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艺术公修课的德育作用

2020-10-12 14:33段静鹏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德育

段静鹏

摘  要:艺术公修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美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美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实践科目。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艺术公修课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美育与德育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美”与“善”有着内在联系与统一,并且当代的“美”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内在联系与统一。在高等教育中,通过艺术公修课的形式,进行“以美育德”的实践,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美育;德育

新时代对高等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创新创造,艰苦奋斗,品格高尚,有“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1]。其中德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性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美育与德育的内涵有着内在的联系与统一,而高校中艺术公修课则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

一、艺术公修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公修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美育的重要载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实践科目。审美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作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桥梁的作用。蔡元培曾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进入新时代,美育的内容包括一切有益于陶养情感的教育活动,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可以是美育的场所。而艺术公修课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二、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

(一)中国文化语境中“美”与“善”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

中国传统中“美”与“善”有着内在的联系,“美”在很多时候指的就是善,在“美”的概念和内涵中包含着“善”的因素,也就是德的内容。

1.孔子的“里仁为美”

在《论语·里仁》篇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好的,或者说和有仁德的人做邻居是一件美好的事。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可以说是聪明智慧的呢?”当一个人和一个有德行的人相处,会渐渐被感染与感化,那么这个有德行的人就是美的。在这里所说的美,实际上指的是道德。中国传统把“善”叫做“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善的表现。

2.孟子的“充实之谓美”

在《孟子·尽心下》中有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實之谓美。”“充实之谓美”,孟子提出的关于美学主要观点,他认为个体经过自觉的努力,把“仁义善”等固有的本性扩展并贯注于个人的全部人格当中,并能够表现为外在的感性形式,即成为一个美的人。孟子认为,一个美的人必须拥有仁义道德这些内在的品格,并能够充盈于外。他的这一观点,发展了孔子美与善一致的学说,对于我们认识美与善有较大的影响,阐明了美育与德育具有的内在联系性与统一性。

3.荀子的“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荀子的观点和孟子是有一些不同的,荀子认为不可能把“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品质全部充实在一个个体中,认为这样完美的人在现实世界中是很难找到的,没有这样的完人。所以,荀子对于孟子的观点是不认同的。

在《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全”与“粹”在文中指一个人的学问与道德。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不足之处的,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全人。但是个体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摒弃对社会和人民有害的作风,保持优良的道德品质,学习“仁义礼智信”这些美的品德,使自己的道德礼义接近完整、纯粹的境界,那么这样就是美,一种人格的美。

(二)新时代背景下“美”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

1.“五讲四美”之美

在新时代,我们所讲的“美”与道德之间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其中“五讲”指的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所以“五讲四美”其内涵还是指在行为与思想的层面上,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不同层次做出了清晰科学的概括,为“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的层级进行的阐述,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有一种声音,说道德是体现在“私德”层面上的,不应主动地去宣扬,否则就有了“道德绑架”的嫌疑。但是,从美学的角度去衡量,其实道德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审美,道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活动[2]。进入新时代,社会需要提倡美的价值,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才会辨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对于美的价值才会心向往之。“心向往之”是靠近美的第一步。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道德上的绑架,这其实是审美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有着内在的联系与统一,它像远古时期的火种一样,需要人们时刻去守护它。一个普通的公民,对于美的向往,对美的提倡和对美的宣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是一种接近美好的行为。在实际的生活和行为中,可以守护住我们心中的星星之火,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困境中,我们都要懂得,守护的是火种,迎接的是光明。我们守护的理由应该是相同的,这样的价值观确实来之不易,会深深地打动人心,不同年龄、职业和境遇的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却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对于美的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3.“最美教师”之美

近些年,在全社会提出寻找“最美教师”的活动,这里的“最美”绝对不是指漂亮的容颜和光鲜的衣着,而是形容那种甘愿付出自我,对人民教育事业无比执着和热爱,忘我和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去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崇高品德。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感动的事迹:如河南“最美”教师李芳老师,“善行无疆,恪尽职守”,为救学生牺牲自己,其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当死神呼啸而来,她用尽生命之力为孩子们竖起安全壁垒。瞬间彰显高尚师德,平凡铸就伟大人生,向舍己救人的教师李芳致敬”①;再如河南“最美”老师张玉滚,坚守山村十七载的八零后青年教师,在伏牛山深处的黑虎庙小学,把自己磨练成了“万金油”“全能型”教师。这种语境下的“最美”,并不是因为他们容颜靓丽,而是美在心灵。老师的美,不言于外表,而在内心;不会张扬,而是默默奉献。

