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

2020-10-12 14:24付进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4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新时代

付进林

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宗祠文化作为客家文化一朵美丽的奇葩,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汀州客家宗祠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开展对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生态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汀州客家宗祠作为展示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原生态的客家文化博物馆。

1 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基本情况

宗祠,亦称家庙,闽西客家人俗称祠堂、老屋。汀州客家宗祠可谓星罗棋布,蔚为大观,正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于2018年春节期间对闽西客家宗祠文化考察后深情地说:“闽西邹鲁,绝非过誉!”

为了深入了解长汀县城客家宗祠的数量和分布,在县房管部门档案资料中查到1951年造册登记的所有收归国有的宗祠名称及地址。经仔细抄录统计,1951年长汀县城收归国有的宗祠房产为183座,这是长汀县城客家宗祠总数较为可靠的数字。

在183座宗祠中,除了原始记录中未标明姓氏的祖祠32座外(可能是当年工作人员疏忽,未注姓氏),其余的151座祖祠全部标有姓氏,共有59姓。有许多姓氏拥有多座宗祠,按宗祠数量降序排列:有9座的分别是王氏、罗氏;有7座的分别是刘氏、赖氏;有6座的分别是陈氏、林氏;有5座的分别是张氏、戴氏;有4座的分别是郑氏、曹氏、吴氏;有3座的分别是丘、许、项、余、李、胡6姓;有2座的分别是汤、郭、何、练、钟、曾、傅、廖、修、杨、黄、范、马、谢、饶、江、温17姓;只有1座的是房、邹、蓝、沈、周、游、涂、阙、段、叶、袁、熊、阮、巫、萧、童、梁、卢、邓、吕、蔡、官22姓。目前已列入文保单位的宗祠有20余座,其中省级13座,县级7座。

必须指出的是,这183座客家宗祠在收归国有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大多数被拆,现存的宗祠仅占1951年的1/4左右,这些保留下来的宗祠为我们了解汀州客家宗祠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2 汀州客家宗祠文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汀州客家宗祠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重点内容已纳入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汀州客家宗祠文化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保护意识偏弱,宗祠缺乏有效管理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汀州客家宗祠文化所推崇的宗族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对宗祠的保护只局限于热心于本宗族事业的少数人,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宗祠文化了解甚少,对宗祠保护意识整体偏弱;二是有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客家宗祠文化还包含许多积极向上的文化因素,如宗祠内外楹联蕴含优良家风的族规家训,片面地认为在客家宗祠举办的活动属封建迷信活动,导致这部分人对客家宗祠的保护有排斥心理;三是不少汀州客家宗祠或被族人用于堆放农具、杂物等,或被租借其他姓氏用于居住或另做他用,缺乏对宗祠的有效管理。

2.2 经费保障缺乏,增加宗祠保护难度

长汀县城现存的客家宗祠由于时间跨度大、建造年代较早,且大多为砖木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房屋损坏、屋顶渗漏、墙面裂缝、虫蛀腐蚀等情况,加上长汀县城经常有水火灾害,需大笔资金用于维修或重建,长汀县城砖木结构的宗祠通常在30年左右就要维修一次,如果仅是屋面的翻修则15~20年就要进行一次。对部分列入文保单位的客家宗祠进行保护修缮,政府可能有少许的专项经费,但也只是抢救性地针对重要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对于大部分客家宗祠,政府出资修缮的专项资金有限,无法全面顾及,而民间资金募集也存在诸多困难,增加了客家宗祠生态保护的难度。

2.3 宗祠产权不明,登记管理使用混乱

近年来,随着宗族活动的日益兴起,汀州客家宗祠出现大量修建的现象,但由于当前宗祠土地产权不明确,宗祠的登记、管理使用混乱,出现了一些乱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土地产权不明,宗族成员可以利用集体的名义,通过对宗祠这种私有物进行改造,扩大土地占用面积,借機侵占集体土地,然后按照宗族土地进行分配,导致宗祠土地私有化;二是部分汀州客家宗祠是在原有宗祠基础上扩建的,因修建宗祠的产权主体不明,国土资源局无法进行规划、土地审批;三是宗祠使用率低下,一些宗祠建成后一年除了举办几次活动外,基本闲置,浪费了资源。

3 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生态保护的建议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应该有新作为,结合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宗祠保护意识

客家宗祠文化蕴含着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睦邻友好、孝悌忠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深入开展“立家训”“重家教”“传家风”活动,并按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创造性改造与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后人的德育教育基地;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媒体,融合“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资源,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通过宣传客家宗祠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使广大居民在意识层面上引起重视;开展客家宗祠文化进学校、入社区等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宣传资料、陈列布展、专题讲座等方式,多途径、多角度地加强客家宗祠文化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让更多的人对汀州客家宗祠的生态保护产生自觉性。

3.2 拓宽筹措资金渠道,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撬动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汀州客家宗祠的生态保护工作。一是政府资金发挥“引导作用”。除了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拨款支持外,可向国家、省、市争取上级专项经费拨款和转移支付,由政府组织协调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 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项目资源进行组合,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由宗祠理事会发动本族宗亲在本地进行资金募集或派出募集人员到各地去劝捐,积极发动热心宗亲和群众捐款,把这些募集的资金用于汀州客家宗祠修缮保护。三是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海内外客家乡贤的积极性,利用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这一平台向客家乡贤开展募集活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为企业、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牵线搭桥。

3.3 完善宗祠产权制度,推动合理配置利用

有关部门应在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遵循党和国家对待宗祠产权问题的一贯政策,将宗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实行宗祠的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仍归宗族成员,全面落实和完善宗祠土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包括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并对汀州客家宗祠的产权开展摸排行动,通过当地姓氏宗亲理事会、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确立一个或者多个宗祠负责人,鼓励没有宗祠产权的宗祠负责人向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办证。严厉打击利用宗祠改造或扩建等方式侵占集体土地的行为,并对宗族成员在宗祠使用权上进行教育引导,鼓励将客家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宗族祭祀活动、捐资助学活动等融入汀州客家宗祠日常活动中,将其打造为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家园。

4 小结

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是对客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加强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对于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开钦.福建客家名祠名墓[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 259-288.

[2]罗勇,林晓平,钟俊昆.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81.

[3]余丰.由家族史所见之传统向现代的更迭—以厦门白氏家族的发展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69-76.

[4]冯玉军.中国宗教财产的范围和归属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2(6):87-98.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新时代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