归纳徽州区文化禀赋下的特色小镇语言景观特点,并探讨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小镇语言景观发展的新路径,旨在挖掘徽州区特色小镇语言符号资源,弘扬徽州地区传统历史文化, 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地方性语言景观的传承、保护和延续,以期丰富语言景观领域的研究成果。
古徽州地区,以今黄山市、绩溪县为主,历史文化遗存五百多处。 古语云“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州小镇的发展离不开地域特色文化的支撑。徽州本土文化历史悠久,涵盖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刻书、徽剧、徽商、徽菜等方面。 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与敦煌学、藏学并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本研究通过走访徽州古城潜口、唐模和绩溪小镇上庄、瀛洲等特色小镇,体会了徽州小镇语言景观承载的徽州文化特色,希望能为徽州特色小镇语言景观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潜口民宅与唐模古村是徽州古城的精品特色小镇, 这里不仅荟萃了明清时期典型的以民居、祠堂、牌坊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更有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古老村落。
1.研究过程与方法。 笔者于2019 年9 月进行了田野调查,此次考察的语言景观包括(1)公共空间语言的书写符号, 具体表现为文字语种的选择、字体的设计,如书法、石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2)公共空间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文字为媒介展示的诗歌、民间故事、楹联等作品;(3)公共空间多模态语言符号, 含有文字和图像等综合性物质的载体,如小镇景点导览图、旅游宣传介绍册、小镇网站等。
按照Backhaus 的语料单位分析方法, 每个语言实体算一个计量单位。 据此标准,借助影像设备有效记录了146 例语料分析单位,并由MapGeoling研究工具处理图片信息协助语料数据归类与统计。
2.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语言标牌模式(单语、双语、多语)以及标牌语码组合类型进行总体分类,借助有关数据对潜口和唐模古镇语言景观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相关有效数据。
表1 潜口和唐模小镇语言标牌模式及构成比例
如表1 数据显示, 经过SPSS 量化统计146 例语料单位分析得知, 双语标牌模式普及度最高,中英搭配为主的双语标牌数量约占70.6%,远高于仅占8.5%的中文汉字单语标牌。同时,与近三年数据相比,多语标牌的数量呈稳定上升趋势,由过去的6.15%增长到了20.9%, 而单语标牌则由过去的42.8%下降到8.5%。 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潜口和唐模小镇语言景观国际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潜口和唐模小镇作为国家5A 级景区,其双语和多语标牌模式逐渐取代单语为主的语言景观,逐渐成为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的主流模式。
表2 潜口和唐模小镇语言标牌语码组合情况
表2 数据系统地罗列了唐模和潜口小镇标牌语码组合类型,单语标牌中的中文汉字(简体)和汉字(繁体)与拼音、数字或图示搭配,双语和多语标牌皆以汉字和其他语码如英语、韩语、日语等混合。基于此,汉字语码在标牌语符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 英语则在双语和多语标牌中出现次数频繁,相比较韩语、 日语等其他语种英语是强势的外语语码。潜口、唐模语言景观中不同的语码组合,不仅体现了该地区不同语言族群的语言习惯,更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语言标牌中的民宅文化、古村落文化等古徽州历史文化走向世界。
表3 潜口、唐模语言标牌字频统计表
如表3 所示,通过对潜口及唐模小镇146 例语料中字符频率的统计,将语料样本中高频、中频、低频的简繁体汉字分别进行汇总。数据结果显示了不同频率的用字情况,其公共空间的中文语码有效传递了地方文化信息。 其中,规范性简体字的广泛使用符合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要求,而繁体字符亦代表了潜口、唐模传统文化语言景观,尤以历史古迹等载体上皆以繁体字展示文化性特征。潜口和唐模高频简繁体字如“宅”“园”“祠”等字符,部分以景点名形式出现在标牌中, 如“方家田宅”“檀香园”“许氏宗祠” 等折射了悠久的地域民宅文化和宗祠文化。中频字符和低频字符也渗透了地方商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等,如“關公坊”“鮑家餅鋪”等繁体字符的使用,不仅继承了传统标牌的用字习惯,更满足了历史古城传承文化的诉求。
作为徽文化的源头之一,绩溪承载了徽州古文化的精髓。通过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传统风俗,构成了如今绩溪特色小镇群发展的核心要素。为详细了解绩溪特色小镇语言景观的文化传承现况,本次调研选择了绩溪上庄镇和瀛洲镇为抽样调查区,重点考察其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的文化底蕴和绩溪地方历史文脉的语言景观延续情况。
1、特色小镇的传统文化禀赋。绩溪县上庄镇和瀛洲镇分别是我省历史文化乡镇和文化旅游强镇,拥有诸多徽州文化遗址古迹。 其中包括以忠孝文化、聚落文化为代表的棋盘村古建筑群;徽派名人胡适、胡开文古民居;宗族文化为代表的胡氏宗祠、汪公大庙;儒家文化集大成的弈世尚书房、胡宗宪尚书府;村落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宅坦古村落、仁里古村落等。
特色小镇 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主题上庄镇雕刻时光特色小镇胡适故居、胡开文旧居、火狮、徽墨、宅坦古村落、安苗节、棋盘村、魁星阁、徽州三雕、徽茶、徽剧村落文化、宗族文化、徽雕文化、忠孝文化、徽菜文化、名人文化瀛洲镇徽商故里特色小镇龙川胡氏宗祠、章氏家训、汪家老宅、弈世尚书房、仁里古村落、花朝会、五蜂园、汪公大庙、胡宗宪尚书府农耕文化、徽商文化、养生文化、聚居文化、儒家文化、古村文化
鉴于此, 丰厚的地方文化禀赋资源以山水田林、古镇古村为基底,融传统工艺、文化特色、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打造的上庄雕刻时光特色小镇、瀛洲徽商故里小镇应运而生。
