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半期湖南学者先秦史研究论略

2020-10-12 14:34熊贤品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9期
关键词:起源湖南研究

摘要:湖南处于先秦史研究的学术边缘地,但20世纪后半期仍有谢华《论西周封建》、高光晶《中国国家起源》等成果出现,涉及古史分期、国家起源等方面。回顾相关研究,其中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包括重视古文字基本功,从而准确理解各种文献;重视对最新考古成果的采用,以坚实、扩充研究材料和视野。注重建立在考证基础之上的系统性、理论性探索,从而促进思考和认识的深入。这些经验对于湖南先秦史的研究来说,仍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20世纪;后半期;湖南;先秦史;学术史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出土文献与屈赋考诠”(18YBQ081)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9-0052-09

湖南地处中国南部内陆,在古代史前段处于边缘地位,客观上导致先秦史、湖南地方古史研究,相较古代史其余断代及近代史,对省内研究者吸引力较弱。尽管如此,在近代以前,仍然出现一些湘籍学者关于先秦史、湖南古史的著述。

一、20世纪中期以前湖南学者的先秦史研究简述

就20世纪中期以前的相关成果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先秦史

如宋代长沙学者易祓著有《禹贡疆理广记》、《周礼总义》等,其中前书已佚,清代胡渭《禹贡锥指》评价为“仅见于他书所引,昆山片玉,弥觉贵重”。明代岳阳人蔡复赏著有《详订孔子历年事迹》;清代张坊著有《东周纪年》、《古文尚书辨证》,从《东周纪年》的序来看,本书“起平王之元年,迄于周末。以年为经,以事为纬,一披览间,举所为年月、谱系、地名、事迹之不同皆胪列目前。东周之事明而九经四书之疑义亦自此可析矣。”清康熙初贡生、临湘人方之著有《合订禹贡山海经图注》《晚周多增六十年表说略》。清代潘相著有《尚书可解辑粹》《毛诗古音参义》《春秋比事参义》《周礼撮要》等。此外,清代易顺豫著有《周厉宣之际共和诗史发微》《孟子发微》《孟子年略》等。

在春秋史研究方面,早期有明代邵阳宁浩的《春秋诸国汇编》,至清代出现较多成果,如清乾隆年间张孝龄著有《春秋周鲁纂论》,本书主要根据《春秋》等文献,摘取其中有关周朝及鲁国部分,进行述评。相关还有清乾隆年间王荣兰所著《春秋世族谱校补》《春秋世表》《春秋杂记》《左氏春秋义笺》;清乾嘉年间王禧龄所著《春秋左传后编》;晚清湘阴李培纲著《春秋人物备考》《春秋年谱》;晚清新化邹孔搢所著《春秋人名表》《春秋地名表》《春秋纪年甲子表》;清末邹汉纪所著《左氏春秋地图说》《古今舆地图说》;邹汉勋则著有《论语人名例》;晚清湘潭学者谭沄《春秋日月表》《国语释地》;及清末民初湘潭学者胡元玉的《驳春秋名字解诂》,衡阳曾熙所著《春秋大事表》《左氏问难》,邵阳曾廉所著《禹贡九州今地考》等。

战国史研究方面,有鄒汉勋《六国春秋》《新六国表》等,所撰《六国春秋》自序称:

取左、马、刘、束之言,佐以诸子之书,

与夫群儒之辨说,论次其岁月,以成一书。起

周敬王之甲子,下迄始皇灭齐之岁,提封三百

五十七年,编为十六卷。

此后邹汉池著有《战国年表》《新六国表》等。

在先秦人物的研究方面,如清初方之所撰《孟子集语》,其自序云:

宋淳祐间永嘉薛叔容撰《孔子集语》,余以

《孔子家语》为其裔孙所传,亦既备矣。是书

宜附注其下,不必另行也。惟孟子遗言多错见

于《孔丛子》《韩诗外传》《说苑》《风俗通》

诸书,惜无编辑成帙。《史记》次孟子于列传,

其生卒年岁历聘后先皆略焉不具,不得比于《孔

子世家》之详。是以七篇之中究多疑义。因取

前人《孟子年表》,经以《孟子》本文,纬以

列国之事,以验其同异而去取之,用补《史记》

之缺。上自秦、汉,下逮唐、宋,一言一话,

皆为裒聚,窃取叔容之意,题曰集语,而年表

亦附具卷首焉。

先秦诸子书的一个问题在于,很多年代并不清楚。而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对《孟子》篇章有一定的年代认识。又如清代新化人欧阳垣撰《孔子生日考》,自序为“孔子生年月日众说纷纷,窃谓公榖较史公去圣为近,且善从众,宜定为襄公二十一年周十月二十一日为孔子生日”,及邵阳隆回人魏源所撰《孔子年表》《孟子年表》等。关于屈原的研究,有清康雍间湘阴学者王之鈇所撰《三闾大夫祠庙志》《三闾大夫考略》,与邓显鹤所撰《屈贾年谱》《屈子生日考》等。

