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见习记者 张天宇
炼钢这个又苦又累的活儿在杨金安眼里却“挺有意思的”。36年来,与高温和噪声为伴的他,在炼钢中成长,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冶炼技艺。他说:“产业工人只要有了知识和技能,就一定能焕发出更加磅礴的创新力量。”
70℃的炉前,满是汗水的脸颊被火光烤得通红……这是中信重工重型铸锻厂冶炼车间里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杨金安正带着工友赶制一批特种钢。
伴着高温与噪声工作,对普通人而言是极大的考验,而杨金安早就习以为常。不仅如此,他还练就了一身“硬功”——仅靠肉眼识别,就能判断出一炉钢水的温度和含碳量,与控制室显示器上的数据相差无几。
多年来,作为中信重工高级技师、金牌首席员工、公司大工匠,杨金安带领团队怀揣着与钢炉同样炙热的赤诚之心,凭借高超的冶炼技艺,先后攻克了核电用钢、航天用钢、航母用钢等一个又一个难题,打造出国内乃至世界上冶炼能力最大的炼钢系统,一举扭转了我国特种钢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局面。
杨金安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只为心中的那个目标——炼就一炉精钢。
青春是火热的。
1983年,杨金安进入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作为地地道道的“工二代”,受父辈熏陶,他的职业理想中深深埋下了一颗“工人”的种子。“用心学好炼钢技术,成为炼钢行业的大工匠,炼出世界上最好的钢”,成为他不变的职业目标。
炼钢工岗位躲不开“热、脏、累”几个字,特别是夏天,炉台上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这可不是个粗活,里面藏着太多学问,比绣花还考验人的细致和耐性。”杨金安告诉《中国工人》记者,钢的五大元素是碳、锰、硅、磷、硫,炼就不同类型的钢,主要原理就是控制钢水中各类元素的配比,“如果钢筋级别要求很高,这一环节就需要把一些成分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有时候要调到小数点后好几位。”因此,他经常站在烈焰熊熊的炉火旁思考,这炉钢的工艺是否需要改进,这炉钢近乎苛刻的化学成分怎样保证?
冶炼车间如同战场,炉内温度达1600℃,工人上班必须身着加厚的阻燃服。车间设备运转轰鸣声不断,工友们站在身旁要一边扯着嗓子讲话,一边挥动双手比划。设备运转1分钟需要耗电400度,为了降低运营成本,炼钢都在晚上进行。如果遇到大订单,杨金安经常几天不眠不休。
这个又苦又累的岗位在杨金安眼里却“挺有意思的”。为学好技术,杨金安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为积累经验,他每天揣着一个小笔记本,把炼钢流程、工艺要点、注意事项等关键操作内容记录下来。
60多本炼钢笔记见证了他对炼钢的用心和执著:钢水冶炼时颜色的变化、炉中翻滚的钢花尺寸,每日工作安排、炼钢种类、材料、大小,以及每炉钢水的电耗、氧耗等,都一一被记录在册。
为了炼好每炉钢,苦和累都化作了杨金安独有的快乐。当开发一个新钢种,炼出了一炉好钢,他都会和工友们一起,到饭馆点份饺子,喝杯小酒,庆祝一下。回到家,一合眼就睡着了,只有这时他睡得最香、心里最甜。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通过36年的不懈努力,杨金安成为了中信重工名副其实的“大工匠”,他获得的证书和奖章已有满满一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原大工匠”“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以他名字命名的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也先后荣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河南省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杨金安(右)在工作室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
杨金安(中)与团队成员一起研究钢水含碳量问题
36年来,杨金安扎根炼钢一线,用过硬的技术技能成功打破业界的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他说:“我的青春是在炼钢炉旁度过的,我也在炼钢中得以成长。”
炼钢需要经验,更需要技术创新。
21世纪初,中信重工通过大型技术改造将平炉炼钢改为电炉炼钢,从“硬件”上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操作方式的改变,使杨金安和工友们都面临着转变生产方式的考验。杨金安说:“时代进步了,科技发展了,我们工人不能落后,怎么办?一个字,学!”经过一段时间磨炼,杨金安带领团队驯服了新来的“巨兽”,很快玩转了新设备。
石化加氢用钢有很高的附加值,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且质量不稳定。要想从零起步进行冶炼攻关,同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效果,其难度超乎寻常。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杨金安每天泡在厂里,连续蹲守现场3个月,跟踪炼钢60余炉,冶炼钢水3000多吨,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他和技术人员一起通过数据分析、操作优化,形成了一套石化加氢钢冶炼的典型操作规范,该操作规范生产效率高、钢水质量稳定,成功生产出国内最大规格Φ6.7×3.95 米加氢筒体锻件、国内最大Φ8米整锻加氢管板锻件,锻件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市场前景广泛,该技术已助力中信重工实现销售收入6.28亿元。
在特种钢制造中,有一种高难度、高附加值的钢种被称作超超临界转子钢,广泛运用在电力领域。由于炼钢技术要求十分严格,长期以来,我国所需的超超临界转子钢几乎全靠从国外高价进口。
至今,杨金安都难以忘记炼就超超临界转子钢时的场景:“从凌晨5点开始到下午2点多,大伙儿一直在现场紧盯炼钢炉,寸步不离,每隔几分钟,就要记录一次数据。因为太全神贯注,炼钢结束时,我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却没有感觉到。”
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和试验,最终,杨金安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对炼钢工艺流程的反复推敲,终于顺利炼出了这个钢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炼钢成本也大大降低。
