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延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整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學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有限,对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存在着吃力现象,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情感及文章表达含义,需要语文教师找到有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正确思考路径。本文我们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分析有效提问的重要性,着重提出有效提问策略,帮助初中学生更快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9-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32
阅读教学最终学习成效,受学生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影响,同样也受课堂教学方法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提问式教学法是近些年经常应用到教学中的方法,语文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与学生建立起有效沟通,是诱导、指导学生展开正确思想路线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新颖而创新,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积极影响,如何将这种提问式教学法充分发挥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当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有效提问概述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语文科目大多由各类形式文章构成,其中包括了经典名著、古诗词、叙述文、散文等等,想要充分了解这些文章内容与表达情感,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阅读,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加强阅读教学重视程度是很有必要的,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有效提问教学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如下:
(1)教学目标有偏差。在很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语文教师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忽视了学生的培养工作,将过多的教学目标放在了阅读表面,采用单一的朗读形式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束缚了学生思想,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及兴趣培养,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刻板,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形式不灵活。在较多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多会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并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这是教学目标偏差所致,也是教师片面想法所致。单一的教学形式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会增加学生厌恶情绪,是不符合阅读教学宗旨的。在新时代下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多采用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教学路数,做到灵活教学。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效提问方法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关注目光,还可以极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思维会根据语文教师的引导进行发散,学生有了更多想象空间,增加学生想法,增加学生思考角度,是锻炼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较好途径。在思维拓展中,学生会对教材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会多方面地剖析作者情感,会将文章含义领悟得更加透彻,对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2)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效率。通过有效提问方法,语文教师会与学生达成密切互动,在一问一答中增进了学生阅读兴趣,也极大引发了学生阅读欲望,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此外,在由简到难的提问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解答问题作为自己的阅读目标,提高学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状态,主动性的被激发,可以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学生阅读专注力会上升一个档次,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阅读效率。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无效的原因。(1)教学设计考虑不周。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语文教师会对课堂教学制定设计路线,而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考虑是不周详的,对于提问环节没有做到全面布局和把控,从而造成了提问教学无效[1]。其中考虑不周的方面有两个:一是制定的问题与语文教材内容不贴合,就算是引发学生思索,对于教材阅读教学没有过多的好处,脱离了教材教学,这是不符合教学初衷的;二是制定的问题大多没有抓住学生兴趣,问题没有生动、趣味性,也就容易造成学生思考力度迟迟上不去,造成提问无效,从而降低了课堂阅读教学质量。
(2)与教材脱离、不贴合。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围绕语文教材展开阅读教学,而提问问题也需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不脱离主要学习内容,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要求。有部分语文教师并未抓住阅读教学重点,忽视了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设计的问题没有很好地抓住教材主题,又或者制定的问题并未围绕教材内容,这都导致阅读教学路线发生偏差,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提问无效。
(3)对学生思考情况关注不够。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注重设定问题、提出问题,而往往忽略了关注学生思考情况,学生可能会思考吃力的现象也不容易被发现,种种问题与现象的不及时关注,很容易影响提问发挥有效性,也不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获得成长。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方向
1.问疑点。针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师应对学生可能困惑方面进行提问,从而引发学生深思。语文教师还可根据课上学生阅读情况,推出新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总结结果给出正确参考答案,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疑惑、走出困惑,从而真正把握文章主旨。
2.问错点。问错点,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解读的内容提出问题来,并可以在提出问题后给出近似答案,让学生通过思索给出自己的选择,帮助学生提升筛查能力,培养学生细致分析能力,避免内容的错误解析,避免学生日后解答此问题出错,积累学生阅读经验,积累学生阅读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纠错能力。
3.问难点。一般在阅读中的难点也就是教材中的重点,语文教师应着重指出教材重点区域,帮助学生划分重点学习内容,针对这些领悟困难的内容,提出犀利、明确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快明白重点在哪里[2]。难点问题的提出,也是间接帮学生认知课文大意,可以说是给了一个正确思考方向,是带领学生深入来接文章内涵的有效途径。
4.问亮点。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精華文章,汇集了中华文化精髓,学生很容易发现语言优美、用词优美,自然这些发现点也形成了阅读中的亮点。亮点问题的提出,可以更好带领学生感受语文魅力,能充分让学生感知作者、诗人的艺术境界,是古今思维的碰撞,更是古今文化碰撞产生的独特效应,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鉴美能力的有效举措,学生通过思索亮点问题,可以很好地提高自我境界,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自我阅读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1.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目的性,紧扣教学主题。有效问题的提出,是帮助教师更好展开教学、更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创新途径,语文教师应清晰认知这一教学目标,明确问题的目的性,并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特点、教材结构提出主题贴合问题,问题思索方向不脱离教材内容本身,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及难点,一针见血地提出思考问题,不拖泥带水、不模糊不清,让思考问题有价值性、有参考性,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正确答案[3]。指导学生有了思考答案后,要经过反复推敲,以此来提高答案的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及分析能力。
2.问题难度掌控好,问题数量依教学目标而定。在依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中,语文教师要将问题的难易度掌控好,根据学生思考能力展开由简到难的阅读教学。问题做到合理设计,不会让学生感觉问题太简单不用思考,也不会让学生感觉问题太难无从下手,减少两极化现象产生。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对问题的数量做到把控,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及教学目标而制定适当的问题数量,把握好提问、思索时间,尽量不占据课堂太多时间,尽量做到有限时间高效思考,维持学生思考兴趣,避免问题太多造成的学生兴趣减弱。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
3.设计生动、趣味问题,提升课堂氛围。在语文教师设计阅读问题时,要充分体现问题的生动、趣味性,引导学生可以尽快进入思考情境,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探索兴趣,将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思考,是提高思考效率的最有效办法。学生在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下,也会更加用心地思考、更加用心地总结,做到阅读高效化。学生在趣味问题的引导下,思考劲头更足,情绪会更加高涨,直接升温了课堂氛围,一改传统课堂下枯燥、安静的课堂氛围,做到有效提问,阅读教学成效显而易见,学生阅读能力也能直线提升。
4.设计集体参与思考问题,激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是一个教学内容,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制定引发集体思考的问题,带领学生展开集体思考,促进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与互动,做到把控课堂教学的目的。在集体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不经意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会间接地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充分将互动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做到知识的互通有无,有利于集体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思考、探索问题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来,做到更深层次的思索,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空间,将学生兴趣与创新能力做到延伸,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将阅读问题功效发挥更大化。
5.及时获取学生问题反馈。在课上或课下,语文教师应和学生加强互动、交流,不断加深师生情谊,让学生可以在无压力的状况下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出课堂问题的不足之处,给语文教师下次设计问题提供了新方向。语文教师应将学生反馈信息加以整理并记录,时不时翻看并反省,逐渐调整教学方针,切实发挥提问有效性。
综上所述,想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问题有效性,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合理、科学提问策略,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特点,不断加强问题的生动、趣味性,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做到因地制宜,做到寓教于乐,充分发挥提问高效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成玲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J].名师在线,2019(12):25.
[2]彭向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43.
[3]戚培培.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9):108.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