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申:善行劳模在路上

2020-10-13 06:16张世斌通讯员邵俊芳贾发岭
中国工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善事企业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张世斌 通讯员 邵俊芳 贾发岭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我的心愿就是一辈子做善事。办企业拼命挣钱的目的,就是为更多的人做善事。”

74岁的退休员工赵青连面对记者哭了。一双满是厚茧的手抹着满是皱纹的泪脸,倾诉着心里话。他说,自己哭的不单单是杜庆申给他的旧工作服棉袄,也不是给他的新衬衣和老花镜,而是杜庆申心里有他。

一年冬天,赵青连穿着单衣在户外干活,正巧让杜庆申看见了。杜庆申回到办公室脱下身上穿着的工作服棉袄,让公司办公室马上给赵青连送去。他对送棉袄的人说:“告诉老赵,穿它干活不怕脏,庄稼人三件宝:丑媳、近地、破棉袄。”

几年前,赵青连的儿子没了,那时候他自己又退休了。杜庆申了解到他家的境况,让他回公司干些轻松活儿。这几年,赵青连活儿越干越轻松,钱却越拿越多。“为啥杜老板对我这么好?我唯一为他做过的一件事,就是在他办小轧钢厂最困难时,借过他3万块钱,他却一直记在心里。”说着说着,赵青连又哭了。

杜庆申做过太多类似的“小事”。

从1995年至今,经他手把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送到了数以千计的有困难的人手中,为穷乡僻壤的20多个贫困村打井、架线、修路、建学校……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河北永洋特钢集团董事长,杜庆申的企业拥有38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65亿元,是全国轻轨生产规格最齐全的钢铁企业,每年上缴税收4亿多元。他的企业离土不离村,就建在村边,始终植根于农民群众。村里有1700人在企业上班,既是员工又是村民。

有人说他是一个办企业的,又不是慈善机构,管那么多闲事不是冒傻气吗?他却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我的心愿就是一辈子做善事。办企业拼命挣钱的目的,就是为更多的人做善事。”

从1995年至今,经他手把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送到了数以千计的有困难的人手中,为穷乡僻壤的20多个贫困村打井、架线、修路、建学校……他的企业离土不离村,就建在村边,始终植根于农民群众。村里有1700人在企业上班,既是员工又是村民。

小善量力而行

杜庆申心中那颗善良的种子是母亲为他埋下的。母亲会接生,一辈子不知为多少人接生过,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隆冬雪天,或是半夜三更,只要有人叫,母亲随即就走。杜庆申妻子秦香芹说,婆母为别人接生,从来没吃过人家一口东西,没收过一分钱的礼。

母亲做事的点点滴滴,杜庆申自幼看在眼里,一直长到十四五岁,他才懂得和理解母亲的心,也由此学会了怎样做人。

1979年至1984年,杜庆申当了5年生产小队长。他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千方百计搞好生产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他领导的生产队工值从1元涨到3元,而别的生产队最低的工值才0.5元。

1985年,杜庆申邀几家股东出资,办了个小轧钢厂。厂子虽小,但靠着辛苦经营效益不错,慢慢有了利润。杜庆申手里有了钱,做善事就从这个时候起了步。

第一年刚赚了点钱,他就为队里买了收割机播种机免费为村民服务。第二年,除了几个小股东多分得了红利之外,其他村民则根据计工的多少,每户也能拿到3000元到5000元。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的村民们,拿着厚厚一沓钱心花怒放,高兴得无以言表。杜庆申暗下决心,只有把事业搞大,真正让乡亲们过富,那才不枉活一生。

1994年,杜庆申组建了永洋钢铁公司,先合资,后独资,企业越做越大。村里各家富裕劳动力也陆续到厂里上班,后来达到了1700人,再后来,周边村子里到公司上班的也有七八百人。

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家庭有困难的老人也根据具体情况,被安排到厂里打扫卫生、种菜、看管果园;村里的“五保户”(无儿有女的也算五保户)也全部被企业包了下来,起初给老人们每年每人1000元、1500公斤取暖煤、500斤小麦、每月20元零花钱、月月发蔬菜票等,后来又逐步增长。前几年,88岁的“五保户”牛桂芳因患脑溢血瘫痪在床,杜庆申每个月给她女儿杜俊娥开1500元工资,让女儿安心在家照顾母亲,老人除了吃药住院由公司负担外,每年还有3000元生活费。

对村里因大病造成的特困户,杜庆申每年春节都亲自上门看望,送礼品送红包。这些村民见他来家都感激得不得了,有的人无以言表,干脆跪下磕头。这样的场面多了,杜庆申却受不了了。他说:“本来到家里来是看看这些困难户还有什么要帮助的事儿,这样下去可不行。”从那以后,都是公司办公室代他去送礼物和红包,但他要求,每去一次都必须了解困难户有什么新困难。

大善做到群众心里

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杜庆申做善事的底气越来越足,名气也越来越大,邻村邻乡有困难的也找上门来,他的善举已扩大到周边的十里八乡及社会急需的地方。

