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再明
摘 要: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使农村用水的安全问题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使农户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在实际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对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贯彻实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制定有效对策和方案,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质量和水平提高,使饮水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对于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规划的管理主体应予以明确,对相应的水质检测体系进行健全,使集中供水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得以完善,本文就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以及有效提高农村饮用工程规划和管理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规划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在不少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仍然较难使用上安全的饮用水。其原因主要是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性所造成的,不少地区管道安全用水的占比较少,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还存在不足。另外大部分农村也未全面使用自来水,饮水安全程度相对较低,同时虽然在部分城镇实现了集中供水,但供水效率和质量较难保证,不仅使农户用水困难增加,同时也使用饮用水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管理。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问题
(一)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在农村地区,都是利用相关的财政补贴资金进行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根据目前的管理体制,此类资产未被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中,同时还存在不少分散、单村以及跨村,甚至跨乡的饮水安全工程,其中所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各村集体、各乡镇政府以及相关水利部,还包括农村的受益农户,再加上工程所在土地的所有权等,造成管理主体的复杂性程,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产权归属无法明确界定[1]。由于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存在产权不明确的情况,造成后期管理工作不到位,监管力度不足,甚至资产流失等情况。同时广大的农村农户也因产权不清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即使是饮水安全工程已划归农村集体所有,但仍认为工程的维修运行经费仍为国家承担,相关村级领导也因缺乏相应的自主管理意识,导致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责任缺乏,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水平较低、工程无法有效运行等问题。
(二)制水成本高。目前在不少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饮水安全工程制水成本高、供水量少、规模较小,并且一方面农户缺乏安全饮水及水商品的意识,另一方面经济承受相对能力低,如果按照治水成本全额收取水费较为困难。造成制水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包括:因受到农户长期用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饮水安全工程供大于求,设计供水能力远超过实际供水量,其中运行费用中电费占比较大,而不少农村地区电价较高;另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在不少地区没有相应的政府优惠或扶持政策,使治水成本加大。
(三)饮水安全意识差。在农村地区农户普遍存在着健康意识缺乏、卫生知识少、生活习惯落后等情况,造成农户对于饮用水的水质缺乏重视,饮用水的相关卫生达标观念和意识未完全建立[2]。另外工程管理和运行人员技术存在着监督力度不足、专业水平不高以及资金缺乏等情况,工程中对必要的净化消毒设施未进行安装,或者安装后未投入使用。这些都对农户在饮水安全意识形成上造成了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少地区的农户在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方面参与程度较低,参与内容不全面,甚至许多农户对水费、水价和工程管理方式都一无所知。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思路及对策
(一)统筹规划,规划化发展。为了有效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首先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总体规划,按照相关的实施原则开展工程建设。针对农村存在的供水基础设施不足、季节性缺乏等问题,应对大规模连片集中供水进行充分考虑和规划,对区域管网进行不断延伸,使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形成互通的局面[3]。
依据以往的区域行政界线确定饮水安全工程的规模,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在规划中,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目标,确保工程的有效性、经济性、合理性,通过集中连片供水的有效运行,使规模效益得以实现,另外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促进跨行政区域的供水模式的实现。
(二)因地制宜。在进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时,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对工程规模及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科学确定。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地生活及生产所需用水的同时,针对在有条件的农村,在本地区饮水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对其他村的工程建设予以兼顾,提高投资利用率,使现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城乡一体化得以实现。另外结合可持续性、经济性等原则,基于农村地区水源分布,进行工程建设的统一规划,对跨线供水、区域水源联网等模式进行探索,使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供水水质高度重视。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需要满足农户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还要保证供水水质的优良,所以饮水安全工程的关键首先是要确保水源的安全。所选择的水源不能出现各种污染物超标的情况,另外还要严禁抽取深层地下水进行使用,以及大规模选用生产用水。在选择水源地周边,必须严格管理,不允许堆放垃圾和有害物品,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得到有效保证[4]。
在引水进行工程建设前,需要对其周围的地质进行勘察和研究,严禁打井或超采地下水的行为出现。通过水质监测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水质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净水设施的设置,对水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常规检测,使农民饮用水水质能够达标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证。另外加强相关水质检测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确保相关水质检测经费的充足,并与相关卫生,疾控和环保部门等相配合,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进行合理划定,对饮用水水源设置保护措施,加强水质检测,使水质合格率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合,加强各环节的水质监测和检疫工作,对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掌握,防止出现水污染的安全事故。
(四)供水设施改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随着民生、饮用水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凸现,对其建设标准也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消毒设施、净化设施的应用,要求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使饮水水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所以面对目前已投入运行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不仅需要加大设备维护和更新力度,对水质加强卫生监测,还要通过对先进供水技术、设备的不断引入、研发和应用,使供水设施不断完善,有效保证农民饮水安全。另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应采用各种公共管理手段,加强饮用水工程的综合管制,使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5]。
隨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远程监控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中。在调度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供水管网压力及流量进行远程监测,确保供水流量稳定、压力平衡,并能及时发现和预测爆管事故的发生。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科学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使水厂运行成本降低,使水质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使农户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结束语
在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建设阶段运行管理有机结合,使饮水工程高效、稳定运行得以保证。对各荐政策管制的执行力加强,对农村供水技术服务体系和科学监测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使农村供水发展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侯效威, 金红霞.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J]. 四川水泥, 2018(6):183.
[2] 陈春玲.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18):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