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10-12 14:33余政蓉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余政蓉

摘  要:武胜沿口古镇传统聚落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风貌,对当代都市人群有重要的生态景观价值、旅游度假与休闲娱乐价值,帮助人们了解地域特色文化。近年来,沿口古镇传统聚落在面对城市现代化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冲击的同时,还存在市政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划、自然环境有待改善、建筑规划及维护力度有待加强、公共管理有待强化等问题。基于科学的保护观念和保护原则,从非物质文化、山体与水体、建筑以及街巷空间等四个方面探讨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关键词:武胜;沿口古镇;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安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重点科研项目(GAZYKY-2018B02)研究成果。

作为人类聚居与生活的空间形态,聚落承载着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尤其是乡村聚落成为现代人追寻乡愁记忆、重塑故乡情怀的重要载体。随着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许多乡村聚落以及乌镇、周庄等重要古镇聚落都获得很好的保护与发展,传统聚落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与发展,成为真正的生态宜居聚落。但仍然有一些传统聚落因地域、交通等综合因素影响,保护与发展情况堪忧,位于川渝结合部川东嘉陵江中游的武胜县沿口古镇就是一例,该古镇聚落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种类多样。自元朝起人们开始在此地依山傍水集聚,逐渐形成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融合的人文环境。但由于区位优势不突出,人们科学保护意识淡薄,武胜沿口古镇传统聚落发展较缓,知名度较低,开发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

沿口古镇地处四川省东部的武胜县城中部,因聚落内有一条溪流贯穿小镇汇入嘉陵江,并与周边山地形成凹形口袋状而得名。据文献记载,元代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因军事需要,开始逐渐集聚居民。后因气候、地理位置以及水文条件优越,居民沿江岸与溪流两侧兴建住房、商铺以及寺庙等建筑,逐渐发展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改造与开发,使沿口古镇传统聚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风貌。

(一)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自然景观

就地形地貌而言,沿口古镇聚落位于华蓥山脉的丘陵地带,在低丘中谷地段的山体峡谷中,海拔在250至330米之间。除江岸与溪流两侧地面平坦处适合修建房屋,其他平整肥沃的土地多用于耕种,可用于建筑使用的平地总体较少,因而聚落内建筑布局灵活自由。就气候而言,古镇聚落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多雨雾天气,闷热潮湿,全年日照量不大,这也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居住与生活,形成本土特色的聚落形态和建筑形态。就植被构成而言,虽然古镇聚落山体结构以山岩为主,但山体表面土层肥沃深厚,具有较好的通气、保水、护肥性能,适宜植被和农作物生长,尤其在溪流两侧的水源地生长着茂密的植被。植被包括竹林、高大乔木、低矮灌木以及各种蕨类苔藓、杂草等。此外,当地还盛产河沙、砾卵石以及粘土等建筑材料,尤其是当地的粘土,粘性强,经烧制后制成砖瓦,质地紧密结实,透气性好,最适合抵御当地湿热气候。

(二)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人文景观

历史上,沿口古镇聚落以汉族居民为主,随着朝代变迁,陆续涌入大量回族同胞。至今,沿口古镇仍为广安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地。伴随着多民族聚居,不同民族文化也在沿口聚落汇聚、交融,共同发展。如古镇内不仅有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还有充满地方特色的制作粑粑祭雀儿(二月初二)、采戴雀雀草(三月初三)等节日活动,更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举办开斋节、圣纪节和古尔邦节。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融合是沿口古镇典型的人文景观之一。古镇聚落依山而建、傍水而造。聚落布局因地形依山就势、傍水而居,自由灵活而又井然有序,充分折射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和谐关系。古镇内道路网络蜿蜒曲折、自由舒展,基本满足当地居民的交通需求;建筑形态丰富多样,整体风格相对统一。“沿口古镇建筑形式自由多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装饰特色较弱,但建筑群体依山取势,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还有众多公共建筑,如宗教建筑、工业建筑等,特色分明。”[1]

