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依恋在青春期知 - 信 - 行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2020-10-13 02:57杨静薇杨连建
关键词:条目弹性同伴

刁 华,冉 敏,杨静薇,杨连建,李 婷,金 凤,蒲 杨,王 宏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健康领域社会风险预测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0016

心理弹性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不良事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认为并非处于不利环境的所有个体都会产生不利的结局,而部分个体会因为不利环境的影响得到更好的结果[1-2]。在对心理弹性的结果性定义、能力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的基础上[3-4],研究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而环境因素会对心理弹性的变化产生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期,需要面对各种生理及心理的巨大变化[5-6]。由于生理发育及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发展,青少年往往对各种内化性和外化性问题更加易感[7-8]。此时,青少年拥有较高的青春期知 - 信 - 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可能会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最终使个体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同伴依恋是指青少年与同伴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关系[9]。青春期儿童由于自我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增多,与父母交流的频次和时间减少,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尤为重要[10]。有研究[11]发现,留守儿童同伴依恋程度越高,其心理弹性就越好;同时,同伴依恋程度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2-14]。因此,本研究探讨青春期KAP、同伴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以及同伴依恋在青春期KAP 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7 年12 月抽取重庆市綦江区6 所小学和5 所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小学4 ~6 年级和初中7 ~9 年级的全部学生。② 具有独立完成问卷的能力。排除标准:智力障碍及无识字能力的学生。研究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由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15]。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RSCA)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 个维度,共27 个条目。该量表采用5 点计分法,正向条目计分原则:完全不符合为 1 分,比较不符合为2 分,说不清为3 分,比较符合为 4 分,完全符合为5 分;反向条目则反向计分。项目均分越高则表明该项目上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为0.71 ~0.85,全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8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5]。

1.2.2 青春期KAP 问卷 参考儿童少年卫生学自行设计编制[16]。知识条目(23 条)的计分原则:回答正确为 1 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为0 分。行为条目(14 条)分为正向条目和反向条目,采用3 点计分法。正向条目:从来不为1 分,偶尔为2 分,经常为3 分;反向条目则反向计分。态度条目(10 条)也采用3 点计分法,正向条目:不同意为1 分,中立为2 分,同意为3 分;反向条目则反向计分。最终各项目条目之和即为该项目得分,在本研究中将KAP 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看作是等权重的,所以按照1:1:1 的比例对KAP 得分转换为百分制,最终项目总分越高,则KAP 水平就越高。该量表在研究人群中,男女生量表的Cronbach's α 分别为0.861 和0.905。

1.2.3 同伴依恋问卷 由Armsden 和Greenberg 于1987年编制[17]。该量表包括25 个条目,涉及3 个维度:信任、交流沟通和同伴疏离。采用Likert 5 点评分,信任与交流沟通维度得分越高则同伴依恋质量越高,同伴疏离得分越高则同伴依恋质量越低。该量表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11]。

1.2.4 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由课题组成员编制。参考文献[18-20]纳入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弹性有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学习基本情况和好朋友数量等。

1.3 调查方法

首先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一致性培训,使其了解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和方法;然后由当地中小学生保健所相关老师告知学生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在问卷填写之前,读问卷填写导语并告知填写方法;最后将填写完的问卷回收并核查,如果发现有漏填或逻辑错误的情况,将当场返回给相应对象进行改正,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Epi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运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x—±s 表示,定性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 检验评估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心理弹性的关系;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青春期KAP、同伴依恋及心理弹性的关系;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和简单斜率分析青春期KAP、同伴依恋和心理弹性三者的关系。以上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纳入6 483 名学生,回收问卷6 483 份,有效问卷 5 105 份, 有效回收率为78.7%, 其中男生2 483(48.64%)名、女生2 622(51.36%)名,小学生2 221(43.51%)名、中学生2 884(56.49%)名。缺失样本与分析样本比较,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2.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及相关分析

本研究纳入对象年龄范围为9 ~16 岁,平均年龄为(12.04±1.80)岁;青春期KAP 的平均得分为(68.72±12.95)分;同伴依恋的平均得分为(80.59±14.22)分;心理弹性的平均得分为(3.38±0.53)分。结果(表1)显示学段、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学习成绩、好朋友数量和自感体型对青少年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均P<0.05)。

