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翎子 隗静秋
摘 要:区块链技术已尝试应用于学术出版领域,引入了“动态出版”概念,分析其去中心化、知识共享、全球协作的特点是如何迎合“开放科学”的需求的,梳理了海外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学术出版”的典型案例,并揭示其如何顛覆了传统期刊出版的商业模式,以及未来可能给学术出版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区块链;动态出版;学术出版;知识共享;去中心化 中图分类号:G237.5;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8-035-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8.003
本文著录格式:王翎子,隗静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动态”学术出版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0(8):35-37.
区块链(Blockchain)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之一,对多个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或是重大突破,也成为海内外出版学界、业界热议的高频词。[1]一些国际学术出版机构已经开始试点采用这项新技术,探索去中心化的、知识共享的、全球协作式的“动态出版”模式。[2]
1.“开放科学”引领学术出版发展
去中心化、共享协作的“动态”学术出版,是基于开放科学(Opening Science)的理念提出的。开放科学,是对Science 2.0,数字人文科学,eScience,Mode2等的统称,被视作“第二次科学革命”,与以知识创造的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第一次科学革命”相比,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特征是:基于互联网的多种技术工具,科学家能够将他们的设想、研究数据、实验结果、研究结论等信息,随时向所有人公开发布、共同讨论,知识生产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3]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转变,更是科学文化理念的变革,学界迎来了一个更加透明、开放的知识传播环境,在协作、共享中实现知识创新。然而,过去的印刷、电子形式的期刊是“静态”,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则为学术出版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
“动态出版”(Dynamic Publication),此前也有学者称之为“流动的出版”(Liquid Publications),[4]是指动态发布的出版方式,最初的定义主要强调形式上的“动态”,即信息记载与传播方式是富媒体(Rich Media)的,是以文本、图形、视音频等多种格式记录的、可以在不同格式不同平台间快捷地转换,并可供多种媒介终端的用户(或读者)使用的出版物;但如今,它强调的重点已经从形式上的“动态”转向内容上的“动态”:学者们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提出想法,跨组织、跨国界展开科研协作,并以多种媒体格式实时发布研究进展,甚至无须等到研究结果足够完整,便可发表并交互共享,其他研究者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法进行论证,论文在持续的同行评审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形成科学的共识。[5]正如Heller L ,[6]Hoffman M R , Ibanez Gonzalez L , Fryer H[7]等学者所说,动态发布的学术出版物,通过这种全球协作式的写作、修订方式,能实现与科学知识体系同步更新,更有助于推动知识发现与科学进步。而区块链则是这种“动态出版”的底层技术,能为跨越地域和学科边界的研究参与者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实时交互和数据交换。
2.“区块链”技术改写知识生产流程
“区块链”技术最早用于“比特币”交易,是自动加密货币进行安全管理支付的手段,但如今这项技术的应用已远超出金融领域,被多个行业包括学术出版界采用。在2018年美国国家高级信息服务联合会(National Federation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Services即NFAIS)年会和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一届科学与知识创造的区块链国际会议上,“区块链将如何助推学术出版”一再成为焦点议题,引起广泛关注。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报告,区块链的基本技术是一种以分布式方式实现的不可变更的数字分类账系统(即没有中央存储库),它将参与用户的交换数据记录在分散网络的分类账中,每条记录都带有时间戳,并具有加密签名,并在各个参与用户的软件代理端进行同步复制和共享,使得所有数据成为可被审核且不可变更的永久记录。它为学术出版界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存储、多终端备份、去中心化发布、多用户协作的技术支撑,彻底改变了科学研究的原有流程和知识发现方式,从数据收集、到同行评议、到作者发布和用户访问的流程变得透明、实时、共享、动态。
目前在学术出版的流程中,在学术出版的部分流程中已经尝试采用区块链技术。
2.1同行评议的进程记录
由Digital Science和Katalysis2018年启动的同行评议试点项目,已有ORCID、Springer Nature、Taylor和Francis小组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加入,这个项目通过开发协议,使得发布者提交的同行评议进程信息被存储在区块链内,整个评审过程可以被独立验证,同时数据反馈到相关工具,来确保相关人员对审稿人的认可和确认。同行评议的信息公开共享,全程数据追踪存贮,同时遵守隐私保护、数据保护和机密性的相关法律。通过这一平台,审稿人可以提高知名度,评议更具针对性。编辑也可以使用查找工具来选择合适的审稿人,以获得更高的接受率,[2]出版的效率提高,学术可信度增强。Digital Science还提供了30,000美元(25,000英镑)的孵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学术领域的区块链技术。
2.2学术成果的动态发布
2018年建立的ARTiFACTS是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研究人员专用平台,专门针对研究人员和学术出版推出了“研究记录的分类账”,使研究人员能够創建并输出的无法篡改的记录结果,并使得所有研究成果被链接和可搜索,以便安全共享,并提升对重要信息成果的访问量。研究发现,目前ORCID,Nature,Max Planck数字图书馆等已经加入。这是一种全新的引文管理系统,每篇文献均提供了可靠的引文索引,指向唯一链接来源,可以快速建立研究者的信誉,它还能为学者在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影响因子提供更有价值的评价体系。
