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机农业与有机食物30年研究述评(1990—2020)

2020-10-12 14:36卢成仁
鄱阳湖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卢成仁

[摘 要]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既是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有着中国本土的脉络和特色。1990—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和有机食物研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争论,也型构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意识。中国有机农业研究既要有中国意识,也要有将本国有机农业融入全球背景的视角和眼光,形成中国意识和全球背景的交叉融合。在全球知识生产过程中,建立具有中国意识的有机农业研究风格和倾向,是中国有机农业研究有待拓展和提升的方向。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物;生态农业

1990年,浙江临安县东坑村茶园获得荷兰SKAL有机食品认证,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有机食品认证,①正式开启了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序幕。从1990年至今30年里,中国有机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有机农业的研究产生了哪些成果,形成了怎样的认识,具有怎样的特征?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无论是对有机农业研究本身的拓展、提升,还是对其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分期和研究分期

对于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阶段,既有“探索阶段(1990—1994)”“起步阶段(1995—2002)”“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的分法;②也有“起步阶段(1989—1993)”“初步發展阶段(1994—2002)”“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的分法。③无论是哪种分法,大多以标志性事件为划分依据。如1990年前后是中国获得第一个有机食品认证的时间;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改组为“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并进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2003年,OFDC获得国际有机联盟(IFOAM)的认可,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国际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2003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组织“有机食品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2005年,有机食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05)正式发布实施。因此,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分期基本上是以有机食品认证实施过程为中心。虽然具体分期时间有所不同,但阶段性事件基本相同。而早在1990年以前,与有机农业相关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便已在中国社会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统的可持续农业种植方式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①20世纪50代中后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启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②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率先提出要以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观点与视角来指导和看待中国农业的研究与实践。③1980年在银川召开的“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叶谦吉教授正式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概念。④对于当代的有机农夫来说,在实践过程中,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既相互关联、相互指代,又互有区别。其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指向以可持续方式进行的农业种植过程;而其差异在于:生态农业要求在实地种植过程中形成一个以堆肥、绿肥等为中心的物质循环链条,有机农业则并不特别要求形成以堆肥、绿肥等为中心的种植循环(可以商品有机肥替代),但要遵循有机认证的标准要求。鉴于二者的相似性,本文部分评述会将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并列使用,单独使用时仍以其原意为主。20世纪80年代关于有机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持续地关注和讨论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⑤二是探索和呈现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种植的科学原理,如《农业生态学》的编辑出版等;⑥三是介绍和借鉴海外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生态农业。⑦虽然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始于1990年,但关于有机农业相关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却贯穿整个20世纪80年代。

中国有机农业的研究,既与有机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也受国家建设议题设置与社会关注话题的深刻影响。2007年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具有高度共识的理念。几乎与此同时,在2005—2008年之间,北京、杭州、南京等沿海发达城市相继进入人均GDP5000美元的门槛,广东、浙江两省也相继跨入人均GDP5000美元关口。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的同时,食品安全的社会焦虑也在持续增加,人们开始关注并购买安全、健康的有机食物,以此规避食品安全风险。有机农业亲环境、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既能保证生产安全、健康的食物,具有涵育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遏止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也能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达成,并与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关注相一致。因此,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人们安全健康食物需要和社会环保关注的三重影响之下,2009年之后关于有机农业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迅速得到扩展与跃升。以CNKI搜索为例,在“篇名”中输入“有机农业”,①1980—1997年,除1982年、1983年、1996年分别为12、17、11篇之外,每年发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文献数量都是个位数(剔除无关文献及英文期刊中非中国有机农业研究文献,下同);1998年开始,有机农业研究文献开始稳定地保持十位数以上;2004年文献数量突破百位数;2009年之后稳定保持在百位数并持续上升。因此,综合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效应、人们安全食物需求和社会环保关注四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中国有机农业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探索时期(1980—1989)。这一时期主要是译介国外有机农业研究与实践,提出本土生态农业概念,对农业及农田生态系统运作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