2.语言景观历史文化价值。 徽州绩溪上庄、瀛洲特色小镇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其语言景观借助公共空间标牌语码、载体等形式传递了多样的文化主题信息,凸显了地方语言景观的文化性、历史性特征。具体表现在通过时间域、场所域、文化域语言符号营造的历史文化语境,让语言景观受众进一步了解传统标牌用字特点,也感受到当地本土语言文化风貌。
为了直观地展现上庄、 瀛洲地方语言风貌概况,表4 将上庄、瀛洲小镇地方文化主题与当地语言标牌示例一一对应,汇总了徽商文化、宗祠文化、聚居文化、儒家文化、徽雕文化等代表性徽州特色传统文化语言景观(见表4)。
表4 上庄、瀛洲特色小镇传统文化语言景观情况
表4 将上庄、瀛洲特色小镇传统文化与语言标牌示例对应,以期彰显徽州文化的精华所在。上庄、瀛洲作为徽州文化特色小镇的代表,其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直观地显现了当地徽商文化、 宗祠文化、聚居文化、儒家文化与徽雕文化等人文气息。 本文通过分析采集的部分标牌样本,深度解读当地语言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语言景观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具体显现的物质载体,具有展示、弘扬、传播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功能。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语言景观不仅是徽州小镇地方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更是地方特色文化发扬传承的重要路径。
徽州地区拥有安徽省多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需加强对徽州小镇地方古村落群、旧民居、老牌坊、古祠堂等历史文化语言景观载体的保护,以进一步维护好名人手迹、书法楹联、招牌匾额、摩崖石刻等传统文化地域符号语言景观。 潜口、唐模古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潜口民宅和唐模古村的历史建筑上依然留存了当时的楹联、匾额、石刻等语言景观,从语言景观载体到语码字刻、置放等维度重现了历史语言景观风貌,文本更是弘扬了徽州劝孝、修身、处世、劝善等文化传统,语言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面对小镇景区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部分小镇景点存在破坏历史语言景观迎合市场利益的商业化行为,如低水平重建语言标牌中的翻译注释的错误现象频现、篡改有悖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语言标牌等。 文章呼吁应秉承语言景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语言景观地方文化内涵的挖掘,保留徽州地区原汁原味语言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商业化地开发小镇语言资源,以有效传承地区文化遗产语言景观。
目前,徽州地区小镇语言景观呈现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传统的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古建筑标牌为物质载体。 基于此,有关政府部门应推进徽州各特色小镇语言景观载体的创新设计,并结合各个地方小镇的文化特色,避免“千镇一面”的语言景观现象。如绩溪小镇上庄、瀛洲地域文化主题有所不同, 进而打造出以徽雕文化为主的上庄雕刻时光特色小镇和徽商文化为主的瀛洲徽商故里特色小镇。同时,提升小镇语言景观的创意水平和艺术审美水平,如增加小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文字、图像多模态符号语言景观的地域文化主题色彩。
积极鼓励徽州地方特色小镇语言景观创新发展,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VR、AR 等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向语言景观受众普及徽州传统语言文化知识,让更多游客在感官上可以体验到徽州小镇地域文化的精髓。 量身定制的地域文化主题活动,如民俗节日庆祝、文化研讨会、名人讲坛等活动的开展, 有助于创设徽州小镇特有的语言文化氛围,更好地将徽州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安徽省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徽州小镇正积极发挥地缘文化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公共空间语言景观作为小镇地域文化的“门面担当”,不仅具有文本语用信息传递功能,更具备向语言景观受众群体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功能。 如今,越来越多的小镇重视国际化语言景观的建设, 然而其中依然存在语言标牌翻译错误、语言材料表述失当等不规范的现象。 尤其在地方传统文化描述上很多翻译注释未能诠释完整,以至于产生了不必要的歧义和误解。
因此,徽州小镇有关部门需重视地方小镇语言景观的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小镇语言标牌双语、多语翻译现况。 加快实施小镇传统文化语言景观“走出去”战略,让更多外国语言景观受众了解地方徽派文化特色;重视小镇宣传手册、门户网站及微博等宣传媒介的文字翻译,以期更好更快地打造徽州国际化文化旅游小镇。
自古以来,徽州古镇语言景观深受地方文化的浸润熏陶,其语言景观风貌被认为是千年徽州文脉的生动缩影, 承载了古徽州地方文化的精髓与风采。 在文化传承的视角下,应立足地理符号学理论基础,从文本、体裁、符号等维度,梳理徽州古镇语言景观的徽文化“元素”,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展现徽州古镇文化特色语言景观。不同于以往我国语言景观的基础性学术研究成果,本文在地方传统文化受现代商业文化影响的情势下,探讨了徽州古镇语言景观如何保留地方性传统文化“基因”,如何最大限度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语言景观的精髓与风采,并从语言景观文化使者身份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创新发展的对策。
鉴于此, 本文深入考察了徽州绩溪上庄镇、瀛洲镇以及唐模古镇的语言景观传承与发展现状。通过收集各类语言标识文本、 体裁和文化符号等信息,窥探其与宗祠文化、徽商文化、古村落文化、忠孝文化等古徽州传统文化的空间互动关系,充分展现徽州特色小镇历史文化语言景观的传承路径。综上,徽州特色小镇传统文化语言景观传承研究,不仅是我国语言景观研究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更为地方语言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提供规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