表1 青少年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其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Tab 1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得分见表2。目标专注得分最高,人际协助得分最低。相关性分析发现,青春期KAP 水平与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维度呈正相关,与积极认知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信任和交流沟通维度与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维度呈正相关,同伴疏远维度与RSCA 各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Tab 2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of KAP, peer attachment and resilience

2.2 青春期KAP、同伴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之后,在校正性别、学段、家庭关系、教养方式、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独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好朋友数量和自感体型等混杂因素后进行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3)显示,青春期KAP 和交流沟通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均P<0.05)。信任与青少年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呈正相关(均P<0.05);同伴疏远与青少年心理弹性各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

表3 青少年KAP、同伴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Tab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KAP, peer attachmen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2.3 同伴依恋在青春期KAP 水平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参照Baron 和Kenny[21]的程序,运用层次回归分析,将研究变量中心化并且校正相应混杂因素,考察同伴依恋在青春期KAP 水平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4)表明,交流沟通(B=0.007,SE=0.003,P=0.026)和同伴疏远(B=-0.010,SE=0.003,P=0.000)与青春期KAP 的交互作用显著。

表4 同伴依恋在青春期KAP 水平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检验Tab 4 Moderating effect of peer attachment between KAP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进一步进行简单斜率分析[22],分别按交流沟通和同伴疏远的四分位数间距,将得分≤Q1的对象分别定为低交流沟通组和低同伴疏远组,≥Q3的对象分别定为高交流沟通和高同伴疏远组。结果(图1、2)发现,低交流沟通组(B=0.098,SE=0.032,P=0.002)和高同伴疏远组(B=0.222,SE=0.032,P=0.000)的青春期KAP 水平能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弹性;高交流沟通组(B=0.368,SE=0.039,P=0.000)和低同伴疏远组(B=0.353,SE=0.029,P=0.000)的青春期KAP 水平也能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弹性,但在这部分群体中的预测能力更强(斜率更大)。

图1 交流沟通在青春期KAP 与心理弹性间的调节作用Fig 1 Moderating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KAP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图2 同伴疏远在青春期KAP 与心理弹性间的调节作用Fig 2 Moderating effect of peer estrangement between KAP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量表的平均分均大于3 分,说明青春期少年儿童心理弹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总体状况较好[23]。这表明青春期儿童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支持并采取乐观的态度、积极的情绪去有效面对,从而在挫折中得到有益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同伴间的信任和交流沟通与青春期儿童的心理弹性的4 个维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同伴疏远与青春期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各维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张广林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外研究也有相似结果,Young-Sun[24]对263 名高中生研究发现,同伴依恋对个体的自尊和心理弹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25]对626 名青少年研究结果显示,同伴依恋与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有积极作用,与抑郁情绪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同伴依恋的作用在青春早期和晚期的作用较强,同时发现同伴依恋对青少年的正向作用要大于父母依恋的正向作用。Bowlby 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可以归因于对某一对象的情感依恋[26]。因此,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能够使个体感受到信任感和亲密感,这种亲密度的联系使青少年感受到被爱[27],促进其积极认知的形成,从而提高心理弹性。同时,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一致感和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可以增加个体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对自己的信任,最终在挫折与困难中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26,28]。该研究还发现,青春期儿童的青春期KAP 水平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关系。KAP 理论认为,正确的知识可以促进个体积极态度的形成,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29]。因此,青春期KAP 水平高的个体对于青春期内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具有更高的处理能力,面对这些改变或疑惑的时候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支持资源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面对挫折的心理弹性。

调节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同伴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强化青春期KAP 水平与心理弹性间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同伴疏远会减弱青春期KAP 水平与心理弹性间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正确的青春期KAP 对高同伴交流、低同伴疏离个体的心理弹性提高的程度更高。可能的原因是,青少年间更多的交流沟通和亲密联系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信息传递[30],同时具有相同年龄、生活环境、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同伴间的交流使个体对正确KAP 的获取和接受更加容易[31-32]。Lim[33]的研究中,高质量的同伴依恋可以缓解孩童遭受虐待和忽视对心理弹性的消极作用,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青少年同伴依恋及交流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提高。

综上,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儿童正面临各种生理及心理的巨大变化,在这个重要时期,应多重视青春期健康教育,同时注重少年儿童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弹性研究进展述评[J]. 理论建设, 2012(5): 86-91.