(2)启动时期(1990—2006)。基于中国第一个有机食品认证所开启的现代有机农业实践,以及有机食品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在继续译介国外有机农业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同学科陆续跟进本土实践的发展,新观察、新观点、新发现层出不穷,本土化的实践探索与知识生产开始同步推进。

(3)发展时期(2007年至今)。随着如自然农法、生物动力农法、酵素农法等多元有机农业实践的展开,有机农业研究的点、面、文献数量及研究队伍都在快速提升。在研究数量之外,研究质量也开始受到关注。2013年前后陆续出版了多部深度结合具体案例与理论探讨的著作。因此以2013年为界,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研究数量快速发展与研究质量不断拓展两个阶段。在后一阶段,如何深入中国社会纹理,提出具有中国意识的问题,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有机农业研究风格和倾向,参与全球有机农业研究的知识生产和进步,是有待拓展和提升的问题。

俄国著名农业研究学者恰亚诺夫(A. Chayanov)将农业研究分为生物农学与社会农学两类。①本文认同这一分类,在生物农学与社会农学的分野下,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将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结合起来,梳理过去30年中国有机农业研究,呈现3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现,从中判断和定位中国有机农业研究,并在反思过程中提出未来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二、生物农学视角的有机农业研究

从生物农学角度来看,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时代背景、生产条件和科学基础上的差异,生物农学视角的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研究需要在科学机理和运作机制上分析、解释其运作过程。已出版的生物农学专著《有机农业在中国》②、《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③、《21世纪的有机农业》④、《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⑤、《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①、《有机农业:理论、模式与技术》②、《有机农业》③、《有机农业技术与食品质量》④等,分别从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生物化学、植物保护学、微生物学、育种学等角度,对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过程、有机肥运用、病虫害防治、物质循环过程和认证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对有机农业的科学运作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推动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中国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领域还出版了一些相对通俗的农书,如《四千年农夫: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永续农业》⑤、《一根稻草的革命》⑥、《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⑦、《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⑧、《自然农法》⑨等。这些农书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在中国的推广可谓厥功甚伟。从农业种植过程的角度来看,这些农书对有机种植和生态种植过程的分析以及种植经验的呈现,也应属于生物农学的一部分。

从整体上看,生物农学的研究首先用种植比较和科学数据证明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稻鸭共作的有机农业模式为例,不仅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产品安全性高,且在净能值产出率(EYR)、系统产出能值反馈率(FYE)、能值可持续指标(ESI)上分别是稻麦常规生产模式的1.57、14.1和8.71倍。⑩有机水产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浓度,控制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輥?輯?訛同时,土壤改良完成后,有机种植蔬菜的长势、产量和经济效益也高于常规种植系统。?輥?輰?訛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种植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效应更为明显。?輥?輱?訛因此,统括有机农业生物农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有机种植模式和技术的研究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种植基本类型按照生物组织层次可分为景观布局模式、生态系统循环模式、群落立体模式、种群食物链模式和品种搭配模式。其中,处于上一层次的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类型可与下面各个层次模式套叠,形成复合模式。?輥?輲?訛生物农业对于有机种植具体技术有很多研究和探索,?輥?輳?訛同时在有机农业中,“少动土”“少裸露”的保护性耕作可以达到保土、培肥、节水、增产、增效的功能。①此外,不同肥料及施肥方式也会对土壤养分、微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②不过,在这一面向的研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种植与微生物作用的关联讨论。在具体种植过程中,持续免耕覆盖有机栽培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随着免耕栽培管理年限增加,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生物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③丛枝菌根真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农作物對干旱胁迫的耐受能力以及宿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和耐性,抑制杂草生长,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并改善产品品质。④而接种了丛枝菌根真菌的黄瓜,其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果实的硝酸盐含量较对照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⑤因而,对于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明确提醒我们有机农业种植中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