从1995年到2010年,他陆续投资2亿多元,为村里修街道、安路灯、建供排水管道、村心公园、健身广场、村委会办公大楼等,后又继续建了大超市、幼儿园、电教学校等公共设施。

为让企业农民工安心工作,杜庆申买了4台收割机和6台拖拉机,免费为村里2000多亩地统一机耕机种收割,除购买成本外,仅汽油机油和人工费每年就要四五十万元。

杜庆申做的好多善事,是他自己听说对方有难后主动找上门的。前几年,有一次在乡里开会,乡领导无意说到本乡温窑村没学校,孩子们要跑好远到别的村上学,支部书记心疼孩子想建学校可又缺资金,很为难。杜庆申记在了心里,没过几天他带人找到该村支书温进忠,说要给他们村建所学校。不到半年杜庆申投资40万元,温窑村新学校拔地而起。

2016年秋天,高窑村有一位叫邢韭叶的村民,在村头被一辆摩托车撞倒,伤得很重,肇事者却逃跑了,一家人乱成一团。村支书给杜庆申说了此事,杜庆申二话没说,马上拿出5万元,“先住院,钱不够再说。”

2016年7月19日,邯郸地区发了大水,距离永洋公司新厂区2公里的近古村遭了大灾,村头的路桥全被冲断,停水断电。这个时候正是永洋公司建新厂区资金紧缺之时,杜庆申还是拿出2000万元资金重修冲垮的路桥,紧接着又打深水井铺设天然气管道,6万米管道安装到各家各户的灶台。

20多年来,杜庆申在群众急需帮忙的时候,成百上千次地及时出现。四川地震、长江水灾、武汉疫情等等,他都寄去了数以百万计的善款。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杜庆申提交的关于养老院问题的提案受到高度重视,国家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不断给他打电话,征求关于养老院问题的具体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慈善法》时,杜庆申倍受鼓舞,激动地举起了手。走了几十年行善的路,如今又有法可依了。他又马上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一座有90多张床位的现代化养老院,继续着他的行善养老事业。

从2015年开始,为了不占农田,保护生态环境,64岁的杜庆申开始了二次创业,把企业从平原地区搬到离原址20多公里的丘陵地带。这个厂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永年、武安两县(区、市)交界处,与附近的几个村庄成了近邻。杜庆申新一轮的行善又开始了。

了解杜庆申的人说他,“坐一地,行善一片;走一路,行善一线”。20多年来,他的善行惠及到邯郸地区三个县五六个乡的几十个村庄,涉及6万多人。

杜庆申在生产一线与职工交流

眼下,杜庆申已经捐资、投资6亿多元,都用在了做善事上。

心中有善,处处行善

原来从107国道到永洋钢铁公司有一条比较窄的柏油路,3公里长,其中有1.5公里经过界河店村,他们称这条路叫“永洋路”。村干部们带头帮着维护这段路,雨天排水,晴天清扫货车上掉下来的碎石和煤渣。村委会老主任巩梦喜说:“杜总和他的企业对我们村有恩,又打井又架线又修街道。我们自愿力所能及地为企业做点事儿,算是尽点儿报恩的心意吧。”

像这样的事情20多年来数也数不清。被杜庆申救助过的寒门学子、特困家庭,帮扶过的残疾人、大病农户,已数不清有多少户、多少人。每当有人前来感谢他,他都一再说:“现在我有能力帮助你,让你渡过了难关,等你有了能力再去帮助别人,就算感谢我了。”而对那些前来看他的大学生们,69岁的杜庆申更是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要好好学习,长了本事要好好为人民做好事做善事。

杜庆申多次公开表示,“谁接我的班,必须为民行善,不然,就不能接我的班”。

杜庆申的女儿杜晓玲,现在是公司财务经理。她说,从小父亲给她的印象就是节俭和行善,小时候吃饭掉块馒头渣也得捡起来吃了。可父亲对外人却是大方得很,只要听说谁家有困难就会慷慨解囊。杜晓玲现在教育儿女一直强调如何做人,要学习姥爷的节俭和善心。

杜庆申的妻子秦香芹教育子女,“要理解你爹,你爹是个有善心的人,做人仁义,你们要学你爹行善,做事一定不要怕吃亏。”

杜晓玲说,很多乡亲们见了她都说,“你爹啥事都想着乡亲,我们大伙可都沾了你爹的光了。”每每听到这话,她都暗下决心,要把父亲的善举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杜庆申的儿子杜晓方已经担任了公司总经理,他把父亲“办企业就是为民造福,为民行善”的话记在了心里。他说:“为民是企业的根本,这是父亲创办企业的初衷,也是父亲做人的根本。我要照着父亲的样子做,做一个合格的为大家办善事的企业接班人。”有一次,他半开玩笑地向父亲央求:“你眼下做的善事能不能稍搂着点儿,你把善事都做了,我接了班就没得做了。”杜庆申听着,冲着儿子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杜庆申的善举影响了他的家人,他的子女和孙辈们,也影响了他周围的人,他的善行也在被他资助过的莘莘学子身上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善事企业
企业巡礼
善的原则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名副其实
多与少的随想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做善事
爱的箴言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