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简约风格探析

2020-10-13 06:26吴庆文田德毅詹伊梨张弛衡
陶瓷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窑分水笔法

吴庆文,田德毅,詹伊梨,张弛衡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0 引 言

简约之美一直贯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礼记·乐记》中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是儒家将美、善、礼、乐结合起来,视简易为至善至美的域高境界[1]。简约是中国写意艺术风格特有的审美思想。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用笔简约,舍弃了繁冗琐碎的装饰和矫揉造作的雕琢,体现简单拙朴的自然之美。简约艺术特征已构成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的重要风格。

民窑青花艺术根植于民间,绘画者根据自已的想象自由创作。因此,器型样式多端、图饰纹样多异、题材内容多样。相比官窑青花而言,其器型更简易、画风更活泼、取材更宽泛。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尤其在写意装饰风格上线条飘逸、构图疏朗、画面随性,无拘无束。这种独具特性的创作风格,使彼时的民窑青花艺术鉴赏达到了较高的审美情趣[2]。

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在写意笔法上,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早期写意青花绘画大多采用的是一笔勾画法,落下的每一笔就是一片天地。用线条的分割、排列、走向构成瓷器画面的空间美感。明代晚期民窑写意青花构图疏朗,以线写形、写神,形神兼备,简约拙朴。有的作品还采用“分水”技法处理,以此展现水墨写意韵味[3]。研究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不难发现,还有许多作品在图案中大量留白,以显纹饰的辽阔意蕴,“此时无声胜有声”,给人留出遐想空间。本文从线条表达、画面“留白”两方面来诠释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的简约风格。

1 线条表达 画法随性见功力

线是视觉最基本的语言表现符号,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线条语言表达是绘画者主观性、能动性、自由性的最大体现。用拙朴的线条对所观察的形态进行概括、夸张,提炼出绘画者情感中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创绘出能直抒绘画者胸臆的作品。

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线的粗细长短、深浅不一及流动的随性,传达给人们各种不同的视觉感应和内心感受。简单利落的线条给人以明快之感;浓烈奔放的线条能带来浑厚之力;轻盈柔和的线条使人有轻松愉悦之意。因此,线条的微妙变化能使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4]。

1.1 线条简易 风格凝炼

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线条简单,清新自然,活泼流畅,使绘饰的画面朴实、生动,映衬出凝练而不俗的风格。这一风格丰富了青花瓷的艺术装饰效果,体现了民窑写意青花的随性而不随意。在现存不少的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中,线的运笔挥洒自然,运用自如,大多是不重形似而注神似。用简易灵动的线条将婴戏的天真烂漫和孩童嬉戏玩耍的欢快场景刻画得维妙维肖。引发人们意会创作者对朴实、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5]。

《明代青花瓷器》曾言:“民窑绘画意境之美犹如无声之诗,极其自然灵妙。其山水人物画往往简练几笔就能绘出远山近水以及人物的动态,清新淡远,耐人寻味”[6]。

线条是绘画艺术特定的语言表达,既可传情,亦可表意。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虽线条简易,但传达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图 1为明代宣德《独坐图》。图1中人物全部是用粗细不一的柔和线条勾勒,隐去了面部表情,却能表现高士稳健端坐其位,好像在静思或是盼望亲人归来。笔法看似自然随性,画面的独特美感跃然瓷上。

图2为明代崇祯《双童蹴鞠图》。绘画者用简单的线条绘出远、近景;再用深浅不同的线条表示头和腿脚;手和身体却用青花料晕染勾画出孩子们的动态,以此表现孩童活泼、可爱之天性,尽显童真童趣。画面虽用笔简单,但体现了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风格简约凝炼。