2.3 学术出版的全程管理
欧洲的初创企业Orvium在2019年投入运营的新项目,为学术论文的发表提供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业务模式,它提出的目标是“成为研究界的领先出版平台,同时将科学的收益回报给社会”。它的开源编码方式和自我执行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使得每篇文章的原出处、修订记录、同行评审及有关数据和方法的全部细节都被公开记录,有效避免学术不端问题。而全透明的同行评审流程,也避免了评审中的偏见,显著加快了发表的速度,降低了成本。模仿比特币的交易模式,这一项目采用Orvium令牌这种加密货币,稿件投稿、同行评审、版权许可付款、数据共享和期刊管理将与令牌一起完成支付,期刊方将与Orvium一起确定如何对涉及的编辑、作者、审稿人、读者和机构之间处理费用和付款。
IBM的研究人员Petr Novotny 也曾在NFAIS上展示了他们的BaaS区块链服务,IBM Blockchain Platform(IBP),可在全球分布的公共云中使用,这一技术基础架构可以有效整合学术出版资源,实现全球合作的“动态”出版。
虽然区块链技术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应用才刚起步,但改变却是颠覆性的,一些新技术的使用者们认为,区块链技术将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彻底改变知识生产流程。
3.“动态出版”重塑学术出版生态
区块链技术触动了传统学术出版商的原有利益,这是显而易见的,期刊“订阅”模式被新的技术打破,在区块链上开展的学术活动是“去中心化”的,正如“比特币”没有“中央银行”发行、流通调控等制约,在区块链上的科研论文发布进程中,出版巨头也将失去主导地位,主动权交到了每个研究参与者中手中。
其实多年来,Elsevier, Springer Nature, Taylor & Francis,Wiley等传统出版商的期刊订阅商业模式一直倍受诟病,被指责从公共研究投资中获利,再将学术成果转卖给政府和学术机构,高额的订阅费制约了科学发展。尽管引入了“Open Access”,但几十年中,只有少数文章可以开放获取,同时也产生了出版物质量规范下降等问题,还有所谓的“掠夺性”出版商的出现,只“剥削”作者而不提供编辑出版服务。而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动态出版”,将改变这些问题。
但对于区块链带来这种颠覆性的变革,究竟是对传统学术出版业的“破坏”还是机遇?学界仍有争议,也有许多学者,保持乐观的看法。
3.1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升级
从Orvium的出版运作和费用结算模式中可以看到,在学术出版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将推动知识产权的高效管理,通过分类账的记录,明晰了所有权,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合约”来获得使用他人的内容的许可权,可以在使用他人科研成果的同时完成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防止双重支出。这些都便捷了数字版权管理和小额付款流程,而读者数量、使用率的相关统计也因为区块链分类账记录而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更重要的是,许多学者强调区块链为学术出版商带来的最直接的益处,是在抵制侵权方面。过去传统出版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侵犯知识产权问题,Sci-Hub的诉讼案也证明了像这样的盗版行为才是破坏学术出版商业模式的最大罪魁祸首。区块链技术使研究者可以便捷地获取合法的信息来源,从而减少盗版行为。
更有一些学者认为,区块链技术本质上仍然遵循了传统的学术出版的商业逻辑,例如使用Orvium令牌作为学术出版中的加密货币,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商业模式。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进行同行评审等工作时,都可能获取令牌奖励,可以用其来支付他们所需要的其他科研服务的“费用”,使得知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收益分配在市场的调控下变得更为公平。而动态出版的新方式则大幅降低了原有的生产、印刷、发行的成本,学术出版商可以通过软件打包、增值服务的方式销售,比过去获取更多的利润。
3.2 学术信誉体系的重建
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动态出版,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术研究中的信任危机。
首先表现在有效抑制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借助分类账,科学研究的进程、结果数据、公式等,分散存贮在所有参与者可获取的后续版本中,全程可监督、可追溯,从流程上杜绝了“数据篡改”的可能性,简化了审查过程,并有效避免了审核中的漏洞。
其次,它方便了数据信息的整合以及出版物的管理,使研究推进进程中的引文差错率降到最低。引用文献的信息的准确度,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研究的可信度,通过区块链技术,原始文献中的来源数据都可以被直接再利用,不仅保障了所发表科研论文的学术利用价值,也提高了学者、科研机构的信誉度。
最后是重塑了同行评议的流程。在Digital Science等的试点项目中,基于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不仅可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过程的公开透明,更可避免同行评议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更为重要的是,不仅作者本人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得审稿人的反馈,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同样可以借鉴这些公开的反馈信息,真正推动“学术社区”的交流与协作。
3.3 学术评价体系的革新
通过区块链进行动态出版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仅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出学术论文的引用率,还能统计学术论文的阅读量、科研成果的使用量等。
