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豪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必要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活动。教学文本也有许多价值,如获得知识,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学习语言规范和文章构成要素,形成审美鉴赏能力等。就一堂课来说,不可能实现一个文本所有的价值,但在这堂课必有其核心价值。
【关键词】学习经历;老北京的小胡同;文本价值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上海市教研室近几年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凸显文本核心价值”这个主题,目的是让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经历来帮助他们获得阅讀的方法和策略。《老北京的小胡同》一课就是在这个主题引领下设计教学的。
一、分析学情,了解学习需求
要准确地认识文本的核心价值,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因此,教师要先思考学生已知的是什么,他们知道但无法表达的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是没有关注或容易忽视的,阅读中可能产生的疑问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后,才能真正开始教学设计。正所谓:教育目的始终离不开教育对象。
萧乾的这篇散文被编入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风俗世情”这一单元。经过几年的阅读学习,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有初步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对语言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读懂作者内心思念家乡的情感。本文能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的深厚情感,又能让学生感悟作者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还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想保留的不仅是胡同建筑本身,更想保留老北京小胡同中的悠闲自在、富有情趣的生活。这些既是学生不容易揣摩透彻的,也是这篇散文值得推敲的价值所在,因而将其作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挖掘核心价值,突破重难点
叶圣陶先生将语体文分成三种,分别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种文体的文章在初中教材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像《老北京的小胡同》这样的散文,从初中教学的实际而言,暂将散文的解读归入记叙文的范畴。对记叙文的解读视角(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写了哪些人、事、物?作者对这些人、事、物的基本态度(情感)是什么?
2.文中的人、事、物的组合大体分几个部分?
3.每个部分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1)某一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人、事、物、或抒情、议论)?
(2)每个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3)这几层内容及内容中隐含的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4.各部分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5.作者借助这些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想表达什么?
阅读散文时,可以采用以上的解读视角,从而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态度,捕捉作者的情感脉络,品味文中的语言。这样的解读视角,也给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和依据。
先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该篇文章在第5~10节描述了胡同生活,先写声音,再写游戏。此处涉及胡同里的叫卖声、夜行人的唱戏声。写游戏,涉及买玩具、做风筝、捉虫子等。这些内容都是当时贫苦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另外,用“叮叮当当”来表现“锅盆锅碗”的声响之悦耳动听;用通感来表现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的声响,将那“铁玩意儿”颤动时发出的声波幻化成水面荡漾着的美丽的花纹;还用“徐缓”“拖尾”“间歇”等音乐上的专业术语来表现夜间叫卖声在节奏、声响上的起伏变化。可见,作者听得很仔细,听得很入迷,听出了许多的人情味儿来。
作者还介绍了最富季节性的叫卖声,在描述声响时,还插入了一些议论来表达他对胡同生活的喜爱。如“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闺动人的交响乐”,此处强调了这些声响及由这些声响所引发的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在自己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带给自己的是艺术般的享受。
前后联系起来,写声响是从早到晚,从春到冬。这说明在胡同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快乐与情趣,如放风筝时的快乐自在,捉虫子时的专注投入,品鉴虫鸣声时的怡然自得。另一方面,反复强调玩这些东西花不了多少钱,甚至不花钱,如“两几个钱能买”“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可见,快乐与贫富关系不大,穷孩子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那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细读文中的文字,会发现作者面对贫苦的生活,没有自卑和痛苦,反而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这些声音的内容一一罗列,是因为每一声都能令人联想起一段富有情趣的生活。作者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出诗意与情趣,可见作者是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乐观、闲适心态的人。对他来说,贫苦的生活又何苦之有!70多岁的作者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来描绘小胡同的生活,正如文中所写,“认识世界是从那里开始的”,那里是他的“仲夏夜之梦”。换而言之,正是由于头17年的小胡同生活的浸润,才使作者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乐观、悠哉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也影响了作者后来的人生,使他始终能以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
在文章的开头四节,作者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十岁丧母;少年时代寄人篱下,半工半读;青年时期,走南闯北,漂泊海外; 70 年代被下放…… 但作者在叙述这些悲苦辛酸的经历时,语气十分平静,可见他能坦然地面对这些人生的风雨。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他的根,是他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他想保留的不仅是胡同建筑本身,更是老北京小胡同中的悠闲自在、富有情趣的生活,及由这种生活所产生的悠哉、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因此,如何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作者“精神家园”之所在以及作者豁达、乐观的生活心态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此作为研读课文的抓手,教学设计的问题设置也从这里出发,围绕着作者想表达的视角展开。
三、确定目标,设计教学路径
通过分析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学生的学情,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通过品读文中对老北京胡同生活的具体描写,学习作者独具特色的言说方式,体会散文语言的表现力。(2)通过梳理作者的生平经历,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的深厚情感。
教学的重难点为:(1)重点:品读对小胡同风土人情的描写,体会作者怀念与留恋老北京胡同的思想感情。(2)难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老北京小胡同是作者“精神家园”之所在。
根据目标和重难点,这堂课的问题链(主问题),即教学路径有以下几个:
(1)出示关键句,整体把握作者对胡同的情感。
(2)描述胡同生活时所写的人、事、物,并思考其特点。
(3)胡同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与意图是怎样的?
(4)如何理解写人生经历和结尾第11、12段?
这四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问题(1)是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以便引入后面的教学。问题(2)是引导学生根据记叙文解读视角的1和2进行学习。问题(3)是在上面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记叙文解读视角的3和4来进行学习。问题(4)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圖,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在这一问题链的驱动下,学生不仅懂得了胡同生活的内容和特点,更能从作者情感角度出发,通过品读用词、修辞和各种细节来获得阅读的体会。
这样的问题链,其实也是帮助学生建构一条基本的阅读路径。学生步入一条较稳固的“阅读路径”并持续性地去经历,这样就能积累学习经验。初中阶段的记人叙事类文章,大多都可以让学生尝试沿着这条“路径”阅读学习。在落实课堂具体教学环节时,教师也必须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经历来帮助他们获得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从而使他们可以应对新的学习挑战。当然,教师还要注意的是,课堂阅读并不是文本内容的学习,而是要重点学习这些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在这样语言的背后表达出作者的态度和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学习策略,凸显语文的个性和文本的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在经历中提升阅读技能、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刚.课文可以这样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步根海.中学语文:注学习经历,凸显文本核心价值[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06).
[3]吴莹.小说教学设计应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J].语文教学通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