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玫
【摘 要】近几年,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始发生变化,提升全民素质的口号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语文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是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精神文明,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的文化知识。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师要优化语文教学模式,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多可能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诸多挑战,许多教师一时之间难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而学生完全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也需要一段时间,这在无形中使得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较为低效,阻碍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对此,如何科学地选择授课方式、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本文便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为提高教学效率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标要科学
要想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师生首先应科学地设置学习目标。只有学习目标合理,学生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习到真正实用的语文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对此,在学习知识内容之前,师生应共同构建“以熟练掌握教材知识为主,体会语文知识人文情怀;以拓展阅读为辅,提升眼界视野”的语文学习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教材文章,带领他们熟练理解并应用基础知识。接下来,教师应选取其他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文章作为阅读素材,以此加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强化其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高度吸收,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老舍先生的《猫》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教材文章之外带领学生阅读老舍先生其他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感受其文章中的人文情怀。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小动物的经典文章,引导他们分析作者在描写小动物动作、形态时运用的写作手法,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积累,开阔其视野,达成“掌握基础,高效应用”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前准备应充分
完整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课前准备,师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在学习新知识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只有提前梳理知识脉络,掌握知识框架,才能有序推进教学活动,准确把握课堂节奏。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与进度要求,综合考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依照教材和其他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教师还应考虑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与知识积累上的差异性,分层次备课,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课前准备。
对此,教师可以先参照教材文章,独立钻研知识内容,进而参考其他教案或辅导书,吸纳其他教师的智慧,对自己准备不足之处进行修正,补充自己的授课方案。对于一些需要多堂课才能讲解完毕的知识内容,教师还应在每次授课结束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方案,进行二次备课。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也要在学习新知识前,在教师的安排下独立预习知识内容,以便能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进而更迅速地融入语文课堂活动中。
三、学习氛围要轻松
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堂课的课堂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左右,但他们要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内容是十分繁杂的。因此,许多教师常常为追赶教学进度盲目增加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使时间过于紧凑,教学节奏加快。虽然这种方式看上去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但实际上会加重他们的学习压力,使其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
同时,大多数学生无法在紧凑的学习节奏中获得足够的思考时间,而更多的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知识内容。这不仅对提高教学效率毫无帮助,甚至会使学生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厌学”心理,对课堂学习效果乃至后续其他教学活动均造成恶劣影响。对此,教师应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以更加積极的心态面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四、尊重学生主体性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之外,还应关注他们的人格独立性,在尊重学生的平等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讲解语文知识。对此,教师应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转变刻板的“教师主导”的思想观念,建立“学生主体”思维,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尚未成型、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他们极易在独立学习中受其他新鲜事物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偏离既定的学习目标,这会于无形中降低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不能完全脱离对课堂的把控,而是应以“引导者”角色适当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对学生行为举止和学习方向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使他们能在正确的引导下建立科学的学习观、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关爱其日常生活,关心其学习体验,使其能在稍显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情感魅力,感受到语文教师的温柔,以此促进他们的情感升华和人格成长。
五、以兴趣激发为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只有学生对知识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当中,不辞辛苦地进行探究,并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小学生本身就具有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探索欲极高的性格特点,这无疑为教师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他们往往会因为在课堂上受外部其他信息的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出现“溜号”“走神”的行为,大大降低实际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不断挖掘他们的兴趣点,根据学习目标逐级提出符合其认知水平的趣味性、应用性问题,以实际问题为他们制造“困惑”,高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在课堂知识上,使其在“探究答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知识内容提起兴趣,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小象啊?”“如果我现在让你们称出一只小象的重量,你们能做到吗?”等问题,循序渐进地将其注意力吸引到“称象”上。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他就用自己的智慧称出了小象的重量,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啊?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称象”的兴趣,快速引入文章内容,加强学生对“曹冲”智慧过人的情感体验,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維,提高课堂效率。
六、巩固练习应及时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针对小学生遗忘速度快的记忆特点,语文教师应在讲解知识之外,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引导他们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对此,教师应在带领学生重新梳理知识脉络的同时向其传授一些记忆规律,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语文知识。对于一些以“写”为主的内容,教师更要组织他们进行适当的书写练习,以“读写结合”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课”中,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习对陌生汉字的书写,提高其书写能力。在高年级的“诗词课”中,教师就可以要求他们抄写需要背诵的段落和文章注释,以此促进他们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加深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七、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不仅是小学所有学科中最为基础的一门课程,更是每个人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必须学习的知识内容,对人才培养乃至社会建设均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密切结合现实生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科学制订教学方案,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主动探索多种手段以丰富语文教学活动,用客观的态度分析、讲授文化知识,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其知识水平与素质素养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胜.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
[2]陈永建.浅谈素质教育视野下小学语文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3]李双寅.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8(17).
[4]王玉华.浅谈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三步走”战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
[5]段养科.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