在先秦文献研究方面,如湘阴郭庆藩的《庄子集释》《诗异文考证》,郭焯萤的《屈赋章句古微》《屈赋外传》《屈赋内传》,此外还有湘潭夏大观的《读左约笺》《春秋左传分类赋》《九江考》,益阳曹佐熙的《论语类证》《战国策释例》,益阳曾运乾的《春秋三传通论》《三礼说》等。

此外,关于先秦文物研究方面,如长沙郑业敩著有《独笑斋金石考略》《独笑斋金石文考》《独笑斋金石文考残稿》《独笑斋金石古文考》等,被称为“其精诣殆在吴大澄、方濬益伯仲之间”。民国时人周名辉著有《周金文正读》《殷文解故》《两片兽骨刻辞考释》《金文通释》等,杨树达曾评为“湖湘虽广,治此学者无第三人”。还有段守愚的《禹碑纂要》、周銮诒的《先秦玺印拓存》等。

(二)关于湖南古史的研究

明周圣楷编纂、清邓显鹤增辑的《楚宝》,在此方面有一定价值。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清王万澍,他曾著有《湖南阳秋》,叙自秦至元湖南史事。同时还有《衡湘稽古》,叙远古至秦湖南史事。这两本书构成了湖南古今历史的一个初步叙述系统。

上列诸多明清湘人的古史著作①,虽然有些流传不广,现在也不易见到,或只能在相关古籍著录中查到信息;同时从一些著述来看,内容、体例等可能也存在芜杂之处。尽管如此,从学术史角度而言,上述论著也不应忽略。

20世纪前半期,湖南学者在先秦史地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果,出现如邹兴钜《春秋战国地图说》《中国历代疆域战争图说》,及卢彤《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图说》《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等成果,相关内容都有一定价值。

这一时期也出现一些有影响的湘籍学者,所撰相关先秦史成果也产生一定影响,如马非百《秦始皇帝传》《秦史纲要》,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一卷),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原始社会史》等,并且上述很多学者的重要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后半期。

二、20世纪后半期湖南学者的先秦史研究简述

不过相较而言,至20世纪后半期,由于一些现实因素,湖南省内古史研究队伍曾有波动,如王晓天指出:

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大批知

名学者离湘,湖南的中国古代史研究队伍颇受

影响……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湖

南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

总的来说收获不丰。十年浩劫期间……中国古

代史研究完全陷于停顿②。

上述背景下,20世纪后半期湖南学者的先秦史研究成果较少,在全国的整体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不过,这主要着眼于地域角度的“学者群”范畴,如果我们关注其中的具体研究者及著作,仍会发现相关研究各有其特色和价值。随着近来湖南考古工作的进行和相关出土文献的发现,湖南先秦史研究开始出现复苏。限于篇幅,笔者于此择要评述几本20世纪后半期湘籍学者的重要先秦史论著,通过重温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先秦史、湖南商周地方史的学术研究,同时对当下湖南省内古史研究及成果宣传工作,或有借鉴意义。

(一)时代变迁下的古史撰述——雷敢《中国古代中世纪史》

在20世纪后半期湖南先秦史研究学者中,雷敢是唯一一位橫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期,都有先秦史专著的学者。

雷敢,字伯涵,1904—1990,湖南浏阳人,早年求学于朝阳大学,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曾翻译日本学者河上肇《新社会科学讲话》一书。此后曾在私立民国大学、湖南大学、国立师范学院任教。解放以来,先后任教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雷先生建国之前发表有《秦汉社会与殷周社会之异同——中国社会之史的剖解》等论文,建国后也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③。

不过相较而言,雷先生的一些见解,主要见于他的几本论著中。雷先生建国前曾著有《中国史纲》,1943年由民国大学出版社出版;又著有《中国上古史》,1948年中华书局出版④,1948年底《国师新闻》上的一则出版讯息,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当时的教师著作介绍,其中就提到雷敢《中国上古史》:

雷敢教授所著《中国上古史》一书,已由

上海中华书局承印,不日即可问世,此书原为

本院史地系《中国上古史》讲义,积雷师十余

年之研究而成,全书共分六章,都九⑤余万言,

运用新史学方法,剖视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情

形,观点正确,内容丰富,出版以后,必为史

学界放一异彩⑥。

雷敢从民国时期开始⑦,长期从事先秦史和秦汉史的教学活动,因此上述《中国上古史》一书,应当是教学相长的产物。除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上古史》外,解放后雷先生还曾试图出版《先秦史稿》《秦汉史稿》等论著。目前网上流传一份雷先生1963年就此事寄送中华书局的信笺,现抄引如下:

编辑同志:

迭接来函(□编字第4444/4265号),嘱将

拙编《先秦史稿》寄上一阅,曾参考考古学之

最新成果,将前二章重新审过,其余部份亦作

了必要的改订,兹已竣□,□上请审查。我在

湖南大学及湖南师院等校历史系,教学中国古

代史二十余年,编定此稿作为讲义,前后凡易

稿七、八次,由学校印刷出版,供教学之用。

最近之修改则以郭沫若主编之《中国史稿》为

主要参考书,有关历史发展阶段问题,基本上

采取郭论,但亦有自己的意见,例如对农村公

社做了肯定的叙述等等。此稿之外,尚有《秦汉

史稿》及《读王船山〈诗经稗疏〉札记》,□续

寄。此致

敬礼

雷敢  1963.7.28

长沙  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

从相关资料来看,此稿后来曾为北京大学吴荣曾所审查,目前也见到吴先生就此事致中华书局的相关信笺,也抄引如下:

古代史组:

寄来史学论文目录9册、雷敢《先秦史稿》

3册,俱已收到。雷敢的稿子已看完,和□信

同时寄出,我看后提出的一些不成熟意见,亦随

稿寄上。史学论文上关于先秦者都已抄下,□目

我打算在下乡前寄还□组,我们下乡时间还未

确定,可能在12月下旬左右。关于“先秦社

会经济形态”,□我因为没有时间下手,所以

不能按时完成,很为抱歉。

致以

敬礼

吴荣曾

十一月廿八日

关于雷敢《先秦史稿》一书的后续出版审读意见,还不得而知。但从此后书稿没有公开出版来看,应该是没有通过当时的出版审读。

限于资料有限,目前笔者还未能读到雷先生的出版送审稿,及此前的民国版《中国上古史》。不过目前在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一份署名“雷敢编著”、“湖南师范学院出版”的油印本《中国古代中世纪史》,其内容可能和上述信件中所提到的“由学校印刷出版,供教学之用”本有关,由此或可让我们一窥雷先生关于先秦史的一些见解。

书中的相关论述具有时代背景,如“阶级种族斗争的发展和周室东迁”一节中,对西周灭亡过程的描述⑧,及相关论述中所运用到的“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概念,全书关于先秦史的叙述框架,也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封建社会,这些都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不过,作者在论述中虽然受到时代影响,仍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如在秦统一六国的问题方面,其时和后来的很多学者认为和秦的“军功地主”有关,而论者则认为秦“走上了以商人地主阶级掌握统治权的时代,更加促进了适合于这一阶级利益的生产关系。又因为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合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充沛,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⑨。作者将秦的强大和“商人地主”相联系的意见,异于当时主流看法。

此外,书中也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如认为“重男轻女是宗法制的又一内容”⑩,这一论断无疑很有价值;而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论者认为“政治制度的表面不足以决定社会构造的……本时期社会是有变革的,但不能过分夸大其意义”{11},也值得重视。

当然,书中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如认为“仰韶文化应该就是夏文化”{12},从学术史角度而言,上述观点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如20世纪30年代徐中舒所撰《再论小屯与仰韶》文中的意见。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观点在民国时期已遭到有力质疑,“将仰韶确认为夏文化的观点,在城子崖发掘公布之后迅速瓦解,因为仅仅从地层上分析,仰韶对于夏文化来说年代过早了”{13}。而在距离上述讨论20多年后,雷先生书中还在沿用旧说,无疑影响到了书稿的质量。

总的来看,油印本雷敢《中国古代中世纪史》讲义,书中一些内容的讲述,基于民国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与其时讨论,而整体框架则富有新时代色彩,这正和著者本人跨越民国与新中国这两个时期有关。