[2] Garmezy N. Process and reactive schizophrenia: some conceptions and issues[J]. Schizophr Bull, 1970, 1(2): 30-74.

[3] 肖梦洁.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社会适应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 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89-96.

[5] Geue K, Sender A, Schmidt R, et al. Gender-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after cancer in young adulthood: a comparison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Qual Life Res, 2014, 23(4): 1377-1386.

[6] Patel BP, Hamilton JK, Vien S, et al. Pubertal status, pre-meal drink composition, and later meal timing interact in determining children's appetite and food intake[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6, 41(9): 924-930.

[7] Ge XJ, Brody GH, Conger RD, et al. Pubertal maturation and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symptoms[J]. J Youth Adolesc, 2006, 35(4): 528-537.

[8] 陶芳标. 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青少年卫生系列述评(6): 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学校卫生学意义[J].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8): 673-676.

[9] 雷雳, 伍亚娜.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9, 7(2): 81-86.

[10] 张文新.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11] 张广林, 江伟钱, 马宝宝, 等. 父母同伴依恋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影响及积极行为支持干预方案初探[J]. 南方论刊, 2017(9): 32-33.

[12] Wright SL, Perrone-McGovern KM, Boo JN, et al. Influential factors in academic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attachment, supports, and career barriers[J]. J Couns Dev, 2014, 92(1): 36-46.

[13] 占诗苑, 杨智辉. 中学生社交焦虑: 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1): 8-10, 14.

[14] Madigan S, Moran G, Schuengel C, et al. Unresolved maternal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disrupted maternal behavior and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in infancy: links to toddler behavior problems[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07, 48(10): 1042-1050.

[15] 胡月琴, 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 心理学报, 2008, 40(8): 902-912.

[16]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 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5-268.

[17] Armsden GC, Greenberg MT.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 J Youth Adolesc, 1987, 16(5): 427-454.

[18] 赵抒.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 商, 2016(22): 142-143.

[19] 何芙蓉, 刘巧兰, 周欢, 等. 四川省南部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2): 164-165.

[20] 颜雅琴.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 青春岁月, 2013(19): 408-409.

[21] Baron RM, Kenny D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 Pers Soc Psychol, 1986, 51(6): 1173-1182.

[22] Preacher KJ, Curran PJ, Bauer DJ. Computational tools for probing interactions i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latent curve analysis[J]. J Educ Behav Stat, 2006, 31(4): 437-448.

[23] 文一, 刘琴, 张帆, 等.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评估中国儿童心理弹性现状的meta 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 29(11): 826-832.

[24] Young-Sun L.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estee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ttachment, peer attachment and resilience of adolescents: focusing on the academic high school students[J]. Kor J Youth Couns, 2015, 23(2): 467-486.

[26] 杨圆圆, 胡朋利, 郭晓伟, 等. 留守儿童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2(7): 87-91, 60.

[27] 肖君政, 江光荣. 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9): 859-860.

[28] 庄鸿娟, 刘儒德, 刘颖. 青少年同伴依恋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 自我建构对孤独感中介作用的调节[J]. 心理科学, 2017, 40(1): 89-95.

[29] Valente TW, Paredes P, Poppe PR. Matching the message to the process the relative ordering of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 behavior change research[J]. Hum Commun Res, 1998, 24(3): 366-385.

[30] 薛桂英, 赵小云. 青少年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1): 61-63.

[31] 王作振, 闫宝华, 王克利. 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 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5): 429-430.

[32] 李美玲, 徐晓阳.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J]. 中国性科学, 2010, 19(9): 27-31.

[33] Lim Y. Effect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on male·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ego-resilience and self-esteem: moderating roles of peer attachment and closeness to teachers[J]. Jkheea, 2018, 30(2): 57-75.

猜你喜欢
条目弹性同伴
例谈“动碰动”一维对心弹性碰撞模型的处理方法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COSMIN-RoB清单中测量工具内容效度研究的偏倚风险清单解读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寻找失散的同伴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