二、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沿口古镇为代表的传统聚落对当代都市人群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沿口古镇传统聚落对当代都市人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价值。古镇聚落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承载着当代都市人群诗意栖居的梦想与希冀。其次,沿口古镇传统聚落对当代都市人群具有重要的旅游度假与休闲娱乐价值。古镇聚落优越的旅游资源成为当代都市人们回归自然、旅游度假、放松身心的不二之选。最后,沿口古镇传统聚落是当代都市人群了解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传统聚落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成为当代都市人群领略地方特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近年来沿口古镇传统聚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獲得了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古镇整体格局、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建筑群体规模较大、特色鲜明。但对比发达地区的同类古镇保护与发展仍有许多不足,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市政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如生活用水用电不够稳定,卫生设施、道路及交通设施等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第二,自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古镇中心溪流缺乏维护,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溪流水质污染,夏季水臭,故溪流河道有待进一步疏通、水质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第三,建筑规划及维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新建房屋与传统建筑风格存在差异、不够协调,部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年久失修,甚至破败,影响古镇聚落的整体风貌;第四,公共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存在违章私搭乱建现象,这些建筑外观简陋、杂乱无章,对古镇街巷的整体布局与景观有直接影响;第五,现代餐饮业挤占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导致大量古镇居民外迁,影响了古镇街区原本的生活氛围。同时,古镇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当地居民对古镇聚落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导致聚落人口减少。

三、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保护传统聚落要求既要保护沿口古镇的物质形态,又要保护物质形态背后的文化精神价值,是一个持续动态过程,包含保护、修复、维护、开发、更新以及发展等诸多行为。也就是说,对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保护既要保护房屋、建筑、道路、植被、河流等有价值的物质形态,也要保护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精神形态。这就需要树立科学的保护观念,遵循科学的保护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中,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分别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成为科学开展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等工作的行动指南。

基于科學的保护观念和保护原则,可以从四个方面具体开展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针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应努力改善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特色建筑、文化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专项行动,加大宣传力度,并与古镇旅游开发紧密结合,打造沿口古镇传统聚落文化名片。沿口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古镇的发展规划应注重文脉的延续,保留古镇生活的日常形态以及古镇的人文记忆。组织古镇特色年节活动,维持文脉传承及旅游热度,有组织地搜集、整理古镇的历史文化信息,将特色手工艺融入商业项目,推动古镇文脉传承和品牌建设。

针对山体水体的保护与发展,应开展山体与水体综合治理行动,持续做好山体与水环境监管和污水处理工作,加大山体、水环境整治力度,修复山体、疏浚河道、改善水质、提高流域径流量。沿口古镇内有溪水穿流而过,但由于古镇街区设施趋于老化,且居民生活条件较差,街区居民的生活排水方式仍为明沟或暗渠直接排入溪流之中,导致溪流水质极差。古镇中原有多处古井,但大多已经消失,如今只有两处沿用。沿口古镇山水体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量恢复历史上沿口古镇内部水系与嘉陵江的联系,提升水质,有条件地恢复部分水道,增加古镇基础设施,改变古镇脏乱差现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针对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应根据建筑质量、保护价值等开展分类保护行动,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建筑严格按照其原有风格进行修缮恢复,保护其原真性,如省级文保单位观音寺、市级文保单位马家清真寺、县级文保单位关帝庙等;对主要供居住或开展商业活动的建筑,应保持原本风貌,增添现代生活设施,以改善生活与商业条件;对于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应予以拆除,维护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历史风貌。

针对街巷空间的保护与发展,应采取分区分类保护行动,详细评估古镇聚落各街巷的布局与空间形态,区分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外围保护区,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重点保护区是还原古镇居民生活的区域,对老建筑修缮、布局和街巷的控制不如核心保护区那么严格,是由古镇原有街巷、建筑修缮后形成的。”[3]沿口古镇历史街巷较多,有山地特色的竖街多,街宽比例适宜。传统街巷5街有半边街、胜利街、解放街、锅市街、民主街;4巷有建设巷、利农巷、光荣巷、文化巷(如图1)。其中部分历史街巷保存状况较差,风貌特征减弱,应修缮历史街巷,控制街宽比,还原历史风貌,核心区外的街巷道路须满足现代生活交通需求。

此外,古镇在作为水运码头的功能衰落之后,逐渐变成单纯的居民区,后来随着人口外迁,又有逐步变为空镇的趋势。因此古镇的发展需要深度思考其能够承担的城市功能和文化地位,还要结合古镇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全局谋划、眼光长远、超前布局,努力将传统聚落的特色和优势巩固好、发挥好。

四、结语

沿口古镇曾是嘉陵江流域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古镇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都是其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古镇传统聚落特色的民居建筑、空间结构、文化习俗更是代表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然而在城市现代化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古镇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希望对沿口古镇山水环境、传统街巷与民居、文化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提供可参考依据。相信在“自然、人文、历史、建筑”四位一体的保护与发展理念下,能更好地促进沿口古镇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持续发展,延续古镇的原真性,焕发古镇的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余政蓉.四川武胜沿口古镇聚落与建筑形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3]廖娟,刘骏.武胜县沿口古镇布局与外部空间特色分析[J].重庆建筑,2014(2):20-23.

作者简介:余政蓉,硕士,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