图1 明·宣德《独坐图》Fig.1 “Sitting in solitude”, Xuande period of Ming

图2 明·崇祯《双童蹴鞠图》Fig.2 “Two kids playing Cuju”, Chongzhen period of Ming

1.2 用笔粗疏 技艺娴熟

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笔法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减笔法。它舍去了客观物象的许多细节,使画面呈现“似与不似”。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认为“明瓷之画也,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且有奇趣”[7]。“用笔粗疏”是指绘饰青花图案时,有明显的笔触痕迹留在瓷坯上,不再修改。民窑青花线条随性,有粗有细,拙朴不拘。绘画者在表现青花山水小景时挞上一两笔趣成地面,再绘上几笔就是青山,点缀孤帆、宝塔,勾出一群飞鸟便完成创作。还有的画面只是寥寥几笔,有长有短,收放自如,使直抒胸臆的内容跃然于瓷坯之上。这种艺术风格呈现给人们的是简炼中有丰富,奔放中见内敛,通俗中蕴高雅,拙朴中显灵巧,天真中含哲理。可谓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图3为明代崇祯《人物图》。绘画者用块状墨色表示起伏的山峦,再用几笔随意的料色表现流淌的河水,而画面中的人物勾画更是用笔吝惜,不甚经意的色块与寥寥几束淡笔,粗疏酣畅,将整个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

图3 明·崇祯《人物图》Fig.3 “Figure painting”, Chongzhen period of Ming

图4为明代正德《起舞图》。绘画者用线条勾出孩子的头部及腿脚,身体和手用墨色晕染,画面中的孩童抑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创作者用笔看似简洁,但在几笔之下,孩童的嬉戏动态,一挥而就,情趣十足。这种减笔的技法,无不体现民窑青花匠人所具有的娴熟技艺和深厚功力。

图4 明·正德《起舞图》Fig.4 “Dancing”, Zhengde period of Ming

1.3 技法“分水”内涵丰富

“分水”是青花的一种渲染技法,也是线条的延续。“分水”不仅能丰富线的表现力,还能增加画面润泽韵味[8]。绘画者用浓淡不同的青花料水分别涂画在装饰纹样的需要部位,显现深浅浓淡,使之形成“墨分五色”的立体视觉效果。“分水”类似于中国画中的晕染,能使青花画面水色明净,线条更加含蓄丰富,赋予想象。

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不拘泥于“分水”技法规则,常常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要来把握画面整体效果。有时“分水”不满,有时“分水”超出轮廓线,使青花图饰更形象生动而不拘谨。画法看似随性没有章法,但下笔准确、功力老道。民窑写意笔法采用的“分水”技法创作的青花,画面幽静雅致,意境虚实相间,主题内涵丰富,凸显了水墨淋漓的晕染效果,显现出生动奇妙的艺术境界。

图5为明代弘治《高士垂钓图》。绘画者采用“分水”技法使高士服饰、衬景达到深浅不一效果。画面有分水不满之处、或又超出了线条轮廓,图饰清秀明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给人以放而不羁之感。

图5 明·弘治《高士垂钓图》Fig.5 “Fishing gentleman”, Hongzhi period of Ming

综上所述,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线条表达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明了、自然流畅、直性率真。这一技法无不体现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极具浓郁的中华民族艺术特色。

2 画面“留白”“简”中蕴“繁”见美感

青花瓷青白相间、虚实相衬,具有素雅之美。青花构图中的“留白”是青花陶瓷艺术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趣。

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构图留白,空灵秀丽、清新疏朗、意蕴辽阔,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青花画面的“留白”处理,或山或水、或云或雾,相互衬托,将纹饰意境与审美情趣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同时,画面“留白”充满想象空间,具有形式美感。因此,在青花创作中处理好青与白的关系,就是把握了青花装饰的“实”与“虚”“有”与“无”即所谓“以虚当实”“计白当青”。

2.1 空间之美 遐思无穷

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艺术。对绘画空间表现方式的改变体现绘画者对艺术价值的理解和转变。

