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培养对果蝇眼色突变的影响*

2020-10-13 12:48欧阳雪艳华树海
生物学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酵母粉果蝇幼虫

欧阳雪艳 华树海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广东湛江 524022)

霉菌污染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危害,食物霉变会导致外观溃烂变形、产生腐败气味和黏液污秽物等,不仅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可能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引起食用者急性中毒或慢性毒害。食物发霉后,二级胺、亚硝酸盐等含量会提高,为亚硝胺的合成提供了物质条件。有研究表明,大鼠食用霉变食物后,在胃内合成了亚硝胺,且在胃内停留时间越长,合成的亚硝胺就越多。同时不排除有其他致癌物(例如霉菌毒素)的形成。霉变产生的毒素可能导致动物生长受阻、繁殖机能下降、组织坏死、免疫抑制、致癌及基因突变等[1]。本文通过研究霉变培养对果蝇眼色的影响,以探索霉变对动物生长发育的毒性。

1 实验原理

1)通过每一代果蝇雌雄间交配,并重复多代以减少个体间的基因差异,得到同性别个体基因较一致的种系果蝇。

2)果蝇眼睛颜色的表现是由于大约80 多个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和相互作用,这些基因的作用包括参与眼色素前体物的运输、色素颗粒的合成、色素颗粒转运和色素颗粒的沉积[2]。

3)霉变毒素影响果蝇眼色的表现过程。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实验材料:野生型黑腹果蝇。

实验器具和药品:数码显微镜、保温箱、电磁炉、高压灭菌锅、电子天平、培养瓶(锥形瓶)、量筒、白纸若干、纱布、小塑料条、药棉、酵母粉、记号笔、胶圈、棉线、玉米粉、琼脂、白糖、丙酸等。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培养基配方 玉米粉10 g、琼脂粉1.5 g、酵母粉0.7 g、丙酸0.5 mL、水76 mL、白糖13.5 g。

2.2.2 培养基的配制

1)果蝇正常培养基的配制。在38 mL 水中加入琼脂粉和白糖,煮沸使其充分溶解(期间不断搅拌,防止糊底)。另取38 mL 水加入玉米粉搅匀,缓慢倒入上述琼脂溶液中,继续搅拌成糊状煮沸。待培养基冷却至70℃后加入0.5 mL 丙酸搅拌均匀,趁热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瓶中约2 cm 厚,加盖纱布棉塞后冷却待用。培养瓶与纱布棉塞等应提前高压灭菌[3]。接种果蝇前,再加入酵母粉和已消毒的小塑料条。

注意事项:①培养基分装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否则容易受到污染。最好在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上分装培养基,倒培养基时应注意不要沾到瓶口及瓶壁。②分装好培养基的培养瓶及时盖上纱布棉塞,冷却放置1~2 d,待培养瓶上的水汽蒸发干。③不能过早将酵母粉加入培养基中,否则容易失活影响果蝇食用。

2)果蝇霉变培养基的配制。按上述配方配制培养基,不添加丙酸,不需要无菌操作。冷却后用单层纱布封口,在室内分别放置6 d、12 d、24 d、30 d,使培养基发生不同程度的霉变。

2.2.3 对野生型果蝇的培养至第5 代 将野生型果蝇转移至果蝇正常培养基中,斜放3 cm×10 cm的粗糙面的塑料条,在适宜温度(约25℃)下进行培养。每星期更换一次培养基,对每一代的果蝇子代与亲代进行分离,直至第5 代幼虫。

2.2.4 霉变培养基中培养第6 代果蝇 将第5代果蝇幼虫均分为2 个重复组,每个重复组随机均分为4 组,分别转移至不同发霉程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定期观察果蝇生活状态和生活力。待其交配并产生第6 代果蝇幼虫后,将第5 代果蝇成虫转移出培养基,并继续在各霉变培养基中培养第6 代果蝇至成虫。

2.2.5 第6 代果蝇成虫的麻醉 在麻醉瓶的棉塞上滴加少量乙醚,然后迅速拔去装有果蝇培养瓶的棉塞。使培养瓶和麻醉瓶口相对,并拍打培养瓶使果蝇全都进入麻醉瓶,然后迅速将麻醉瓶塞上棉塞。麻醉后将果蝇倒在白磁板上。当果蝇翅膀上翘45°时,表示已死亡,不可再用[4]。

2.2.6 观察果蝇第6 代的性状 使用数码显微镜,调至侧面光源,将昏迷的果蝇置于载玻片上,不加盖玻片,即可清晰观察到果蝇各结构特征。甚至能观察到昏迷果蝇的腹部运动,还可拍摄完整、清晰的图片,便于结果的记录、对比和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果蝇主要性状观察 观察经乙醚麻醉后果蝇的外部形态,包括口器、触角、眼色、体色、翅形和刚毛等(图1~图3)。并从体形大小、腹背部条纹数、尾部圆锐和复杂程度、性梳的有无等特征鉴别果蝇的性别。性梳是一种梳状的黑色鬃毛状结构,位于雄果蝇前足第一附节前端的指状突起处。雌果蝇无性梳,这是果蝇雌、雄鉴别的重要依据[5]。

图1 果蝇前足刚毛

图2 果蝇口器

图3 果蝇腹部条纹

3.2 霉变培养对果蝇眼色的影响

3.2.1 图片比较(图4~图6)

图4 野生型和亮红眼果蝇(圆圈标注)

图5 红眼(野生型)

