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岱青
现在的网络自媒体上经常会给人们灌输“瘦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观点,这无形中让我们觉得瘦了才有自信,瘦了才能体现出自律。
虽然肥胖是很多疾病的风险因素之一,但有研究显示,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肥胖人群因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7倍。但如果生活方式健康,比如吃足量的蔬菜、水果,每周运动3次,不吸烟,饮酒适量,等等,体重正常人群和肥胖人群相比,因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几乎是一致的。
也许你会问,健康的生活方式还会导致肥胖吗?事实上,我确实见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但BMI(身体质量指数)还是略高的人,那是因为影响体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基因、肌肉比例、激素水平、药物使用等。
作为营养师,我其实关心的并不是大家的体重,而是食物摄入是否均衡、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因为我见过太多因节食减肥后导致内分泌紊乱、基础代谢降低,最终甚至发展成慢性节食综合征(Chronic dieting syndrome)或饮食失调(Eating disorder)的患者。短期来看,患者的体重确实明显减轻了,但长期来看根本不可持续,这样的减肥方法存在很多健康隐患。
网络上的很多信息都在告诉我们,有些食物好,有些食物不好,若想减肥就必须拒绝很多你喜欢的食物。但研究显示,对食物做出限制的饮食模式会导致对自己身材的不满、心理抑郁、饮食失调(Eating disorder),5年内体重会反弹,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对95%的人是无效的。
国外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综艺节目,很多参与者在几个月的节目录制中都减了五十几公斤,向大家证明了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就能减肥成功。但有趣的是,6年后再对他们的减肥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基础代谢率都降低了。其中有一位在节目中减了85公斤的参与者,在参赛后能量消耗比正常相同体重、相同年龄的男子少了800大卡(约3350千焦)。换句话说,如果他和一位相同体重、代谢正常的人都想减掉相同的体重,他需要比代謝正常的人少吃将近40%卡路里的食物,或者多运动、多消耗40%卡路里的热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越减越肥,限制的饮食模式会让身体做出反抗,降低基础代谢率来阻止体重的下降。
其实瘦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可能更希望通过变瘦来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自信、更快乐,因为瘦可能是当代社会对美的定义的一部分。但我更希望大家可以在体重、美食、健康、快乐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相信只要生活方式健康,无论高、矮、胖、瘦,任何体形的人都能收获健康和快乐。
我在工作中会向患者介绍“非节食途径”(Non-diet approach)的方法,它让我们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行为的改变上,而不是体重,增强大家对健康食物选择和控制上的自信。引导大家用心去体会对食物的感知,以及进食时身体的反应等,从而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让身体对饥饿和饱腹的感知更灵敏。
我们生活在一个较为容易获取食物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吃东西并不是因为饿,可能是因为无聊,比如看电视剧的时候吃点零食;可能是因为习惯,比如看电影的时候吃点爆米花;可能是因为压力大,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吃点甜品。但我们在这些情况下的进食其实通常都是无意识的,或者说并没有让自己好好享受食物。
下面几点简单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让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血液,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更了解自己的进食动机,从而可以更愉快地享受美食。
(1)拒绝身材羞辱或身材焦虑。
(2)接受自己的不足,你想象中希望实现的身材,可能并不是自己最好的状态。
(3)食物不是让我们变胖的敌人,允许自己没有负罪感地吃任何食物。
(4)尽量排除外界因素对身体的干扰,给自己单独与食物相处的机会,远离屏幕(手机、电视、电脑、iPad),放慢进餐速度(用餐时间至少20分钟),注意食物进入嘴里后给身体带来的全方位的感受。
(5)训练自己感受不同程度的“饿”和“饱”,如果“1”表示非常饿,“10”表示非常饱,可以在进食前后分别记录一下数字。
(6)在进食前(特别是吃零食之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是真的饿了吗?
▲ 如果不是因为饿,那为什么想吃东西?如果是因为无聊或心情不好,可不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让自己不无聊或心情变好?
▲ 有没有现在特别想吃的东西?
▲ 我想吃的这种零食有没有更健康的选择?
▲ 我的选择会不会给我带来满足感?
我自己也曾有过对体重的执念,也尝试过极端的减肥方法,虽然我根本就没有特别胖过。也许这篇文章并不足以让大家放下这份执念,但我希望能发出让大家拒绝身材羞辱和身材焦虑的声音,并向大家介绍更多实际可行的办法。其实,瘦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健康、自信、快乐才是!
(编辑 周逸宁)
(投稿邮箱:5840218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