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西地区魏晋墓表现出的社会秩序

2020-10-12 14:24李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4期
关键词:社会秩序

李茜

摘 要:墓葬是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在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河西地区墓葬众多,尤以魏晋墓为主。魏晋墓中所体现出来的丧葬等级秩序成为考察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秩序的重要窗口。文章基于此,从等级森严的身份秩序、长幼有序的宗法制度、日益严峻的阶级矛盾、趋于融合的民族关系四个层面分析墓葬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河西地区;魏晋墓;社会秩序

河西地区指甘肃黄河以西、新疆以东的广大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河西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其中尤以魏晋墓最具代表性,已经成为考察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源。丧葬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研究、文化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丧葬制度,更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丧葬中的体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河西地区魏晋墓的价值,相关的研究也在增加。

1 等级森严的身份秩序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极为森严,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墓葬中,墓葬成为身份秩序的象征。河西地区魏晋时期的墓葬较多,各墓葬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出了身份秩序。首先,从墓葬的规格来看。墓葬规格主要指的是墓葬的占地面积以及墓葬的建筑规格。墓葬规格和墓主的身份挂钩,墓主身份越高,墓葬等級也就越高。两汉时期,河西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开发,特别是敦煌,成为河西地区的中心区域,不乏达官显宦和世家大族,他们的墓葬等级高,紧随其后的则是一般的地主阶层,而平民的墓葬等级最低。墓葬规格的差异性实质上就是墓主社会身份的差异性。其次,从墓葬的地理位置来看。河西地区初期墓葬选地均在城内,无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阶层,没有葬于郊外的习俗。随着社会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河西地区的人口总数也在增加,城内土地紧张,能够用于墓葬的土地越来越少,因此不少平民被迫在城外选择墓地,而世家大族以及官僚阶级则依然葬于城内,墓葬选址的差别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迟至西晋时期,在汜瑗等河西名人的带动下,世家大族才开始向城外选择葬地。最后,从墓葬陪葬品来看。古代中国素来有“事死如生”的观念,陪葬品则是“事死如生”的主要载体。陪葬品的类型、数量和墓主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墓主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陪葬品数量的多寡。从已出土的墓葬看,平民墓葬的陪葬品数量非常有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罕见奇珍异宝,而贵族阶层墓葬的陪葬品数量则非常之多。

2 长幼有序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家国一体的表现。宗法制度下,家族内部分为大宗、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相关,是分封制的内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废除了分封制,但宗法制却在社会中延续了下来,成为构成社会基本单元—家族的内核。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同一家族多聚族而居,少则数十人、上百人,多则上千人。特别是世家大族,不仅家族内部成员众多,更有大量的奴仆、部曲以及佃农,形成了庄园经济。宗法制度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墓葬上,河西地区魏晋墓葬多采用聚族而葬的方式。家族成员安葬在同一个茔圈内,并按照辈分的大小依次排列,甚至存在四、五代人同葬一个茔圈的现象。在茔圈内,各墓井然有序,墓葬规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墓道方向一致,体现出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

家族茔圈内的墓葬规格、形制,既和墓主的辈分有关,也和墓主的身份有关。从高台县魏晋家族墓的布局来看,茔圈为方形,内部墓室众多,且多为多室墓、合葬墓,排列方式以品字形最为常见,遵循“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昭穆制度。家族墓的茔门开在墓道朝向的一侧,并且聚集年代最早的墓。从墓地的布局来看,家族墓内部的秩序非常严谨,长幼有序是最为主要的布局方式,并且遵循以南为上、以右为尊的原则。辈分在家族墓营造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先祖的族穴是整个家族墓地的起点,后辈的墓则以先祖的族穴为参照,在先祖族穴的左前方依次展开,主要目的就是使先祖族穴在家族墓中始终处于靠南、靠右的位置。时间一长家族墓中的墓地就会形成一条斜线。

