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硕
摘 要: 学生在全省地理中考中,对陌生区域的答题不理想。思维导图作为当前较为时兴的教学手段,能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地理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在阐述思维导图的意义时,就其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策略做了研究,共同推动中学地理课堂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思维导图;地理课堂;研究背景;地理意义;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9.177
1 研究背景
初中地理中考进入全省统考模式,试卷的难度、区分度明显提升,福建省中考试卷考察课外区域——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岛、玻利维亚等。很多考生愣住了,无从下手。归其原因,在于课堂,学生依赖老师画书背答案,依赖最后复习提纲,依赖教师给区域范围,课堂上的地理思维能力弱,学习力没跟上中考的步伐。
学生面对新区域学习,知识迁移能力弱。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知识没有分类、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构没建立;二是地理思维能力较弱,在面对新的区域问题时,不知切入的主线是什么要素,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不仅仅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能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思维导图是一种由建构主义理论演变而来的思维方法,主要以放射性的思考方式,提取关键词,并结合联系的线条,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自主学习新区域的能力。
2 思维导图的地理意义
地理思维导图制作四步骤:1.定主题(地理版图)、2.拟分支(分层)、3.关键词、4.逻辑联系。它能够将地理知识,以图形方式映刻在学生脑海,使他们能够快速理解、梳理以及整合、迁移,发展其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地理要素建构地区的区域特性;掌握认识区域要素的方法;理解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
2.1 激趣课堂,热爱学习
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大多以言语说教的方式进行地理授课,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理解相关内容,这样会令学生逐步丧失地理兴趣。而思维导图则属于一种相对轻松且趣味性十足的教学形式,是一种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深受学生喜爱。
2.2 发散思维,促进归纳
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地理问题,引发放射性思考、学生以自主或小组的形式,运用绘制导图的方式记录思考内容,思维碰撞,最后通过集优性的总结来获得最优答案,让学生获得思维的拓展与升华。
中学生需要面对多学科的学习任务,负担沉重,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化繁为简”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厚厚的书本变薄,从而实现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效果的提升。在现实运用中,一个章节、一节课甚至一本书都能够用几张思维导图来进行呈现。
2.3 增强记忆,优化复习
在中学地理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点,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识记要求。而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学生思维加以图形化展现的学习方法,对于他们记忆力的增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章节复习,促进知识的结构,深化对地理要点以及难点的记忆。
3 中学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课堂实践策略
3.1 以思维导图引导新区域认知(区域性新课)
区域地理,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自然主要包括范围、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资源等,人文主要有人口、民族、农业、工业、交通、服务业等。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個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可在讲授完亚洲知识点后,布置“绘制北美洲思维导图”的课后练习,然后指引学生依据所学知识体系,通过搜集网络资料、信息技术运用等方式,来绘制出“北美洲的知识体系导图”,让学生上传至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中,让学生互相比对,并适时地给予他们一定的评价和指引。这样既能丰富课后练习形式,又能使推动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升。
3.2 以思维导图分析区域主要特征(综合性新课)
针对一个区域的主要特征,设计主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团队,探讨各自然、人文要素对区域主要特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围绕《塔里木盆地》,提出1.当地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有如此的环境特征?3.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影响,景观的表现形式为哪些?
3.3 以思维导图简化学习难度
在中学地理中,对于一些抽象性或逻辑性强的知识点,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将思维导图渗入到地理重难点讲解中来,简化学生的难度。例如,在讲授《黄河-地上河》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定思维导图的主体框架,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点呈现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从而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区域性和综合性,帮助其提升学习力。
3.4以思维导图引导知识建构
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以碎片化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讲到哪,他们学到哪,无法对章节知识点形成系统的深入认知。对此,教师可将思维导图渗入到课堂中来,推动学生学习由“碎片化”向“体系化”方向转变,助力其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思维体系建构中。例如。学习河流水文特征时,把世界主要大江大河的特征,融合到河流水文特征的表述中,构建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做到知识迁移,完成对我国长江、黄河、塔里木河、珠江、闽江等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5 “思维导图+学习小组”课堂模式
教师可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模式进行融合,首先秉承异组同质原则,在班内组建多个地理小组,然后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组别性质的导图绘制任务,并指引各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任务。
可以设计三个环节: 1)阅读:学生静悄悄的课堂,70%以上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阅读+笔;从文本、图中提取信息;圈出关键词;2)思考:以关键词为核心,思考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核心问题(创新思维)。3)表述:团队呈现思维导图,并口头表述。教师可指引各组依次展示导图,并相互评价。
有时在课前,我会安排团队先黑板绘制思维导图,再说图;有时在课后,学习小组把绘制的思维导图,用高拍仪定格屏幕;也可以在课中,小组团队合作,教师用希沃手机助手拍出团队思维导图作品共享,促进思维碰撞。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以及地理逻辑思维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指导。
3.6 以思维导图助力复习教学
我们都知道,如果要保障教学效果的话,单纯依靠课程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辅以科学有效的复习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而在中学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中学地理容量较大、知识点较多,倘若教师采取言語授课方式的话,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收益。对此,教师不妨将视角放在思维导图之上,立足中学地理特点,引导学生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从而深化他们的中学地理认知,提高其复习有效性。例如,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内容,其中不但强调了各个区域的特征,而且蕴含了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对此,教师可指引学生通过绘制表格或图形形式的导图来进行知识复习。例如,通过对我国青藏地区“高寒”特征与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比较、南北地区农业比较、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的比较、印度和巴西的比较等,让学生绘制表格形式的思维导图,从而深化他们的地理记忆。
结语:针对初中地理中考暴露出日常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思维导图融合课堂教学策略: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框架;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以思维导图引导区域案例复习,力求构建激趣有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蓉.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6):56-57.
[2] 郑如意.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3):31-33+36.
[3] 王春善.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