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和 高红娟 薛 娟 龚 宁 陈 祥
(1 贵州省实验中学 贵州贵阳 550002 2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2 3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2)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又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是我国最早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物种,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广东省作为人类高蛋白食物。由于在引入地缺少天敌,繁殖速快,福寿螺扩散至河流、湖泊、沼泽、农田等。之后,随着水产品贸易、养殖引种等途径,在四川、福建、浙江、贵州、云南等省扩散,全国危害面积达40 多万hm2[1]。福寿螺除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外,也是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中间寄主,人们可因误食未加工熟透的福寿螺感染广州圆线虫而产生疾病[2]。本文对福寿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述,为同行教学或科普宣传提供参考。
1.1 福寿螺的生境 福寿螺喜阴,白天活动少,凌晨和阴天活跃,多集群栖息于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溪流、河流、湖泊、农田的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其既能用鳃在水中呼吸(左鳃退化,右鳃发达,附近有出水管),又能借助伸出的气管与体内的肺囊呼吸空气,因而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最适宜生长水温25~32℃,超过35℃生长速度下降,生存最高临界水温45℃,最低临界水温5℃,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
1.2 福寿螺的食性 福寿螺为杂食性,水稻、满江红、凤眼莲、浮萍、白菜等植物及麦麸、玉米粉、鱼粉、蛋壳、小虾等均可作为其食物,对污染、有刺激性的食物回避[4]。
1.3 福寿螺的生活史 雄螺与雌螺在水中交配(图1),一次能交配3~8 h。雌螺受精后1~5 d 即在夜间产卵,每个卵群有3~5 层,约200~1 000粒[3]。产卵部位可在离水面10~80 cm 的渔船、渔网、杂草、作物植株、田埂、石壁或其他物体上(图2)。卵在气温18~22℃时,约1 个月才能孵化,但在28~30℃时,1 周左右即可孵化。据观察,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黏稠的透明物质,卵与卵之间黏着性不大,容易分开,卵块比较软容易压破。1~2 d 后,卵块表面不再黏稠,硬度变大,卵与卵之间黏着性增强。卵在孵化过程中,渐变为淡粉红色,在快要孵出小螺时变为灰白色,孵出小螺后剩下白色的薄“壳”。
图1 正在交配的福寿螺
图2 贵阳花溪十里河滩树干上的福寿螺卵块
福寿螺生活史分为卵、幼螺、中螺、成螺4 个时期,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刚孵出的幼螺,从卵群脱落掉入水中,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壳顶部呈红色,螺体有1~2 个螺层,螺口2~2.5 mm。随着福寿螺的生长,螺顶由红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幼螺经30 d 左右的生长,口径达5 cm 左右,进入中螺期。中螺生长迅速,水温28℃左右,6 个月后个体体重可达180 g 左右。中螺经几个月的发育即进入成螺期,成为性成熟的福寿螺。成螺爬行体长3.5~6 cm,壳近似圆盘形,一般具有5~6 个螺层,具底栖性。福寿螺虽是水生种类,却可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土中休眠度过6~8 个月,一旦有水,可再次活跃。
2.1 对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危害 福寿螺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进化出惊人的繁殖能力,数量庞大的家族可与其他动物竞争水体氧气和食物,造成其他水生动物或其喜食的植物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农业等生态系统,还可沿小溪、河流流向下游,在沿线的支流、农田等生态系统扩散。
福寿螺喜食水稻、茭白、莲藕等农作物。周朝霞等[5]报道,福寿螺于2003年传入贵州省三都县,至2005年大田发生达280 hm2,涉及丰乐等7个乡镇。成螺咀食秧苗,秧苗受害株率为15%,严重区域整块秧苗均被食净,致使有效穗减少而降低收成。陈晓娟[1]报道,四川省内福寿螺逐渐蔓延发展,在川东、川南、川西等地均有分布,其中稻田发生面积在20 万hm2以上。