(二)40年后延安“古史分期”争论的延续——谢华《论西周封建》

謝华,1895—1987,别名兹山、病石,号仲池,湖南省清泉县京山利家皂、今衡南县谭子山镇杨湖村人{14}。曾在20世纪40年代,参与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原始社会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成立——远古至秦”的编纂,并发表《中国古史二章》等相关论文;建国后又主持湖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相关工作,并围绕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提出了《两周土地所有制度》《湖南两周的墓葬》等几个课题构想{15};晚年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又于1974—1976年间撰写《论西周封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在延安时期的古史分期论争中,郭沫若、尹达关于古史分期的意见比较一致,而范文澜、谢华等人的意见较为接近。范文澜《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16} 认为殷代在盘庚以后是奴隶制社会,西周开始了封建社会。这一时期谢华也参与了当时的古史分期讨论,并撰写《略论殷代奴隶制度》{17} 等文,支持范文澜的意见,而与尹达等不同{18}。

对于谢华和尹达在认识上的差异,曾有学者进行评述,认为他们在方法的运用上,存在一些不同,如谢华等主要根据考古材料,认为商代是青铜器时代;尹达则综合运用考古、文献资料等来论证商代为氏族社会{19}。

作为争论亲历者本人的尹达,晚年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中,对于上述争论也有提及{20}。接近40多年之后,谢华在《论西周封建》一书中,继续坚持此前的看法。他认为“土地分配,是封建社会的特征”{21},商代由于土地国有,不曾做过任何分配,由此“殷代土地情况不明,并非文献失载”。又指出西周时期的土地经过大分封、小分配,已出现了所谓“严密意义的地主阶级”,广大劳动者不是奴隶而是农奴和农民,我国西周时期巳进入封建社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关于中国的奴隶社会问题,谢华的意见也曾有过深化,如在延安时期认为“殷代是奴隶社会”,而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谢华又认为商代虽为奴隶社会,但不等同于马克思所讲述的典型奴隶社会,而是有一些家内奴隶存在,并且在此后的封建社会时期,某些并非主要劳动力的家内奴隶依然存在{22}。此后在接近1985年、约90岁的时候,谢华又曾写过一篇提纲,大意是认中国古代并不存在单一的、纯粹的、具有完备形态的奴隶社会;在原始社会解体后,中国就进入了一个公奴、家奴、农奴、农民兼有的社会;而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长期过程{23}。上述几个阶段的思考成果,无疑体现了谢华对此问题的执着关注。

谢华《论西周封建》一书坚持和郭沫若等主流看法不同的意见,对于其价值,有学者评论为,“这部只有5万字的著作,前后用了5年时间。《论西周封建》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学术讨论中,自成一家之言”{24},应当是公允的。

此外,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对当下也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是谢华晚年还对中国文化起源问题有所思考,他拟撰《南方古代文化试探》一书,由此力图打破中原文化一元之说。从他的意见来看:

是南方民族北迁,还是北方民族南徙……

结合湖南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研究。我不因为自

己是南方人就替南方捧一下……而是“内中原

而外夷狄”,把四周都埋掉了……希望大家来

做一做,不是一鸣惊人,做得好,惊人;做得

不好,吓一吓人{25}。

这一思考无疑是有价值的,并且仍然有启发意义。从当下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也都在从事相关的研究,并探讨早期湖南文化发展历程及其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一些由地域视角出发的研究中,往往也有一些伴随性问题,造成了对地方重要性的夸大。而谢华上述意见虽然提出较早,但态度较为公允,认为学术研究不是为了“一鸣惊人”,而是为了实事求是。虽然这段发言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但对当下地域史而言,价值仍不容忽视。

在具体的学术意见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个背景,有学者指出,此前谢华曾因为编纂史籍而获罪,而《论西周封建》的观点,和当时的主流意见不同,“如果没有一种为了学术和真理而无所谓的高尚情操,是绝不会去做这项艰苦而又危险的事业的”{26},这一评价无疑是中肯的。

在具体的史学考证之外,书中的一些论述也体现了谢华的史识。如他认为: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一个政治民主时期。当

