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全周期防控的理论与实践

2020-10-13 09:44孙建平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0年9期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

摘 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风险特点,阐述“事前科学防,事中有效控,事后及时救”全周期风险防范体系的内涵,以上海市为例,给出“数据化观、信息化管、智能化防、智慧化控及现代化救”体系建设要点,指出“一个理念、两个关键、三个机制”的体系建设路径,明确“五个一”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风险重要防控措施。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理;防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U298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保障来源于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的全面防控。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在规划中肇始,在建设中成型,在运行中藏匿,在发展中演变[1-2],其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因而需要有相应对策。以上海为例,作为一个常驻人口2400多万的超大城市,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17 条线路、415座车站承载着日客流1000万人次以上的运输压力[3],其运行安全一直是“市民关心、媒体关注、领导关切”的焦点,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基本保障。

1 完善全周期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应构建“事前科学防,事中有效控,事后及时救”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1.1 事前科学防

“事前科学防”有丰富的内涵,主要指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推进源头治理的落地。例如,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将来的运营维护问题,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风险参数,统一监控标准,投入技术设备,强化技防能力。特别是由于城市发展过快,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一部分设备和设施可能达不到设计寿命。这批有可能提前进入老龄化的设备和设施,从风险防控的角度理解,往往是管控重点。回溯历史,自1993 年5月28日1号线徐家汇至锦江乐园建成通车,上海地铁已运行了27年,首批16列西门子电动列车都已进入了“老年期”[4]。同样,在城市轨道交通重大工程的建设上,要强化风险预先分析能力。要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抓手,强化建设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实现对建设项目工程风险的全过程、全方位覆盖。例如,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工程建设周边环境的变化,作业过程中遇到的交叉施工、拆迁、交通翻交、管线迁改等,有可能会导致工程本体垮塌、周边建筑倒塌、邻近地铁或公路隧道及管线损毁[5-8],有可能影响第一时间的险情控制和应急救援等。诸如此类问题,应当在事前就加以关注,而且事前风险管控是非常必要的,安全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事前的一份安全成本投入往往带来千份的安全效益产出。

1.2 事中有效控

“事中有效控”主要是指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和维护,聚焦“人、机、环、管”4个要素,实现“数据化观、信息化管、智能化防”。

(1)“数据化观”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综合能力。重点要遵照城市轨道交通典型事故的事故致因及其形成机理,围绕耦合风险,加强关键参数及状态监测能力。要坚持推进设施和设备的智能运营维护,针对列车、隧道、信号、供电等关键运营设备,不断提升技术预警自动化水平,不要让“小患”积成“大祸”。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人工检测巡查向数据感知感觉的转变,用“绣花般”的功夫实现精细前端感知、精准风险定位。

(2)  “信息化管”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融入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要系统集成关键新技术,建设综合管控平台,提升运营设施和设备网络化质量管控能力。要积极研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整合并完善各专业底层管控平台,强化风险关联性分析,落实风险防范的导向能力。例如,大客流风险一直是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的管控重点。大客流的形成与工作日早高峰、节假日及重大活动、天气变化、车站客流管控、乘车人员特征都有关联性[9-11],要针对这些风险关联要素,做好准备,围绕大客流的形成,不断地从“人、机、环、管”4个层面,查短板、堵漏洞、改隐患、优机制,从而治“未病”。

(3)“智能化防”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全面加强技术防范能力,突出动态预警。技术上用好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型信息技术,管理上要做好协同联防,加强与交通、公安、消防、铁路、民航、气象及地区街镇等外部单位的协调,提升技术骨干力量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落实“四长联动”等应急机制,确保风险预警后,能够做到反应迅速、处置果断、保障有力,控“已病”。

1.3 事后及時救

应急救援重在决策和执行这2个环节。决策要做到“智慧化控”,救援要做到“现代化救”。

“智慧化控”是指要围绕应急准备、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将“数据化观、信息化管、智能化防”统筹起来,打好“组合拳”。要创新应急预案结构化、应急资源线上化;要强化大数据分析能力,从数据上发现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分析应急资源布局和应急响应效率的关系;要强调基础信息汇聚、现场信息获取、事故链演变态势分析的能力,落实“数据+经验”的双驱动决策机制等。

“现代化救”是指救援能力的现代化。要确保当事故发生以后,有正确的人并配备正确的装备,配足正确的物资,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位置上。因此,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和专用应急装备水平。

要研究落实关键应急抢险装备、材料和关键抢险人员的动态配置,该建的队伍一定要建,该配的装备配的起就配,配不起就租,以多种形式实现应急物资与器械的联储联动,最大程度地创造应急阶段所需的交通、水源、电力、通信等外部条件。同时,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学习和演练,定期开展列车火灾、故障救援、列车脱轨、大客流溢出等专项演练[12],提高现场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水平。深化共创共建、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所在区域的区、街道、公安、交警等管理部门和各相关管线抢修单位等沟通联络,建立应急联动机构网络。

2 把握全周期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防控的关键

文化、技术、管理是风险防控的3把利器。围绕这3个维度,全周期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防控要坚持“一个理念”、把握“两个关键”、优化“三个机制”。

