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13 06:41马茂森李毅钧杨玲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排球队运动队高水平

马茂森,李毅钧,张 兵,杨玲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3.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有利于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国家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竞技人才的培养。美国作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其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就是以学校体育为中心,其大学生运动员在奥运会比赛中日渐成为主力[1]。萨马兰奇也曾指出:竞技体育走学院之路是以后发展的趋势[2]。因此,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开展对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研究,对于完善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培养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主要关注在改革与发展[3-5]、影响因素[6-7]、项目布局[8-9]、评价与管理[10-11]等方面,对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研究主要关注在体能训练[12-14]、损伤与预防[15-16]等方面,其中关于项目布局的研究多以统计和定性分析为主,从可视化的GIS空间分析略有不足[17]。然而,随着空间计量学、地理统计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已开始应用在体育的各领域[18-22],但从单一项目入手关于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的研究尚未涉及。那么目前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发展的总体状况怎么样?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或区域?这些运动队在空间上有什么特征?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应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可举办高水平运动队院校数量、本科院校数量、GDP总值、自然环境等相关数据,探究影响运动队分布的关键因素,揭示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与城市、区域发展的关系,为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策略制定、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组织与策划、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排球项目布局的建设与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界定为参加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高水平组比赛的运动队,以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官方网站公布的,参加2014~2019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所有运动队为调查对象。本文以省域为研究尺度客观反映我国高水平大学排球队的地理空间特征;以城市为统计单元反映运动队,并将各城市空间与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进行对应匹配。

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2.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官方公布的2014—2015年、2015—2016年、2016—2017年、2017—2018年、2018—2019年等5年的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这些数据有参赛高校、比赛赛制、比赛成绩和各运动队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比赛的各种数据由中国排球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提供;与大学生排球队相关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在统计过程中以“支/次”为单位统计其所在城市中的分布,即某一年某城市有1支大学生排球队参加CUVA则记为1支/次,如有2支大学生排球队参加比赛则记为2支/次,若某高校分别有男、女各1支排球队参加比赛也记为2支/次,以此类推。

2.2 数据分析方法

(1)平均最邻近指数法

是一种描述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上集散程度的测度指标[17]。本文将高水平排球队所在城市近似成点状目标,利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测度其空间分布格局[18],计算公式为:

(2)核密度分析法

利用核密度反映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在空间上的分散和集聚特征及其形态变化[18]。公式为:

式中:s为待估计区域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位置;si为s以为圆心的区域中的城市i;h为半径空间范围内第i个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位置。

(3)巴雷托截取法

又称ABC分类法(ABC Analysis),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托(Vilifredo Pareto)提出,他依据研究对象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等因素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为次要的多数(B、C类)和关键的少数(A类),用以决定一个事物在众多因素中的重点和一般,从而找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主要决定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对事物的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达到区别、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的目的[23]。

(4)SPSS统计分析

利用系统聚类中的最远邻元素法从配比规模角度处理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所涉及的省(区、市);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测度各因素与各省(区、市)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之间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表明X(独立变量)和Y(依赖变量)的相关方向。

利用曲线估计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分析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利用散点图初步判断曲线的类型,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并得出拟合线的R2值。

3 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

据统计,2014—2019年参加CUVA比赛的排球运动队共有408支/次,其中女子排球队202支/次,男子排球队206支/次。2014—2019年大学生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分布在我国除新疆、西藏、青海和安徽以外的其他27个不同的省(区、市),涉及到37个不同的城市(图1)。

图1 2014—2019年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省际分布

总的来看,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在5年间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图2)。根据教育部等相关资料可知:2014年具有可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共274所,其中排球项目59所[8];2018年共279所高校,其中排球项目62所。表明5年间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高校数量是逐渐增加的,与大学生排球队的数量变化一致,反映出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数量与可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数量有关。

3.1 规模结构特征

3.1.1 数量规模结构

根据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数据和分布数量规模角度,利用自然断点法,将所有运动队划分为4个等级(如表1):第一等级为高水平排球队数量30~52支的省(区、市);第二等级为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为20~29支的省(区、市);第三等级为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为8~19支的省(区、市);第4等级为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为1~7支以下的省(区、市)。