时所谓“辩慧”,可以说就是民主生活的一部

分……这是封建初期从小农经济自由主义中产

生出来的一种民主气象……现在来看看这种民

主气象的前途怎样?是不是可以把它培育起来

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呢?历史给它做了安排,夭

折了。{27}

由此,他注意到商鞅变法对于战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一问题应当认真评述。和当时“重法”风气不同,谢华认为“商鞅的愚民政策,是思想封锁和文化隔离”,造成了中国早期政治民主的夭折。同时,商鞅变法也是在对劳动人民施加更大的压力。因此,他对商鞅变法的一个总评价,是不能将其理解成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而应归为“是一个历史范畴内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反映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经常改变其手段而已。决不能把它看做是什么社会性质的革命”{28}。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这一论断也是和当时风尚不同。但这一论断值得重视,并且现在看来都有其价值。

当然随着学术研究进步,也带来了很多新认识,由此前人的很多研究成果,其价值也将被重新审视。如“封建”概念在中国历史分期上是否可以运用,由此而来“西周封建说”也面临着一些质疑{29}。不过总的来看,尽管存在这一些问题,但仅从本文上述的简略分析来看,在湖南地域古史研究回顾及学术史叙述中,谢华的相关成果仍然是不应忽略的。

(三)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第一本专著——高光晶《中国国家起源》

高光晶,1927年生,湖南澧县人,先后任教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主要著作有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的《中国国家起源》,及其改订本《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以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出版的《先秦农业》等。

在相关论著中,高先生比较重视国家起源的地理因素{30}。如《中国国家起源》书中认为: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优越地理环境,适宜于国家起源。但同时,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又培养了人群的依赖性,从而影响到中原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夏王朝不是随着父权制的发展而建立,而是父权制随着夏代国家的出现而确立下来。中国国家是在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建立的。上述论断都是值得注意的。

高著《中国国家起源》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意见,是认为早期治水需要集体的力量而组织部落联盟,然后再转化发展为国家。也就是说,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水利是一个重要因素。书中指出,中原地区远古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成为早期文明的先进区域,但同时也面临着大范围洪水泛滥的威胁。在此背景之下,从而成立了部落联盟,此后至“益干启位,启杀之”,夏启时候初步建立了国家。

书中并通过中西对比,具体指出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中的特点,包括:(1)古希腊、罗马手工业、农业相分离,而早期中国手工业、农业相互结合;(2)古希腊罗马国家以农村公社为社会基础,而中国是氏族公社;(3)和古希腊、罗马的土地私有制不同,早期中国是土地国有制;(4)古希腊、罗马为共和制,而古中国为君主专制;(5)古希腊、罗马“按地区划分国民”,古中国“封藩建国”。(6)古希腊、罗马“人神同形”,而古中国“天(上帝)”有绝对权威。

吴泽在为本书所做之序中指出,“本书是有关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第一本专著”,这一定位是较为平实的。

此后高先生又出版了《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一书,可以看成是前述《中国国家起源》一书的修订增补本。内容相同的一方面,比如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重视防治洪水对于部落联盟之关系。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一则在于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时间,高先生意见曾经有所变动。在《中国国家起源》一书中,他认为应当是夏代。但到《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中,高先生认为中国国家起源的时间,应当是商代,而认为夏代仍处于部落联盟的时代。并认为从后续过程来看,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起源的继续时期,春秋时期是封国联盟的继续时期,而战国则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时期。而上述内容,也为此前《中国国家起源》一书所无。从《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一书来看,內容较前著《中国国家起源》有较大扩充,观点也有较大改变,体现了高先生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在《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一书中,高先生对暴力机构的出现是否反映国家的起源或发展之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他认为早期的一些暴力机构,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所压迫的对象也是氏族部落,而不能看做是阶级压迫{31}。同时,并认为“按地区划分其国民”也是早期国家的重要因素。由此,他开始反思此前所持夏代为早期国家之意见。进而高先生从断代角度,结合传世文献及古文字资料,探讨夏代及其之前的部落联盟更替,分析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期的中央官僚机构、地方组织、社会结构等问题。在上述史实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周代有“‘方国联盟解体”、“封国联盟建立”之变化,但社会结构却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因此周代只是中国国家起源的前期;而中国国家的产生或形成,要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最后形成{32}。

书中也有一些问题或可再商,如在古文字材料的引用方面,对于“王”的古文字学解释,高先生反对林沄“王”系“军事统率权象征物”斧钺的意见{33},但所论还缺乏有力证据。又如认为甲骨文中存在“御史”,并认为其属于商代外廷机构{34};但从相关学者的讨论来看,所谓甲骨文“御史”的考释,其实可能存在疑问{35},因此高著所论亦可再商。