有机种植过程本身保护了某些虫害的天敌,如在有机水稻田中蜘蛛物种数和个体数是常规田埂的4.5倍以上,天敌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是常规田埂的1.5倍以上,⑥整个生育季节的蛛虱比低于常规稻田。⑦但病虫害本身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仍然需要探索切实可行的病虫害防治新方法。如使用物理、生物技术形成的“全能杀虫平台”与“稻鸭共育”模式相结合,⑧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⑨以柿树为例,物理、生物防治方式可达化学农药效果的90%以上,基本可以控制柿树病虫害。⑩而利用种植诱集植物,诱芯和糖醋液诱集成虫,以及生物农药防治等几项技术,可将板栗虫果率由30%降低到5%以下。?輥?輯?訛同时,在有机种植中控草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下已形成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生态防治等方法。①不过,在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上,不仅要治,还需着重于防,如以选用优良品种、多样化种植和合理轮作、微生物平衡等方法来预防病虫害。②病虫害本身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应对措施也需要治理和预防相结合。病虫害自身的特性及其防治原则,也使有机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依然处于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中。

(三)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促进

有机种植稻田中动物物种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稻田。根据一项在句容戴庄的调查,有机稻田动物分别隶属于10纲28目130种,常规稻田动物隶属于8纲13目27种;③有机棉田中棉蚜数量是常规棉田的4.17倍,瓢虫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分别是常规棉田的3.22倍和3.70倍,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分别是常规棉田的1.33倍和3倍,食蚜蝇的数量是常规棉田的2.89倍,蜘蛛的数量是常规棉田的3.47倍;④同时,有机农田中节肢动物、鞘翅目和步甲科的生物多样性比常规农田更高;⑤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能够相生相克)的生物多样性体系。不过,对于有机种植与生物多样性间的因果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有机农业维持或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研究地点、气候条件、田间作物类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具体农田管理措施等。⑥换句话说,有机种植并不必然带来生物多样性。因此,有机种植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需要从关注种植模式逐步拓展到不同尺度或景观复杂性层面,⑦从而在不同尺度间说明有机种植与生物多样性的因果过程。

(四)有机种植对土壤的影响和作用

土壤是农业种植的基础。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种植降低了土壤体积质量,提高了土壤中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提升了土壤抗侵蚀的能力。在有机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常规种植提高了20%—80%,碱解氮和全氮、全磷等养分含量有显著提高,⑧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提高了18.52%—53.5%。⑨同时,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种植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2.84%和109.30%,增强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⑩提高了微生物多样性,真菌、放线菌菌落数显著高于常规种植方式。?輥?輯?訛另外,土壤动物数量与土壤肥力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有机种植方式下土壤动物显著多于常规种植,①土壤线虫总数为平均1037条/100g干土,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的748 条/100 g干土,食细菌线虫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常规种植。②同时,有机种植使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改善,③在保水、保湿、保肥能力显著提升的情况下,④对盐碱土也具有改良效果,⑤与常规耕作相比明显提高了土壤质量。⑥

(五)有机种植科学机理的探索

有机种植的生物农学研究已有很多科学知识积累,但仍有许多未知或不被注意的领域有待探索和发现。例如,有机肥料供应通过改变根际细菌群落组成调控不结球白菜抗氧化物的积累,其中枯草芽孢杆菌上调酚类代谢合成关键基因,从而促进不结球白菜抗氧化物质积累,证实了芽孢杆菌具有调控不结球白菜抗氧化物合成的功能。⑦这类研究属于有机农业生物农学研究的基础部分,对于有机种植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这类研究仍处于探索过程中。