总体来看,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规模的省际分布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即大学生排球队数量规模等级越高的省(区、市),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越少;大学生排球队数量规模等级越低的省(区、市),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反之越多。从全国省际分布来看,第一等级排球队数量最多,分布的的省(区、市)只有3个,大部分省(区、市)的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处在中、低等水平,占参与省份总数的11.11%,分别是北京、江苏和湖南,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出现的频次为125支/次,占高水平队伍总数的30.64%。从各省内部结构来看(图1),各省(区、市)内部结构均衡,男女运动队数量差异不显著。位于数量规模第2等级的省(区、市)有4个,分别是内蒙古、吉林、山东和上海。继续从各省内部结构来看,内蒙古和吉林省男、女运动队数量规模差距不大,山东和上海的大学生女排队伍数量明显多于男排。分布位于数量规模第三等级的省(区、市)有10个,占参与省份总数的37.04%,分别是河北省、云南省、四川省、天津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陕西省、江西省和海南省,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出现的频次为138支/次,占高水平队伍总数的33.82%。再从各省内部结构来看,部分省、市男女球队结构失衡,天津的女子排球队数量明显多于男子,河北反之,而陕西和山西只有男子排球队。位于第四等级的省(区、市)有10个,占参与省份总数的37.04%,分别是河南省、甘肃省、辽宁省、山西省、浙江省、黑龙江省、宁夏、贵州省、广西、福建省,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出现的频次为44支/次,仅占高水平队伍总数的10.78%。然而从内部结构来看,浙江和黑龙江省只有女队,而贵州省只有男队,且数量规模较少。由此可见,赛事数量规模等级越高的省(区、市),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男、女结构失衡的现象越明显。

表1 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省际分布等级和数量

3.1.2 配比规模结构

为进一步揭示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分布特征,将2014~2019年各省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的均值与各省本科院校数量均值相比,得出各省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配比进行分析。利用系统聚类中的最远邻元素法从分布配比规模角度可将27个省(区、市)划分为3个等级(表2)。

表2 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各省配比

总体来看,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配比规模的省际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即所占比例值越高的省(区、市),省份反之越少;所占比例值越低的省(区、市),省份越多。运用描述统计对27个省的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配比值进行分析可知,均值为7.86%,极小值0.53%,极大值34.94%,标准差8.07%,说明我国各省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配比极不平衡。位于Ⅰ级的有内蒙古、海南等2个省,配比值分别为34.94%、30.30%,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占比最多,省际间差异非常显著。位于Ⅱ级中的8个省(区、市)配比值皆大于平均值,表明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占比较多。运用单样本T检验对该级别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比值为均值7.86%),只有吉林、湖南、云南等3省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北京市和江苏省的高水平排球队数量虽然比较多,但从整体上来看受其本科院校基数大的影响,其在排球队配比上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位于Ⅲ级中的省份配比值皆低于平均值,表明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占比较少,经单样本T检验对该级别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比值为均值7.86%),广东、山西、湖北、山西、河南、贵州、黑龙江、辽宁、浙江、广西、福建等11个省的配比达到显著水平。

3.2 空间格局特征

结合目前我国广为认可的两种区域划分系统,本文选取以下两种区域划分方式:一种是“十一五”期间提出的,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划分的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板块;另一种是根据我国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南、北区域,以秦岭-淮河分界线为基础并结合省界划分的区域板块[18]。这两种区域划分方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区域差异水平和变化,对于理解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区域差异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3.2.1 东、中、西、东北部区域差异

2014—2019年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在各区域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表3可见,东部地区分布的高水平队最多,有197支/次,占运动队总数的48.40%,远高于其他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等经济发达的省(区、市),只北京就有52支/次,南京达到32支/次;西部地区次之,有101支/次排球队,占运动队总数的24.82%,主要分布内蒙古、云南、四川等省(区、市)。中部地区第三,有高水平排球队76支/次,占运动队总数的17.94%,主要分布在湖南省,长沙有31支/次。东北地区的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最少,占到运动队总数的8.85%,只有36支/次参赛,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表3 2014—2019年高水平排球队在东、中、西和东北部区域分布的差异

从各省市的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分布的平均数量分析,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水平排球队数量最多,依次为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逐步递减的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高度契合。东部地区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参与频次在各省的平均数量达到19.8支/次,与其余三个地区差异显著,表明东部各省(区、市)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较多。东北部和西部各省(区、市)的大学生排球队平均数分为12支/次、11.22支/次,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排球队数量较少。