此外,还应当注意的是,关于中国早期中国国家起源时间问题,争论相当大,早期学界意见有“夏代说”{36}、“商代说”{37}、“西周说”{38} 等不同看法。而时间判断之不同,也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研究方法、范式角度而言,近来也产生非常大的变化,从出版时间介于两本高著之间的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一书来看,谢著重视相关方法论的探讨,分析了传世文献、考古资料、人类学与民族学资料等在早期国家探讨方面的价值,重视不同时期早期国家间的纵向比较,并引入酋邦理论等进行探讨{39},表现出较宽广的视野和较浓厚的理论色彩。王震中先生则在近著《中国古代的国家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指出:

研究国家的起源和它的早期发展,其最主

要的着眼点是社会形态的演进,而欲探讨中国

上古社会形态的推移和发展,在尚无文字记载

的情况下,当然主要依靠考古学。因而将聚落

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来研究国家与文明

社会的起源,应该说是抓住了论题的主线{40}。

可见上述学者在早期国家研究方面,传世文献材料只是他们的材料之一,甚至并非最主要材料。而回顾高先生《中国国家起源》《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中的相关研究,则明显可以看出是以文献材料为本位,同时对相关理论也引用较少,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同样是讨论早期国家的起源问题,但高著和上述两位学者不论是从材料使用,还是具体结论,都有很大不同,出现这一情况也是必然的了。

总的来看,从学术史角度而言,高著《中国国家起源》《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研究方面较早出现的相关论著,书中也有作者的相关思考,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四)20世纪后半期国内第一部先秦断代文化史——李福泉《先秦文化史》

李福泉,生于1938年,湖南长沙人,早年师从谭戒甫先生,1966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湖南师范学院。由李先生所著、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的《先秦文化史》一书,是一部篇幅不大、较为简明的先秦史著,也可以说是20世纪后半期国内第一部先秦断代文化史。在李著之前,已经有一些以“先秦文化史”命名的论著,如民国时期有孟世杰《先秦文化史》,其后有杨亮功《先秦文化之发展》、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等。在李先生书后,又有王冠英主编《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王贵民《先秦文化史》等论著。从相关论著的出版时间来看,杨亮功《先秦文化之发展》虽然出版在前,但实为论文集,因此,李著《先秦文化史》是建国后较早的一部先秦断代文化史著作。

李著《先秦文化史》虽较为简明,但仍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书中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延续性、开放性两个基本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意见,如认为“先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具有中国文化形成时期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文化的动态性……要把先秦文化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加以理解”{41}。从历史角度而言,先秦是时间最为悠长的一个断代,由此视角出发,李先生书中较为注意叙述时段的划分。从时代框架来看,书中分为“混沌初开的文化(原始社会)”、“儒家理想的文化(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动荡中的文化(春秋、战国)”,就宗教、哲学、文学、政治思想、典章制度、伦理道德、姓氏等文化现象进行梳理,上述时代的划分,是较具特色的。

书中内容也有可观之处,如提出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实现了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体系化,系统的社会组织、国家组织在这一时期出现和确立,王权则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42}。而“神学支配文化”,是本时期文化的一个特点,同时也开始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的过渡,如所宗奉之神不再平等、出现神阶与最高统治神等,还提出了“宗法连环套”的概念,并根据“父族族权”、“大宗小宗”、“嫡长子继承权”等三项因素,认为宗法制形成于商代后期{43}。

又如在讨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是汉族文化……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在东周时期与周边各少数民族融合为一体,至秦汉时,正式形成为汉族”{44},当时存在着“华夷文化圈”,但同时也是古典华夏文化的兴盛期。并分析了“君权至尊的网”之形成过程,如认为“忠”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不过早期“臣对君的忠是相对的”,到东周时期“忠臣的问题突出了”{45}。上列论述较为平实,值得注意。

当然书中也难免有一些可再讨论之处,如关于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教育问题,李先生和一些学者一样,认为从甲骨文中所见的“教”、“学”、“师”等来看,表明“商代已经确有学校”{46}。但目前看来,相关部分材料可能还需加以辨析{47}。

(五)20世纪后半期湖南学者的先秦史专题研究成果

此外,本时期湖南的先秦史研究学者及其成果,还包括:

1. 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其中先秦部分,以文献材料为主,结合相关考古发现,叙述了先秦時期湖南的历史进程,价值比较重要。何介钧《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一书,虽侧重考古,但就湖南先秦史研究而言,价值较高。