3 日益严峻的阶级矛盾

魏晋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世家大族掌握着海量的社会资源,而劳苦大众不仅耕地稀少,而且承担着各种苛捐杂税,阶级矛盾非常严峻。因此,魏晋时期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既有汉族农民的起义,也有汉族联合其他民族农民的起义。根据张泽咸和朱大渭编著的《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魏晋时期共爆发了五百余起农民起义,遍布各个区域,其中不乏席卷多个地区的大型农民起义,如孙恩卢循起义。河西地区魏晋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最为典型的便是墓地的形制以及墓地的建筑材料。河西地区魏晋墓的形制主要有单室墓和多室墓两大类型,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土洞墓和砖室墓。多室墓、砖室墓建筑工程较大,所费不赀,多为贵族阶层的墓,如官僚、地主等,而平民则以单室墓、土洞墓居多。墓制规格以及建筑材料上的差别,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日益严峻的阶级矛盾。

墓室中的陪葬品以及壁画也是阶级矛盾的重要反映,平民墓室一般没有陪葬品,或仅有少数的生活常用品。贵族阶级的墓室陪葬品非常丰富,且有精美的壁画。从壁画的内容看,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对世俗生活的展示,借助壁画将墓主活着时的生活表现出来,如宴会、收租、游乐等;二是对仙境的渴望,多以神话中的人物为素材,如西王母、伏羲、女娲等;三是镇墓图案,如射虎、射牛。贵族阶级奢侈无度的生活以及渴望长生的心理均在壁画中有着鲜活的表现。同时,墓葬中也有一些反映平民生活的壁画,它们与反映贵族阶级生活的壁画形成了对比。魏晋时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乃至有“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的说法。高台县骆驼城墓群中的不少壁画反映了农民依附于地主从事农牧、采桑、酿造等活动的场景,直观呈现了社会的贫富鸿沟与阶级矛盾。

4 趋于融合的民族关系

魏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自五胡乱华以来,民族矛盾冲突加剧,各民族间以及民族内部战争时有发生,如淝水之战、参合陂之战;另一方面,随着割裂政权,如北魏等内部日趋稳定,民族关系趋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河西地区素来为多民族杂居地区。魏晋之前,河西地区的民族成分复杂,羌族、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先后在此活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政权更迭频繁,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五个政权,统治者既有汉族,也有氐族、匈奴支系卢水胡和鲜卑族;魏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繁,不断有汉族大姓举家迁往河西地区,并在河西地区站稳了脚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依靠力量。汉族地主的迁入,不仅重塑了河西地区的人口结构以及各民族的力量对比,也为河西地区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明,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关系在魏晋墓中有所体现,并且从已出土的文物以及画像砖上的图像来看,汉族在河西地区各民族中居主导地位,最为典型的便是反映农作情境的图像居多数,而反映畜牧情境的图像居少数。汉族为农耕民族,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河西地区的其他民族多为游牧民族,打猎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根据前人的统计结果,河西地区魏晋墓中反映农作、采桑、酿造等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图像共137幅,反映畜牧情景的图像则仅有73幅。汉族地主的迁入推动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化,正如蒋福亚在《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中所言“农业在河西经济构成中已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些都表明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关系趋于融合。不仅如此,墓葬中狩猎图中各民族服饰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不同民族、不同等级的民族服饰虽然有所差别,但各民族服饰具有借鉴、融合的特点。

5 结语

河西地区的魏晋墓具有很强的区域特点,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历史面貌与精神风俗。不仅如此,河西地区魏晋墓也成为考察当时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墓葬的规格、形制、陪葬品、布局、壁画等均在解码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雷.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2]孙占鳌.论河西魏晋墓画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J].丝绸之路,2015(8):25-30.

[3]郑彤彤.河西地区魏晋墓所表现的社会秩序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2-17.

[4]李正宇.敦煌古代公共墓区开始形成于西晋[J].敦煌研究,2009(3):90-92.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
浅析传统儒家法治思想对社会秩序构建的作用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回不去的旧时光——评《芳香之旅》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视域下我国社会秩序危机及其重建研究
民间社会规范对社区秩序的构建意义
李安的“父性”影像
农村警务治理的科学化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价值重建刍议
荒唐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