三、高校艺术公修课中以美育德的实践

(一)美术鉴赏课程中以美育德的实践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由于其课程本身的性质,可以有效实施“以美育德”的教学方法。其课程中拥有丰富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事迹,通过教师的故事性讲述和案例分析,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升华精神。例如,在讲解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章节时,通过对艺术家常书鸿先生守护敦煌艺术光荣事迹的讲述,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会引起学生对我国艺术极大的兴趣,也会被老艺术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对敦煌艺术的鉴赏不仅得到了艺术上的审美感受,也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美术鉴赏课程会讲解到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及艺术家的生平经历。这种美的艺术感受和正向的行为引导,就是通过美育的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影视鉴赏课程中以美育德的实践

影视作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大众娱乐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其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会给受众传递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里面既有正向的东西,也有比较消极的方面。一部正能量影视作品,能够给人以信仰和力量,能够给观众更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单纯刺激。著名电影大师杨德昌说:“电影延长了我们人生至少三倍”,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穷尽一生都无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自我的平凡,但永不放弃追求理想。新时期的大学生,从小都是与各种影视作品相伴,他们被影视作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影视作品能给予他们知识,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并且成为他们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例如2018年在央视播映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主旋律电视剧,传达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剧情跌宕起伏,充满了正能量。这部影视作品让同学们了解到老一辈的植树人在塞罕坝的艰苦奋斗,为了祖国青山绿水的理想将一生奉献给这片土地的英雄事迹。从荒漠到森林,反映出祖国治理环境的努力和决心,这样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深深刻入人心。优秀影視作品的鉴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升华,以艺术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三)音乐鉴赏课程中以美育德的实践

波士顿音乐学院致新生家长的欢迎词中讲到,“音乐不是奢侈品,不是我们钱包鼓了的时候才来消费的多余物,音乐不是消遣,不是娱乐,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让人类生活得有意义的方式之一”,卡尔·伯纳克博士用这样的话来说明音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所讲的“六艺”中的“乐”,指的就是音乐。“乐”以其独特的方式,内化的功用和长久的时效,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还承担了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人的品德的任务,对国人品德修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4]。就音乐作品本身来讲,其优美的旋律与节奏可以带给学生美的身心感受,其作品背后的故事也能够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例如,在鉴赏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等歌曲的时候,其旋律是美的、节奏是动人的,当我们进一步讲到他们的创作者王洛宾先生的时候,又让人深深折服和感动。同学们都喜欢他的音乐,听他的歌的时候,就会联想到世界上一些美好的事物,明月、晚霞、夜莺和玫瑰。王洛宾先生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公正的待遇,可他并没有对这个社会和人生失去希望,他依然充满了爱,才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的旋律。通过对音乐作品及音乐家背后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在苦难中奋斗。我们并不歌颂苦难,但我们要从苦难中走出,让学生学会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学会克服困难,勇于面对。马克思也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5]艺术公修课是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还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阅读那些散发出伟大正直的道德光彩的作品时,可使灵魂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6]。在高校,加强对艺术公修课的支持力度,对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分类分层次研究,选择适合“以美育德”的作品,使公共选修课成为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释:

①2018“寻找最美教师”公益活动中对李芳老师的颁奖词。

参考文献:

[1]孟新超,何玉芳.“变”与“不变”——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2018(11):19-23.

[2]蒋芝英.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审美教育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5-30.

[3]白冰,赵伯飞.中国当代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经济师,2019(10):19-20+22.

[4]王昆,邢闻.试论“六艺”之“乐”对品德修养的影响[J].前沿,2005(3):152-155.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6]李凯敏.审美与道德在艺术价值构成中的关系[J].文教资料,2010(21):94-96.

作者简介:段静鹏,郑州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美术与设计教学、环艺设计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