在有机农业的生物农学研究中,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争论。

一是有机农业究竟是小众农业还是大众农业?有机农业产量这么低,究竟能不能养活大多数人口?目前的研究主要从产量、品质和综合效益三个层面来回应这一质疑。

一是关于产量。有机种植净货币收入为常规模式的3.8倍,能值产出率和系统产出率分别为常规模式的1.7倍和7.5倍。投入相同量的能值,有机模式比常规模式产生更多的支持与服务功能,表现出“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特点。⑧在一些主粮和水果(冬小麦、夏玉米、大豆、苹果等)的产量上,有机种植不仅与常规种植持平甚至超出,⑨有机疏菜种植也有超过常规种植产量的报道。⑩根据量化的比较研究,即便农作物产量下降了,但有机种植中节省的生产成本和生态效益也能弥补产量下降的经济损失。?輥?輯?訛不过,有机种植产量低的原因,除了土壤改良是否完成,种苗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輥?輰?訛也是重要的因素。现代育种多在高化学肥料土壤上选择,当选品种在有机栽培条件下对氮的利用率较低,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均下降。因此,一般认为有机种植只要把握住充足的碳源,来自微生物固氮和有机物降解氮的氮源,丰富的矿物质元素,以及不断创造逆境激活免疫力四方面技术,就能种出产量高、品质优、风味好的农产品。①

二是关于品质。有机种植增加水稻粒宽,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减少垩白(也有加工品质小幅下降的报道②),增加胶稠度,降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改善稻米食味性。③有机猕猴桃鲜果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明显优于常规栽培者:鲜果外形饱满匀称,单果重提高5.12%—15.02%,可溶性固形物提高5.78%—6.05%,总糖含量提高7.76%—26.1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8.23%—22.46%,维生素C含量提高7.70%—36.75%。④有机栽培苹果具有较多的香气成分,比常规栽培者多出13種成分,特征芳香物质乙酸己酯相对含量比常规栽培苹果高出近10个百分点。⑤有机栽培巨峰葡萄的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等明显高于常规栽培者。⑥同时,有机种植芹菜中钾(K)和锌(Zn)的含量较常规种植芹菜分别高出70.22%和47.93%,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高出常规种植芹菜55.04%和118.18%,差异显著。⑦因而,有机种植农产品品质普遍高于常规种植农产品。⑧不过,有机食物是否比常规食物更有营养,仍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此处不拟展开。

三是关于综合效益。以稻鱼共生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比较为例。就直接经济收入而言,前者的净收入比常规稻作系统每公顷高2184元,若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常规稻作每公顷高7447元,平均每公顷的综合价值高9631元,其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利润率优于常规稻作系统。⑨与常规稻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的优势表现为:太阳能转化效率较高,转化单位自然资源投入购买能值较少,受市场影响较小,能值投资回报率高,对环境压力较小,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⑩此外,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常规农业,随着种植年限的不断增加,有机种植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輥?輯?訛就此而言,作为生物农业的有机种植不仅具有经济效益,也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相加的综合效益。

因此,生物农学研究从产量、品质和综合效益三个层面回应了有机农业是小众农业还是大众农业,以及能否养活多数人的争议,这一回应在社会层面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值得注意的第二个争论是:有机农业究竟是适应并改善还是加剧了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库是全球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是低碳农业,有机肥及循环农业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土壤中的碳贮量,对极端气候具有更强的适应性,①并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②因此,有机农业在节能减排和土壤固碳方面所具有的机理和功能,③对中国的减排和固碳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④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组织在较早时期就明确宣布,有机农业有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化。⑤与此相反,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却认为,有机农业需要更大的种植面积,导致更多的碳排放,⑥因此它不是有助于控制气候变化,而是加剧了气候变化。不过,有机农业究竟是适应并改善了气候变化还是加剧了气候变化,需要回到它本身来看。如果有机农业在单产上接近常规农业,看法就会有所翻转。同时,有机农业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事业,其自身处于变化之中,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这一争论。