图6 亮红眼(突变型)

3.2.2 数据记录(表1、表2)

表1 不同程度发霉培养基中第6 代果蝇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数量统计(重复组1)

表2 不同程度发霉培养基中第6 代果蝇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数量统计(重复组2)

4 实验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霉变培养的2 个重复组中均有果蝇个体突变,且随着霉变程度的增大,果蝇眼色变异率有增大趋势。

5 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1 实验温度不适宜 果蝇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3~25℃。培养温度高于30℃时,会导致果蝇不育甚至死亡。培养温度过低,果蝇生活周期会延长,生育力和生活力会下降。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果蝇培养瓶置于适宜温度的保温箱中,定时观察果蝇生活力及状态。

5.2 培养基过湿或过干 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培养基过湿或过干的现象。过早地将酵母粉加入培养基,容易使培养基提前发酵,导致培养基湿度过大,粘住果蝇翅膀致其死亡,影响果蝇接种。培养基因失水而干结成块,与瓶壁分离,不仅不利于果蝇产卵,且容易造成果蝇掉入缝隙致死。因此,培养过程中要视培养基情况及时转接果蝇,酵母粉的选择与添加时间也影响培养基的干湿,要谨慎挑选酵母粉并在转移果蝇前加入培养基;为防止果蝇溺水可在培养瓶中斜放已消毒的3 cm×10 cm粗糙面塑料条(改变使用纸条的做法,纸条易吸水皱缩和发霉),为果蝇提供活动场所。

5.3 果蝇子代的转移 果蝇产卵一段时间后,卵将进入幼虫阶段,幼虫身体呈乳白色,较柔软,此时需要对幼虫进行转移,以防培养基较长时间不更换而发霉,影响果蝇幼虫的生长和发育。一旦果蝇幼虫结茧便会粘附在培养瓶壁上,强行取下进行转移会造成部分果蝇茧破裂而死亡,降低了果蝇子代的成活率。综上,必须在果蝇幼虫发育成茧之前对果蝇幼虫进行培养基的转移。由于果蝇幼虫较柔软,可使用棉签刮下培养瓶壁上的果蝇幼虫,注意动作要轻缓,以免对果蝇幼虫造成伤害。

5.4 更换培养基时果蝇成虫的转移 更换培养基时果蝇成虫的转移较困难,既要防止果蝇飞出造成不同组混杂,又要避免对果蝇成虫造成伤害,降低成活率。可使用已消毒的白纸,卷成漏斗状,上部与原培养瓶口紧密相连,下部留出足够果蝇进入的小孔并与新培养瓶口相连。既可保证进入培养基的果蝇是活动力较强的果蝇,又可防止其他污染物进入培养基。培养瓶下垫海绵,转移过程中将培养瓶不停地敲打垫有海绵的桌面,使果蝇通过漏斗型的纸筒小孔掉入培养基中。

6 研究创新点

6.1 材料创新 为了研究霉变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本实验使用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相对性状明显的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在初、高中实验中却较少被使用,本实验为初、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围绕果蝇开展实验提供了可行途径。

6.2 方法创新

1)改变传统使用体视镜观察果蝇的方法,采用数码显微镜观察,使用侧面光源,清晰地观察到放大倍数较高的果蝇结构特征,并可拍摄观察与分析。

2)在转移果蝇成虫时,使用自制纸漏斗对其进行转移。培养瓶下垫些海绵,转移过程中将培养瓶不停地敲打垫有海绵的桌面,使果蝇通过纸漏斗的小孔掉入培养基中。

3)为防止果蝇溺亡可在培养基中斜放已消毒过的3 cm×10 cm 的粗糙面的小塑料条,为果蝇提供活动场所。

6.3 目的创新 经查证,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酒精、甲醛等物质对果蝇生长发育和繁殖力各方面的影响,很多实验在培养果蝇过程中避免培养基霉变,但少有实验课题在霉变是否影响果蝇的生长发育方面做研究。本实验从果蝇生长环境中最常见的霉变出发,通过将基因型基本相同的果蝇放置于不同发霉程度的培养基中,观察霉变的培养基是否对果蝇眼色变异有影响,开创了新的实验思路和方向。

果蝇眼色的控制因生化机制包括许多环节而存在多基因一效现象。研究表明,亮红眼果蝇眼黄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果蝇,而其果蝇喋呤含量无显著差异。scarlet基因的产物负责果蝇眼黄素的跨膜运输,研究者在scarlet基因中检测到了7.5 kb的逆转座子412 元件的插入,他们认为果蝇亮红眼是scarlet基因突变导致转录提前终止,其编码蛋白部分缺失或完全丧失功能,从而引起果蝇眼睛中眼黄素合成水平的降低,使得其呈现亮红色[2]。逆转座子在果蝇的生命周期中具有活性,同时还受到一系列环境和生理因子的调节,例如,幽醇类激素、胁迫、cAMP 水平、DNA 损伤因子等。霉菌毒素具有致畸、致癌、致变态等作用,对于DNA 稳定性有较大影响[6]。霉变培养中的霉菌毒素作为果蝇生活的胁迫条件,可能影响果蝇DNA 内部逆转座子的活性,进而引起果蝇亮红眼突变的发生。

猜你喜欢
酵母粉果蝇幼虫
I Helped Mum:包皓文
果蝇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
2021年大樱桃园果蝇的发生与防控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饵料温度对孔雀鱼幼鱼生长影响的研究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紫薯馒头的加工工艺优化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