2.1 坚持“一个理念”

要树立“居安思危、系统防范”的理念。除了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无论是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还是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都应主动地、科学地去预防事故、控制风险,将其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2.2 把握“两个关键”

要抓住“预警决策、应急保障”2个关键。

第1个关键是风险预警与应急决策。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围绕“风险感知参数化、数据挖掘知识化、人机結合智慧化”实现风险适时预警、应急决断科学,实现分色预警、分级响应和分类处理。

第2个关键是要解决应急保障问题。在应急处置中,人员就是“战斗员”,装备就是“枪支”,物资就是“弹药”,三者的结合就是应急战斗力的保证。不实现“战斗员、枪支、弹药”有效结合,很难实现事故事件的高效应急处置。

2.3 优化“三个机制”

要创建“多元共治、精细防控、多重保障”3个机制。

2.3.1 “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

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防控重点,明确目标、任务,抓好组织、责任、考核落实,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多方协同主要是指积极对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政府管理部门以及沿线的地方交通、公安、社区单位等,完善多方协同的共建、共管、共治机制,打造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安全氛围。

鼓励社会参与,发挥第三方专业技术力量,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安全检测、隐患排查、维护保养等服务。

2.3.2“风险认知、应急研判、基层赋权”的精细防控机制

要拓宽风险认知渠道,让更多的乘客关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安全风险,发现隐患问题,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共同参与者。要建立应急研判机制。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充分吸收专家意见,形成集体建议,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基层赋权,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让站点敢于承担起风险预警的责任,强化治“未病”能力。

2.3.3 “制度建设、科技创新、保险媒介”的多重保障机制

要加强制度建设。配合基层赋权,遵照城市轨道交通风险防范的科学规律,形成一套具备“柔性”、“包容性”特点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并将其纳入到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制度体系中。

要强化科技创新,积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应急抢险基地建设和资源配置。围绕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响应与实施、恢复与重建做好“互联网+”这个新模式。

要重视保险媒介。要充分利用好“保险”这个企业与社会其他专业力量之间的平台,围绕工程质量保险、交通运行保险等,利用保率浮动机制,强化自控,分担风险,锁定损失,减少事故发生。

3 落实“五个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1)一张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地图。在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辨识、分类、分级、评价工作的基础之上,强化重大风险的动态监控能力,结合地理信息、应急力量信息及相关环境信息,绘制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风险分布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13],为高效、精准的日常预警、管理及突发事件处置奠定基础。

(2)一个综合预警与管理平台。通过分色预警、分级响应、分类处理,结合风险分布地图,强化“人、机、环” 3方面的技术及管理措施,治好“未病”。强化预警、经验数据驱动决策能力,控制“已病”。做好应急保障,确保响应及时、处置得当,预防“大病”,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一本工作操作手册。针对各层级管理主体,完善风险发现、评估标准、防控措施、信息传输、响应应对等方面的工作,明确谁来做、做什么,按怎样的标准做,是谁的责任,如何进行考核等,实现日常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4)一份风险防控保单。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社会力量和市场方式参与控制风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探索风险责任落实难的让渡机制,达到政府、保险、投保方“三赢”的效果[14-15]。

(5)一套制度安排。围绕领导重视、思想统一、责任落实和组织保障等,通过制度安排,明确目标任务、措施路径、工作方法,把各项安全风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叶治安. 迈向新时代要切实加强城市的风险管控[J]. 上海城市管理,2019,28(1):4-6.

[2]孙建平. 发展与安全并进 推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J]. 先锋,2020(1):26-28.

[3]王德学,孙建平. 城市生命线风险防控[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4]孙建平,周红波,刘军,等. 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5]林立,卓卫东,范立础,等. 基于全寿命的工程建设项目风险模型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18,27(4):18-25.

[6]高程鹏,张冬梅,闫静雅. 邻近工程施工卸载再加载对已建盾构隧道影响的风险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49(5):708-713,786.

[7]孙介夫.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10):26-27.

[8]Nannan Wang, Minxun Ma, Guobin Wu, et al. Conflicts concern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under the challenge of cleaner production – Case study on government funded projec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664-674.

[9]田思琪,黄肇红,罗冬梅,等.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局部空间拥堵风险等级评价方法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3):31-35.

[10] 王雪梅,周立新,冯昊月.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大客流预警及其疏解[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6):208-209.

[11] 李三兵.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与服务设施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2] 方守恩,李晔,徐祖远,等. 特别论坛(6):交通+风险[J]. 城市交通,2017,15(4):125-126.

[13] 孙建平. 强化重大风险全过程动态评估[J]. 中国应急管理,2020(2):29-31.

[14] 周延礼. 化危为机,保险业要做好这篇大文章[EB/OL]. (2020-07-28)[2020-08-21].  http://finance.ifeng.com/c/7yUccujNFxo.

[15] 孙建平. 除了“黑天鹅”“灰犀牛” 别忽视了“大白象”[J].水上消防,2020(2):16-20.

收稿日期 2020-08-17

责任编辑 冒一平

猜你喜欢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传输系统的方案选择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轨道客流短期预测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分析及对策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