2.2 对人体的危害 幼螺、中螺、成年螺均可寄生广州管圆线虫[2]。广州管圆线虫是引起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炎的重要病原体,可因食用未加工熟透的福寿螺而感染。导致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昏迷、精神失常等,严重者可造成后遗症或死亡。李安梅等[6]报道,2012年采集贵州省贵阳、遵义等地所出售的食用螺,查找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并计算感染率,共采集福寿螺1 287 只,结果检出阳性5 只,感染率为0.4%。
据考察,在贵阳市主城区的南明区阿哈湖、花溪区十里河滩、云岩区黔灵山黔灵湖、观山湖区阅山湖这几个区域均有福寿螺分布。阿哈湖是贵阳市民的重要饮用水源地,湖水可流向小车河流4A级国家湿地公园、南明河及乌江支流,其他区域也是贵阳有名的旅游区。贵阳市民及外来游客游玩时喜好在河流、湖泊用网捞螺、小虾等玩耍,或在夜市食用“田螺”。因而,贵阳地区人群存在较大的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风险,应引起各级部门和民众的重视。
福寿螺是卵生动物。卵一般是粉红色或淡粉红色,规则的圆球形,很多聚集在一起;幼螺贝壳较薄易碎,偏黄褐色;螺尾平短,螺尾螺旋部呈短圆锥形;整个螺旋有5~6 个螺层,最后一螺旋突然变大;螺口开口较大,螺盖扁平;有鳃和肺囊、呼吸管,可脱离短暂生活。
田螺,又称为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是田螺科、圆田螺属动物。卵胎生,受精卵在母螺体内发育成幼体后直接产下小螺。田螺贝壳厚不易碎,偏青褐色;螺尾尖长,整个身体呈圆锥形;螺口开口逐渐变大;螺盖圆形;有鳃无肺囊、呼吸管,不可脱离水体长时间生活(表1)。
表1 福寿螺与田螺的区分
4.1 控制环境容纳量 福寿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的低洼浅水处,清除浅水区域淤泥和杂草,破坏福寿螺的环境容纳量,可降低其成活率。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若在某个季节完全清除淤泥和杂草,势必会影响其他某些生物的生存。
4.2 生物治理措施 生物治理主要采取养水禽、投放杂食性鱼类或甲鱼食螺,减少危害。此方法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是否会通过食物链或其他途径在其他动物体内寄生有待研究。
4.3 人工捞螺和采卵 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及浅水区域,可人工拾螺或在产卵高峰期摘除、压碎、填埋、焚烧卵块。在湖边浅水处插20~100 cm高竹片(木条、树枝、油菜秸秆等),引诱福寿螺在其上集中产卵,每2~3 d 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此方法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4.4 农药防治 稻田治理福寿螺的药剂可用10%蜗狙颗粒剂、6%密达杀螺颗粒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4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百螺杀丁、四聚乙醛等[7],运用此方法时需考虑对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甚至人的毒性。
4.5 非农药防治 用非农药化学物治理能减少水源污染。生石灰、茶枯水、油茶茶籽提取液茶皂素、碳酸氢胺、五爪金兰乙醚提取液(含有伞形花内酯和东莨菪亭内酯)、桑叶乙醇提取物、博落回提取物、白屈菜红碱、茶籽饼(粉)[8]等对福寿螺有较好的杀灭效果。陈泽柠等[9]曾提出一种利用氯化钙杀灭福寿螺卵块的方法,将氯化钙溶解后制成1~5%氯化钙水溶液,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福寿螺卵块上,直至卵块表面完全浸润即可。
对福寿螺进行有效治理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农业、渔政、环保、河道、党政等多部门和发动民众参与;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备的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治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层层落实,防止大面积扩散。
由于成体螺主要在水中生活,较为隐蔽不易消杀。在福寿螺繁殖旺季,对其卵块进行人工摘除、投放喜食卵块的天敌、进行卵块化学消杀,或通过研究卵孵化特性,采取简单易行的办法抑制卵孵化可能是防治福寿螺的有效途径。
探索福寿螺或其卵的有效利用,“变废为宝”也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杨叶欣[10]报道,可用螺卵粉碎后与其他物质一起配合成为鱼类、家禽、猪、甲鱼等的饲料。螺卵中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与蛋白质,类胡萝卜素是虾、蟹、鸡蛋蛋黄的天然增色剂,还可减少价格较贵的鱼粉、豆粕等的用量,达到环保和效益双赢的效果。当然,卵中是否有广州管圆线虫,也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