“要不断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为啥?因为我节省1分钟,每台炼钢炉就能节省400度电,够普通家庭用1年了。”杨金安说,他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试验,在跟踪3580吨钢水后,将电炉的寿命提升了近1倍,原本开78炉就要修一次的电炉,延长至102炉次,最高达到过120多炉次。省电的同时,每年每个炉能省上百万元。
面对新技术、新设备、新难题,杨金安从不畏惧,用创新冲破一切束缚。
18500吨油压机是中信重工“新重机”工程最为核心的设备,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格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重型自由锻造装备,被锻造行业誉为“世界自由锻造王国的一顶皇冠”。18500吨油压机包括大型铸钢件7种10件,这些铸件中,从重量116吨的“基础梁”到当今世界最大铸钢件重达520吨的“上横梁”,每一件都具有十足的挑战性。
想要“驾驭”这样一台机器,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尤其是毛重520吨的上横梁,需要一次性组织钢水900吨,制造难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接踵而至的世界难题,杨金安迎难而上,和技术人员组织召开了一次又一次工艺方案讨论会,对钢水成分、温度控制、生产组织协调等环节都采取了技术措施,最终使得各大铸件顺利生产。
回忆起自己一次次挑战成功的经历,杨金安感慨地说:“我切身感受到的是,产业工人只要有了知识和技能,就一定能焕发出更加磅礴的创新力量。”近年来,他带领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完成创效课题24项,推广了一批先进操作法,提出创新合理化建议20余项,创新创效价值达9200余万元,用知识和技能闯出了一条创新路。
杨金安(中)在和同事仔细观察炼钢炉内钢水情况
走进杨金安的工作室,门外是轰轰烈烈的机器运转声,门内是杨金安打造的创新平台。工作室柜子里陈列着几块其貌不扬的钢铁块,但块块都“价值连城”——石化加氢用钢、军工用钢、航空航天钢、核电钢……每一个钢种的诞生,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
“我们现在建立的是一个‘创客群’,都是冶炼系统的工人技术骨干和铸锻研究所的优秀技术人员。”杨金安介绍说,炼钢如打仗,单枪匹马势必敌不过千军万马,团队协作尤为重要。现如今,杨金安担心最多的就是年轻炼钢工人的断档,每当有新人向杨金安询问能不能到大工匠工作室旁听学习时,他都会兴奋不已。
他认为,炼钢业十分艰苦、枯燥,很少有年轻人能长期坚持下来。每次遇到一个炼钢工的好苗子,杨金安便如获至宝,关心呵护,言传身教、毫不保留地传授所有技艺。杨金安所带的徒弟,如今都已成为班组骨干。
在杨金安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创客”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炼钢难题,他们用自身的艰苦努力与不断创新,铸成了公司全面而强大的炼钢系统,实现了对所有钢种的全覆盖。
近年来,杨金安带领的50吨电炉班,冶炼合格钢水产量已占冶炼车间总钢水量的70%。他以“6S管理”“标准化”为手段,以劳动竞赛为契机,激发班组成员干劲,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通过优化操作法,提高炉体寿命,年节约耐火材料102万元;通过加强精细化配料,实现效益900余万元;通过规范上、下注钢锭操作法,创效200余万元……杨金安凭借一股钻劲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除了参与年度重点课题科研攻关外,杨金安还注重对年轻工人的培训。优化操作方法、传授实践经验和诀窍,不仅一起探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固化每一个特钢项目的冶炼方法,更鼓励徒弟们成为战无不胜的“钢铁战士”。在公司举办的“工匠大讲堂”活动中,杨金安带头给职工讲工匠精神、讲先进操作法。至今,他利用大工匠工作室开展技能培训活动200多次,培训3000多人次。
近年来,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重大攻关课题研究10余项,主导完成课题攻关近20项,整理研究创新了一批先进的操作法。如今,杨金安除了忙工作,就是忙着传帮带。
从1984年至今,杨金安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走过来,工作有些枯燥,甚至偶尔还面临着危险,但他已经“爱上炼钢”。他对《中国工人》记者说:“30多年,作为一线工人,可能会辛苦一点,但我们每开发一件新产品、制造出一个高端产品,都非常高兴。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希望在退休之前炼出世界上最好的钢,在世界炼钢行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采访手记
让执著专注成为习惯
文 | 本刊见习记者 张天宇
“当工人就要当好工人,当能干‘瓷器活’、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大工匠!”今年1月10日,在河南两会“代表委员”通道上,河南省人大代表、中信重工首席工人杨金安道出了他对大国工匠的理解:“只有执著专注,才能百炼成钢。”
执著专注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庄子》中有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欧阳修笔下有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杨金安也是如此,他说到做到,秉持着穷尽所能、做到最好的工作态度,将执著专注作为一种力求完美的自我追求。
杨金安从事炉前冶炼工作36年,积攒的炼钢笔记就有60多本,经他的手冶炼过中国航天钢、中国航母钢、中国核电钢、超超临界转子钢、石化加氢用钢等多种型号的特种钢,他曾带领团队在3天之内两创国内行业记录,用实际行动长了中国钢铁工人的志气,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匠心就是要坚守初心、执著专注。杨金安曾说:“炼钢比绣花还考验人的细致和耐性。”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精益求精的劲头,才练就了他“火眼金睛”的绝活儿。新时代钢铁工人需要的,就是这样一股在工作岗位上执著专注的劲头,为出好钢不断练习,百炼成钢。
古有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中国工人就应像杨金安一般,从当下、从自己开始,让执著专注成为习惯,为打造出属于中国制造的精品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