2. 在楚史研究方面出现一些成果。湖南省楚史研究会主编有《楚史与楚文化研究》,何光岳在研究上用力甚勤、成果甚多,其中多与楚史有关,如《楚源流史》等,不过也存在一些方法问题{48}。郭仁成则撰有《楚国经济史新论》。此外,高至喜《楚文化的南渐》《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楚文物图典》诸书,与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49} 等书,同样侧重于考古,但就楚史而言,价值也颇高。

3. 本时期也有一些关于先秦思想史的著作,如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谭承耕《论语孟子研究》、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尚书思想研究》等相关论著。

4. 此外,一些学术论著也比较有价值,如戴亚东《楚国纪年(战国部分)》《楚国的货币》,陈琢《长沙历史大事记》《长沙先秦史表》,冷鹏飞关于早期商品经济形态的研究{50}等。张步天用力于历史地理学,著有《洞庭历史地理》等,并对《山海经》等有较多关注,研究成果多涉及先秦史地。郭利民编《中国古代史地图集》也值得参考。

(六)20世纪后半期湖南学者有关先秦史的相关研究

20世纪后半期湖南学者的先秦史研究,还包括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

从事古汉语研究的湖南学者,有一些和先秦文献相关的论著。如《尚书》研究方面,有周秉钧《尚书易解》,本书“为1946年旧作,以简明为特点”{51}。此外还有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全璧》等。《诗经》研究方面,民国学者曾运乾所著《毛诗说》,也由周秉钧等整理并于本时期出版。易孟醇撰有《先秦语法》,被认为是“我国语法学界第一步较完整、较系统的断代语法专著”{52}。另外,还有姜运开所著《甲金文初探》《甲金文再探》《甲文入门》《金文入门》《竹书入门》{53} 等。

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如姜书阁所著《先秦辞赋原论》《中国文学史纲要》,及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文史说林百一集》(正续编)等书,其中有颇多关于先秦史的内容。萧艾在民國时期出版有《殷契偶拾》、后又出版《甲骨文史话》,同时还对王国维有研究,出版《王国维评传》《王国维诗词笺校》《一代大师·王国维研究论丛》系列研究专著。萧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兴趣,是探讨甲骨文资料在早期文学史上的价值,认为“中国文学史应从卜辞文学始”,当时曾引起甲骨学界的一定关注。

在文学文献方面也有一些成果,如《楚辞》研究方面,有姜书阁《屈赋楚语义疏》、曹大中《屈原的思想与文学艺术》、雷庆翼《楚辞正解》等论著。同时,还有李家骧《吕氏春秋通论》,及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等成果。

刘城淮专注于上古神话的研究,他在“神话”概念的理解上与袁珂不同,并撰有《中国上古神话》《中国上古神话通论》。刘俊男《华夏上古史研究》也对神话问题进行探讨。刘城淮还对先秦寓言有研究,撰有《探骊得珠——先秦寓言通论》,同时主编《先秦寓言大全》。

此外,20世纪后半期还有《湖南公路史》(第1册)等专题性著作,其中也涉及到湖南先秦史的相关内容,此不赘述。

小结

从上文回顾可以看出,湖南显然不在先秦史研究的学术前沿,更多时候常常位于边缘。尽管从整体而言,相关先秦史论著不算多,但20世纪后半期仍然有谢华《论西周封建》、高光晶《中国国家起源》等一些代表性成果出现,涉及到古史分期、国家起源等重要问题。笔者在阅读和回顾这些相关论著,觉得其中或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最显著者,或可归结为大多数研究成果及结论,都是建立在充分、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因而学风稳健扎实。进而言之,依据笔者个人的理解来看,又可细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古文字基本功,从而准确理解各种文献。如李福泉《先秦文化史》一书中,有一份“古文字基础”之附录,李先生还发表有一些金文考释的文章。此外,周秉钧《尚书易解》所获也比较多。

二是重视对最新考古成果的采用,从而坚实、扩充研究材料和视野。相较而言,上述相关著作在这方面稍显欠缺,但也由此启发笔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三是宏观叙事和细节考证两方面,都体现了研究者的史识和认知水平,因此也要注重建立在考证基础之上的系统性、理论性思考,从而促进对先秦史认识的深入。这可说是雷敢《中国古代中世纪史》、谢华《论西周封建》、高光晶《中国国家起源》与《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等专著对笔者的启发。