3.2.2 南、北方区域差异

表4 2014—2019年高水平排球队在南北区域分布的差异

对2014—2019年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南北区域分布进行对比发现(表4),北方地区运动队数量略多于南方地区,但差异不太明显,说明目前大学生排球联赛第一阶段分南北赛区进行较为合理。我国北方地区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有207支/次,主要分布在北京、内蒙古、吉林、山东、河北、天津等13个省(区、市),占运动队总数的50.74%。南方地区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有201支/次,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上海、云南、四川等14省(区、市),占运动队总数的49.26%。从各省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分布的平均数量来看,北方地区15.92支/次略多于南方地区的14.36支/次,差异不明显。

3.3 空间集聚特征

3.3.1 城市集聚特征

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共涉及到37个城市,其中25个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共有高水平排球队344支/次,占到运动队总数的84.31%。为进一步揭示高水平排球队所在城市间的空间关系,在全国区域下,利用平均最邻近指数对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分布进行深度解析。

表5 2014—2019年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分布的平均最近邻汇总

从2014—2019年平均最邻近指数变化来看(表5),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分布呈现离散或随机状态,表示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分布在城市间的彼此空间影响较小。个别大城市虽持续保有高水平排球队,但也为未出现集聚现象,意味着城市之间的辐射扩散作用影响不大。如南京市一直有高水平排球队的持续分布,但紧邻的安徽省却没有高水平排球队的出现。在长三角地区的26个城市中,一直有4个城市持续保有高水平排球队,但也未影响到其他城市形成扩大化局势。

3.3.2 运动队集聚特征

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集聚情况,利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中的Density模块对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核密度进行分析,选择320km作为距离阈值,生成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核密度分布图。

总体来看,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与我国国土空间的总体地形地貌格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根据“三大阶梯”的划分,由于第1阶梯主要为高原,人口稀少,所以高水平排球队主要分布在第2阶梯和第3阶梯。分区域来看,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主要分布在京津翼地区和长江流域,空间核密度在京津翼、长三角和湘鄂赣地区形成3个高值区域。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翼地区,共有高水平排球队150支/次,占运动队总数的36.76%,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6个省(区、市);长三角地区共有高水平排球队65支/次,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和江苏省;湘鄂赣地区共有高水平排球队60支/次,主要集中在湖南省。同时,在以吉林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和以重庆市、四川省为代表的巴蜀地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现象,其他地区相对比较分散。

3.4 空间竞技实力特征

根据巴雷托截取法把累计贡献率在0~70%区间作为截取一个省的竞争优势因素,称为A类;把累计贡献率在80%~90%区间的省称为B类;把累计贡献率在90%~100%区间的省称为C类[24]。本研究统计出2014—2019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男队、女队前八名的运动队,按照名次从高到低,分别赋予9分、7分、6分、5分、4分、3分、2分、1分。将同省(区、市)的运动队积分相加得出各省(区、市)的积分,然后计算出他们各自的名次贡献率,按得分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把累计贡献率在0~70%的省(区、市)作为截取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竞技优势省的范围。

总的来看,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竞技实力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2014—2015年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取得过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前八名的女子运动队有15支,男子运动队有16支,共25所高校。由表6可知,五年间获得CUVA前八名的运动队涉及到12个省份,男子组中北京市、江苏省和山东省均在A类优势范围之列,重庆、江西介于A与B类范围之间,陕西属于B类范围,海南、广东、湖南、上海、吉林等5个省(区、市)则属于C类范围;女子组中北京市与山东省在A类优势范围内,浙江介于A与B类范围之间,江苏、广东属于B类范围,重庆、上海、湖南、江西等4个省(区、市)在C类范围。

此外,5年间女子组中北京市一枝独秀,获得102的名次积分,远远多于其他省份,说明北京市的运动队在女子比赛中拥有绝对的竞争实力。5年来女子组的冠军皆被北京高校获得,其中中央财经大学获得1次,北京体育大学蝉联4次。相比之下,男子组中A类、A与B类之间的省份多于女子组,名次积分差异也不显著,表明男子组省际之间的竞争实力相对较为均衡。5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轮流折冠,近2年中国石油大学在邸安和教练指导下取得2次比赛冠军。

表6 2014—2015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省际积分及贡献率

4 影响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的因素

通过参考已有的研究[25-27]发现,影响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本文选取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所在省(区、市)的政策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4个因素,共10个指标进行分析(表7)。运用SPSS.20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5年间各因子与各省(区、市)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高校招生条件、本科院校数量、GDP总量、二级以上运动员数量达到置信度(双侧)0.05显著水平。