三、社会农学视角的有机农业研究

(一)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

与生物农学一样,社会农学也非常关注有机农业与传统可持续农业的关系,主要讨论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以及在有机农业背景下如何对待和定位传统农业及其文化遗产的问题。实际上这两方面的问题也是紧密关联的。中国传统农业亦被称之为传统有机农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耕作思想,如物质循环利用、生态施肥、掌握和利用物种关系等。⑦在哲学和生态观上,中国传统农业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论自然观为基础,⑧形成以可持续循环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种植模式。⑨但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某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很早就出现于中国,但直到十六七世纪,以改造田地营造生态农业小环境,以及利用粪便、秸秆、杂草、淤泥等循环型耕作的可持续农业,才在江南地区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逐渐普及开来。⑩不过比较确定的是,中国传统农业实践经验是建立在连续的文化传承基础上,经过自然和人工的筛选,逐步适应各种环境条件,有很多方面经得起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合理性考验。虽然全球有机农业的起源受到中国传统农业的启发,并吸收了众多中国传统农耕经验,但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也存在着时代背景不同、科学基础不同和生产条件不同等方面的差异。①同时,针对产量、增长与生态、可持续的不同看法,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对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及常规农业之间的关系有过一个争论。②因此,现代有机农业在利用传统农业实践方式时,如何进行判别和甄选就成为一个问题。对传统农业实践方式进行严格的效果筛选和深入的机理研究,是现代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利用、发展传统农业实践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③此外,当代的农业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的包括积制有机肥、用地养地结合、生物防治等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和思想,④因而需要在保护活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促进有机农业发展。⑤

(二)当代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社会背景、理念及其话语

在发展主义导向的宏观制度变迁与逐利逻辑驱动的微观涉农主体行动倾向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可持续农业全面转向现代常规农业。⑥常规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来看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效应,⑦特别是忽视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带来诸如洪涝灾害、⑧大量碳排放、环境污染等危机。⑨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共识。⑩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种植能够培肥土壤,降低养分淋溶,提高养分和能量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生产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輥?輯?訛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功能,?輥?輰?訛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輥?輱?訛对于农民而言,发展有机农业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輥?輲?訛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②提升农民的自我价值感、尊严感和认同感。③对于农业、农村而言,有机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④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明智选择。⑤有机农业的发展,可化解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⑥促进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发展,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⑧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有机农业有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驱动,但更重要的推动力则来自国内市场食品安全的刚需。有机农业在全球的兴起加剧了农产品竞争,减少了本国常规农产品的出口需求,但也为本国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了支持,⑨并在农产品出口障碍形成时优化本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⑩不过,当食品安全担忧弥散为整个社会的共同焦虑时,随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和扩大,?輥?輯?訛以及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生与健康成为社会的主流追求,?輥?輰?訛以有机食物的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性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认知。随着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物的偏好将持续增加,?輥?輱?訛有机食品消费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輥?輲?訛在此过程中,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中国农业发展之间的张力,即居民食物消费有机化与农业生产低端化,有机食物消费需求与恶化的农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輥?輳?訛也开始清晰显现出来。

因此,在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日益严峻的情势下,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使之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既有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力量在推动,也有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在参与;?輥?輴?訛既是中国14亿人口食品安全和营养改善的根本保障,?輥?輵?訛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①敬畏生命和健康消费的有机农业生产与消费之道,更是呈现了一种生态文明的形态。②不过,冷静看待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观察到地方政府及相关产业利用“有机农业”这一概念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时,并没有详细阐述有机农业的实质内涵。科学技术和政府政策是定义“有机农业”话语的关键性因素,缺乏对“有机农业”内涵的深入探讨,尤其是来自民间的公开讨论,只是进一步加强了产业和市场因素对“有机农业”的正当性建构。③“有机”话语里存在着产业发展、科学检视、食品安全、自然最好四个主要框架,四大框架间相互冲突、彼此隔离,模糊了“有机”在中国的意涵且降低了其公众认同度。④这也正好提醒我们,“有机农业”话语竞争场域背后有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只有充分认知其背后各主体复杂的权力关系,并结合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进行思考,公众才能理性地作出相关选择。⑤

(末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俊暐

责任校对:徐 敏

猜你喜欢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中国有机农业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金融支持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