上述几条经验,对于当下湖南先秦史研究及其文化宣传而言,应当仍有一定意义。同时,前引谢华先生半个世纪前所说的“希望大家来做一做,不是一鸣惊人:做得好,惊人;做得不好,吓一下人”,也仍然值得品味。从某种角度而言,“第一”不等于“最好”,抢先着手于某一研究领域,不等于在某一研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敢为天下先”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却也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内容创新及其合理性的忽视。对于有着“敢为天下先”风气的湖南地区来说,谢先生这段话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意义,可能至今还不容忽视。

注释:

① 参考寻霖、龚笃清《湘人著述表》(岳麓书社2010年版)、湖南图书馆编《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岳麓书社2012年版)等论著。

② 王晓天:《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载刘恩达主编:《当代湖南社会科学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年版,第332页。

③ 雷敢:《略论“士”的历史社会地位的变化》,《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雷敢:《由“辟廱”谈到我国古代大学教育》,《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④ 寻霖、龚笃清:《湘人著述表》,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170页。

⑤ 按,原文为“都九百余万言”,疑“百”字误衍,本文径删之。

⑥《出版新讯》,《国师新闻》,1948年12月1日,转引自孔春辉:《以师为本——国立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 王曦放:《怀念我国师附中和国师的老师》,载孔春辉主编:《师范弦歌——从蓝田到岳麓》,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⑧⑨⑩{11}{12} 雷敢:《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湖南师范学院内部刊印,第61—67、141、52、110、24页。

{13} 徐坚:《追寻夏文化——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家主义考古学》,《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

{14} 相关生平情况,可参考余应彬、谢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47—488页;梁爱君:《忠诚的革命战士和著名的历史学家——谢华》,载莫志斌主编:《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史学家卷》,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6—390页。

{15} 谢华:《在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全体干部会上作1961年工作规划报告》,载《谢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1页。

{16} 范文澜:《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中国文化》1940年第1卷第3期,载《范文澜全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3页。

{17} 谢华:《略论殷代奴隶制度》,《中国文化》1940年第2卷第4期,载《谢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122页。

{18}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2页;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0页。

{19} 洪认清:《延安时期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载《福建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获奖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页。

{20}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50页。

{21}{27}{28} 谢华:《论西周封建》,载《谢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195、196—198页。

{22} 刘晴波:《谢华同志的史学思想述略》,载《用我们诚挚的心,深切怀念尊敬的谢华同志》,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版,第32—33页。

{23} 杨慎之:《战士·学者·楷模——怀念谢华同志》,载《用我们诚挚的心,深切怀念尊敬的谢华同志》,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版,第68页。

{24} 赵德之主编:《湖南社会科学50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页。

{25} 谢华:《在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全体干部会上作1961年工作规划报告》,载《谢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2页。

{26} 黄建平:《真正的共产党员——纪念谢华同志》,载《用我们诚挚的心,深切怀念尊敬的谢华同志》,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版,第82页。

{29}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吴敏娜、胡晓军、徐景昭、侯昱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6—277、290—292页;黄晓峰:《李峰谈西周封建说的终结》,《上海书评》2012年9月2日。

{30} 马世之、张德水:《中国国家起源与古代地理环境的关系——评高光晶著〈中国国家起源〉》,《史学月刊》1990年第5期。

{31}{32}{33}{34} 高光晶:《中国国家起源及形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0—388、274—279、308—309页。

{35} 董莲池:《甲骨刻辞“卿史”“御史”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36}{39}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85—120页。

{37} 张光直:《中国青铜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53—54页。

{38} 赵世超:《西周为早期国家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40} 王震中:《中国古代的国家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6页。

{41}{42}{43}{44}{45}{46} 李福泉:《先秦文化史》,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3、49、80—81、106、157—159、130页。

{47} 熊贤品:《甲骨文“商代教育史料”辨析六则》,《殷都学刊》2018年第4期。

{48} 李葆嘉:《评文史研究中的古音伪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9} 据本书作者后记,书稿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故本文将此收入。

{50} 冷鹏飞:《论中国史前时代的原始商品经济形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冷鹏飞:《论我国早期文明的商品经济形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51} 朱鳳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52} 刘衍:《独辟蹊径的〈先秦语法〉》,《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4期。

{53} 均为油印本,藏湖南省图书馆。

作者简介:熊贤品,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责任编辑  刘晓慧)

猜你喜欢
起源湖南研究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湖南童谣
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