“计白当青”甚至“白多于青”是青花绘画者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握,也是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的重要表现特征。“白多于青”既省时省工,又能充分体现瓷器的材质美,且以少胜多,予不尽之意于“言”外。如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往往“画鸟不画天,画鱼不画水,画竹不画根,画草不画土”,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自然引发无穷遐思,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无画之处亦有意。画面不追求墨色所占的空间多少,而在于画面空间的合理布局。以求言似尽而意无穷、画外有画的意趣,使空间之美蕴于品味之中。

图6为明代崇祯《江鹭图》。画面中的鹭栖息在江边卵石之上,图中挞上几根线条表示江水,其余均是“留白”构图留出大量的空间部位,使人们充满无尽遐想。达到了虚即实、虚实相生之效 。

图6 明·崇祯《江鹭图》Fig.6 “River heron”, Chongzhen period of Ming

2.2 意境之美 空灵阔远

“留白”是表现画面意境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留白”不仅能拓宽画面空间并烘托主题,而且能表现出空灵的艺术韵味,也能触发观赏者内心对意境美感的寻味。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通常是通过纹饰与留白之间的变化,引发欣赏者在动感与静感之间,产生强烈对比而品出“无画之处皆成妙境”。

民窑青花写意笔法的艺术魅力往往不局限于形式美,而在于深层的意境之道。这种意境既能产生无限想象,又能寄托思想情感,给人一种情中生情之意,颇具阔远之灵,诗外之韵[9]。

图7为明代崇祯《临流吹萧图》。画面人物、衬景用少量墨色表现,其余大部“留白”。作品画面简单,却让观赏者遨游于“无画之处”的绝妙意境中,体现了作品的无穷意蕴。这种疏密有致、充分“留白”的布局看似简约,但不难窥见创作者的综合艺术素养。

图7 明·崇祯《临流吹萧图》Fig.7 “Playing the flute by a river”, Chongzhen period of Ming

2.3 和谐之美 妙笔成曲

和谐之美强调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国陶瓷绘画的和谐之美源于传统的儒道文化。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讲究构图何处留白、何处落笔,方寸之间,妙笔点睛,尽显和美之曲。青花瓷的青与白构成了整个画面的实与虚、动与静、重与轻、刚与柔等鲜明特点,阴阳相衬,和谐相生,彰显了生命的律动。

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不仅注重构图布局“留白”的和谐之美,有时还体现在纹饰表现“留白”与器物造型之间的相谐关系。如高而瘦的器型,其“留白”之处往往给人高大、阔远之感;然矮而胖的器物“留白”,容易让人产生“心存万物”之思。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的“留白”看似无意,却体现了创作者追求创意的独到匠心[10]和“简”中见“繁”的独特美感。

图8为明代宣德《松梅图》[11]。画面中间绘出松与梅,其余“留白”,构图简洁大方,下笔干净利落。“留白”之处看似无物,人们能够想象:在松与梅之外可以有高山、可以有流水、还可以有小桥人家……创作者通过实与虚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留给观赏者想象空间的同时,让人感触自然万物的和谐之美。

图8 明·宣德《松梅图》Fig.8 “Pine tree and plum flowers”, Xuande period of Ming

3 结 论

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作品简约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独辟蹊径——舍弃繁复琐碎的细节,借寥寥简笔使画面的意境呈现淋漓尽致;构图刻意的“留白”“简”中见“繁”,使人们充满无限遐想的同时,将“简约”的特质推向了极致。其写意笔法简约大方、爽朗雅拙。创作者绘饰时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画面表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纹饰看似简单,画法随性,恰恰是其粗疏、素净的外在表现,完美诠释了创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娴熟的技艺功底。因此,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写意笔法简约风格呈现的不仅是前人独到的艺术见地和执着的艺术追求,而其内在潜质更具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

猜你喜欢
民窑分水笔法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品读
漫话康熙民窑青花瓷
几多笔法写思情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分水剑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左传》笔法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