表7 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4.1 政策因素

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出现频次与高校招生条件,即可举办高水平运动队院校数量和可举办高水平排球队院校数量成正相关关系(R2=0.530,R2=0.819),见图4。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数量与教育部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育部门的审批对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持续的政策倾斜是保障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可就在2019年1月,教育部发文明确指出将严格控制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数量,不再扩大规模,并实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28]。此举虽然保证了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和分布的稳定性,但也将部分有条件培养排球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关在了门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发展。

图4 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与可举办高水平运动队、排球队院校数量

此外,五年来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出现的频次共408支/次,涉及到男女代表队110支,其中每年稳定出现的代表队有50支,占所总数的45%,剩余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排球队不能保证每年参赛。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没有将体育活动经费列入学校工作中,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开展课余训练有30多年,却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各高校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9]。制定学校体育活动经费政策是保证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稳定的重要因素。

4.2 社会因素

对2014—2018年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与社会因素中的各指标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015年与2017年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与本科院校数量具有正相关关系(R2=0.323,R2=0.250)见图5;2017年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与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数量具有正相关关系(R2=0.152),见图6左;其余指标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性。本科院校数量和教育经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然而本研究发现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分布与教育经费投入并没有相关性,却与本科院校数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五年间有两次达到显著水平。二级以上运动员数量和在岗教练员反应了本地区体育人才培养情况,是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象征。通过五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只有2017年出现相关性,反映出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与区域体育人才储备有一定的关联。

图5 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与本科院校数量

4.3 经济因素

图6 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与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数量、GDP总量

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分布并未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东多西少”,而是中部地区最少。但从省均分布的队伍数量来看,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对2014—2018年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与各省GDP总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017年两者呈线性正相关(R2=0.090),见图6右。表示GDP总量不是决定大学生排球队空间分布的稳定性因素,但有一定的影响,充分说明了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4.4 环境因素

根据数据分析可知,自然环境与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空间分布并没有相关性,但我们知道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运动主体人的生长发育、形态和机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限制着运动项目的发生和发展[17]。从南北分布的差异性来看,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分布呈现“南少北多”“南弱北强”的格局。“秦岭-淮河线”将我国分为南北不同的自然-文化区域。北方高纬度地区气候干燥、缺水多土、四季分明,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力量素质较好,技战术风格勇猛顽强;南方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温暖湿润,以稻、薯为主食的南方人,则身材适中,速度、灵敏素质较好,技、战术风格灵活细腻。现代排球运动正朝着高快结合,女子打法男子化,男子打法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身材高大的北方运动队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可见,不同的地理环境,其体育文化活动方式有所不同,但随着体育文化长期作用与影响,也会形成各地运动水平的势差[30]。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数量规模的省际分布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位于赛事数量规模等级越高的省市,高水平排球队数量越少,男、女结构失衡的现象越明显;其配比规模的省际分布亦呈现“金字塔”结构,各省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配比极不平衡。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表现出东部区域相对较多。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主要集聚在京津翼地区和长江流域,其中京津翼、长三角和湘鄂赣地区最为密集。其空间竞技实力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南弱北强”的特征,女子组中北京和山东竞争优势明显,男子组中北京、江苏、山东竞技实力较为占优。

通过对中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主要受高校招生条件、本科院校数量、经济发展实力和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数量等4项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与高校招生条件高度相关,多出现在院校林立、经济发达、后备充裕的地区。南北技术风格的形成隐性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日益形成区域水平的势差。

5.2 建议

(1)建议主管部门对可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加强资格审核与监督管理,不要限制举办项目的数量,充分调动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尽快研究制定大学生体育活动经费政策,为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参赛提供保障。(2)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判断举办高水平排球队的利弊。计划举办高水平排球队的高校要充分评估自身条件,是否可以支持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否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相匹配;还需关注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高校数量、体育发展水平等3个重要影响因素。(3)随着高水平排球队的发展,考虑到经济成本、交通距离和队伍数量等因素,未来大学生排球联赛第一阶段比赛可分区域进行,分别以北京、南京、长沙、长春、成都、广州、西安等7个城市为核心,在京津翼、长三角、湘鄂赣、东北区、巴蜀区、珠三角、西北区等7个区域进行比赛。

猜你喜欢
排球队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四川省民办高校运动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研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铿锵小玫瑰”女排队接受表彰
胜负皆有收获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过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