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民办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2020-10-12 14:16李魁梅
现代企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能双师师资队伍

李魁梅

一、背景分析

“互联网+”一词首次出现在 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是指互联网技术可以运用于多个领域,为其他行业的飞跃插上翅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更多新岗位横空出世,传统行业需要重新定义,并快速调整战略,教育领域也不例外。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需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可见,“互联网 +”的巨浪对教育领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普通高校作为行业变革最直接的人才输送站,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及行业变化,快速做出反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互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民办高校相较于普通高校经费有限,吸引力差,想要明确特色,培养一批紧跟时代需求,同时具备应用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首先最重要的是从师资入手,培养一批有“互联网”实践基础,教师、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依循旧法,偏重理论知识教与学的“守夜人”走向能以“互联网+”思维“撞响”教育模式之钟的变革和创新“撞钟者”。

二、影响因素

1.政府。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77号)提出后,各省市“双师双能”职称评定办法纷纷出台,各省市的评定办法更多鼓励校企互派,职称认定也交由各校企单位自主聘任。由于缺乏具体统一的评定办法,缺乏具体、 可操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与体系,各高校各自为政,甚至部分高校并未真正践行“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仅停留在口号及表面。另外,政府除了完善互联网+教育的顶层设计外,并未引导高校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定与互联网教学方式有机整合,例如将云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开发新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可以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因此,政府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提倡者与监督者,不仅要鼓励高校加强“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还应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冲击,重新设置评定办法,并确定基本的验收标准,督促各校企单位认真落实相关政策。

2.企业。为贯彻落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其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即企业。根据各地出台的“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实施方案,各市应用技术本科、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的在岗在职教师及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民营企业的在岗技师和工程师是交流互派的重点对象。高校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注定其乐于接受经验丰富的在岗技师和工程师带来的理论与实践的碰撞,然而,基于利益驱动的企业却并非如此。从企业角度来看,除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外,校企互派将牺牲更多的时间精力培训未经实践并终将回归校园的学院派教师,同时损失高绩效实践派员工产生的直接利益。尽管多地政府出面协调,确定了当地跨界互聘的企业名单,但企业本身原动力不足将成为大力推广并落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阻碍。但是,企业只注重短期目标,忽略长期战略规划,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配合或敷衍的态度明显属于企业短视行为。目前,互联网+时代早已来临,衍生而来的新兴技术加速了企业的洗牌速度,同时也正在重构世界,这种重构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生产方式上,也体现在人和企业等社会元素的定位和角色上。重构带来的市场与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竞争,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端,理应在市教委牵头下,承担起社会责任,尽力配合高校共同建立双方人才互聘机制,形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助力高校输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最终成为政策实施的受益者。

3.高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人才的需求,除互联网专业人才外,互联网应用型人才被大量需要,即集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与技巧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逐渐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这就意味着,对于许多还处于人才培养探索期的民办高校而言,首先培养一批有互联网应用基础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言传身教,开展应用型教学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但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缺乏“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教师的认定程序、激励机制不全等已成为目前民办高校质量发展工作推进的重难点。民办高校受转设、商业化的影响较大,过分注重招生规模,面子工程,办学特色不鲜明,发展重心把控不准,高层“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意识不浓,导致“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难度加大。因缺少顶层设计,无明确的认定程序,教师执行无政策与制度指导,二级学院及相关行政部门实施激励措施受阻,进而打击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无人问津直至被各类常规事物淹没。基于此,民办高校应从学校高层入手,深入贯彻 “双师双能”倡议,设計健全的“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采用以赛促教、校企合作、挂职锻炼等渠道,为老师们提供更广阔的锻炼平台,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相关的平台。同时,打通实践与评级、绩效的关联通道,对青年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及成果进行评价,制定激励措施,灵活运用物质与精神激励予以肯定。

4.教师。基于我国百姓对工作稳定性孜孜不倦的追求,民办高校相较于事业单位而言,对优秀师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匮乏,青年教师平均占据七成以上,抽样调查显示,71%的民办高校教师无企业实践经验,直接来源于应届毕业生。而选择民办高校就职的应届毕业生,入职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职业观,无法完成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职业转换,跳板观念也不时打乱职业生涯发展节奏,教师更关注有利于跳槽的职称提升,而非实践能力培养,影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稳定性,为民办高校“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加大了难度。另外,在当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常出现教师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匹配的现象,导致青年教师失去发展动力,得过且过的心理逐渐战胜拼一把的决心,责任感逐渐下降,满足于安稳舒适且享有寒暑假期的工作现状,更不会为提升实践能力这一不能立即变现的素质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因此从教师职业素养上下手,加强职业观及职业认同感,树立教师主人翁意识,同时为教师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实践能力学习及应用渠道,开发主动学习激情,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职业期望与价值回报的匹配度,增强教师的归属感。[项目来源: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8-GX-466;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运输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KJQN201802403。]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猜你喜欢
双能双师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