无论是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还是学术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中,引文相关指标一直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科研文献被阅读使用的数据,无论是对出版商还是对研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但另一方面,传统学术出版中的“虚引”和“伪引”问题难以避免,而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学术出版的成果也正在更大范围内被传播与利用,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学术评价指标,但学界仍有争议。并且,由于读者往往从不同的数据库平台下载阅读学术文献,使得这些阅读使用量的跟踪数据的准确性降低。从ARTiFACTS运作的模式可以看到,这些问题都将随着新技术的到来迎刃而解。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和标准,或许都将改变。
3.4 知识发现方式的更新
“动态学术出版”是迎合第二次科学革命即“开放科学”的必然产物,而它同时也改变了知识发现的方式。具体特点是:一是“去中心化”的。有学者认为,区块链技术真正破坏的并不是出版商利益,而是Google、Facebook、亚马逊这样的门户对用户信息发现的掌控权。知识发现是建立在网状分布的信息数据来源的基础上的,研究者构建了开放、共享的学术生态环境,而学术出版商也获得了直接面向研究者与读者的机会,信息传播的环节缩短,知识生产效率更高。二是开放协作式的,知识发现将会是一个打破学科疆界、促进科学共识的过程,全球协作的“科研学术社区”正在形成。且只有来自不同地域、机构甚至是多学科背景的学者们的共同认可,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被证实为“真理”。三是工具导向的。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大量可信数据的集合,使得相关适用的分析工具有可能从此类数据中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而不仅仅是收集交易信息。除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学习等技术为研究者们提供数据信息挖掘的工具,在区块链应用中接入AI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科学界进行知识发现也成为可能。
2020年即将召开的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Plus会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去中心化和区块链的兴起再度被列入议程,从这些趋势可以看到,基于区块链的“动态出版”,将迫使出版商做出定位与战略的转型。从“开放存取”发展的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动态”出版也极有可能带来元数据过于冗杂,在动态出版的进程中学术质量也可能会下降,因此,学术出版机构如何发挥已有优势,优化面向科研用户的服务,而不是仅仅提供出版物的输出,是转型的关键所在。很多国际大型学术出版机构已经做出尝试,如Elsevier开始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数据决策分析工具,而 Hartley, J.等学者则进一步提出,出版商应当把角色从原有的产品生产转到知识传播中,从过去的期刊服务转向未来的知识俱乐部的角色。
“动态”出版使得学术出版商必须从知识内容付费模式转向知识服务付费模式,但同时给出版界留下的疑问是:原有的“静态出版”,是在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了值得发布的“阈值”后进行学术论文的发布,但在动态出版的过程中,这个“阈值”如何界定?同时,在技术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的当下,价值理性是否会被工具理性所吞没,需要更多的人文反思。
参考文献
[1] Salah K ,Rehman M H ,Nizamuddin N ,et al. Blockchain for AI: Review and Open Research Challenges[J]. IEEE Access,2019:1-1.
[2] Lawlor,Bonnie.An Overview of the NFAIS 2018 Annual Conference: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Open,Global,Collaborative[J].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 2018,38:1-31.
[3] Bartling S ,Friesike S . Opening Science - The Evolving Guide on How the Web is Changing Research,Collaboration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M].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14.
[4]Casati F ,Giunchiglia F ,Marchese M . Liquid Publications: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meet the Web[R/OL]. [2007-12/2019-10-08].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531114_Liquid_Publications_Scientific_Publications_meet_the_Web,.
[5] Stojmenova,Emilija & Duh,Andrej & Droftina,et al. Publish-and-Flourish: Using Blockchain Platform to Enable Cooperativ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 Publications. 2019(7): 33.
[6] Heller L . Dynamic Publication Formats and Collaborative Authoring[A/OL]. Opening Science,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4:191-211.
[7]Hoffman M R ,Ibanez Gonzalez L ,Fryer H ,et al. Smart Papers: Dynamic publications on the Blockchain[R/OL]. The Semantic Web. ESWC 2018.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8,10843.
作者簡介:王翎子(1982-),女,江苏,讲师,研究方向:新技术与媒介发展;隗静秋(1982-)男,湖北,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