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家园共育课程实践探索

2020-10-12 14:04颜磊李晓莉杜立凡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共育家园社区

颜磊 李晓莉 杜立凡

安华里第二幼儿园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是朝阳区第一所北京市示范幼儿园。自建园初期,幼儿园就十分重视“家园共育”工作,探索了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方式,逐渐将家园合作纳入园本课程,并在主题活动开展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家园共育管理体系;同时还积极做好幼儿园的社区早期教育工作,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参与、沟通、整合、互动、发展”为特色的社区早期教育模式。

根据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尤其是其提出的“应重视儿童所处的多重环境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观点,我们反思了过去在家园共育实践中“缺乏系统性的家园共育课程规划”“缺乏科学的课程结构”,以及“家园关系不对等”等问题,重新认识到家园共育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强其系统性,充分利用新的途径和手段,将家庭、幼儿园、社区平等纳入其中,尊重彼此的立场,倾听彼此的声音,构建起促进家园共育课程发展的全面、立体、关系紧密的整体系统。正如生态系统理论所提倡的:使儿童融进生态系统,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因素逐层建立起的生态系统中获得完整、平衡的发展。

基于此,我们十分重视影响幼儿成长的层层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微系统——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生活的社区,及这些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中系统,重视幼儿与生态环境各层级之间的有效互动,积极探寻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实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共生和共建,追求幼儿园与不同教育角色共管、共育的教育愿景。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幼儿园指导的家庭活动”“家庭支持的幼儿园课程”以及“三方合作的家、园、社区互动活动”。

幼儿园指导的家庭活动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处于生态圈的核心位置,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力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道:“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与合作,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家长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活动。

了解家长的实际困难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父母都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育儿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也有不少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有效地陪伴孩子或参加幼儿园举办的线下家长讲座等活动。这些不仅影响家园有效合作,更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发现共性问题,寻求有效方法

我们围绕家长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展开研究,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国NPEN家长教育能力框架中提到,“家长教育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关人类发展的知识;关于育儿、亲子、家庭关系的知识;与家长教育专业实践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些观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构建一套旨在丰富家长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家庭活动。考虑到线下课程已不适合家长日常工作繁忙的现实状况,我们在线上开设了“科学育儿”课程,定期为家长推送“专家讲座”“育儿文章”“线上答疑”等,帮助家长解决育儿难题,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充实家长的育儿知识库。

针对新问题,采取新策略

线上家庭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调查了家长对此项活动的满意度及新的需求。从中发现,不少家庭很重视亲子阅读,但活动形式单一,多数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阅读时孩子也不够专心。针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增设了“家庭亲子绘本游戏”活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绘本阅读教育活动。比如,我们指导家长了解幼儿的阅读需求,为家长讲解亲子共读的技巧及注意事项,同家长一起头脑风暴,把绘本转化为好玩的游戏等。我们还将绘本游戏整理成《绘本游戏集》,印发给家长,供家长在家庭中开展绘本游戏时使用。有家长回馈说,跟孩子玩了绘本游戏后,孩子总缠着大人给他讲绘本中的故事,还能将在绘本中学到的字、词、句等运用到生活中。由此可见,不仅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家长也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绘本阅读了。

通过幼儿园的介入指导、反复实践,我们逐渐形成并完善出一套“由幼儿园指导、在家庭内开展”的活动方案,内容主要包含“科学育儿”和以绘本为依托的“亲子家庭游戏”,以此来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和亲子关系的改善,最终促进家庭形成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

家庭支持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所进入的第一个“小社会”,也是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中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在其中感受集体生活,学习与同伴交往,并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

相较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更具专业性和规范性,但仍然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这里的支持不仅指家长支持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还包含对幼儿园教育观念的认同,以及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共同建构等。但在构建家园共育活动课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一些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方式比较被动,而幼儿园方面也没有充分发挥家长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等。因此,我们试图探寻获得家长真正理解与支持的方式方法,探寻能够充分发挥家长作为课程建构参与者作用的途径,以此构建更加适宜的“家庭支持的幼儿园课程”。

“走出去”,缩短教师与家长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支持的基础在于了解。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一致,家园双方及时沟通、反馈,教师才得以全面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发展现状,从而制定适宜的教育方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虽然信息化为家园沟通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幼儿园依然坚持“走出去”的方式,走进每一位幼儿的家中,定期家访。从中,教师看到了在幼儿园内观察不到的内容,如幼儿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等,同时也缩短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获得更加真实、具体的交流体验。

“请进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教师的工作

在坚持“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当助教等方式,主动将家长“请进来”,迎接家长入园体验,观摩幼儿在园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

在我园,有一个特别的工作岗位叫“家长助教岗”,即有意愿做助教的家长在取得健康凭证、经过幼儿园初步评估后,可以进入幼儿园,以助教的身份参与一日班级教育活动。在这一天,家长变身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配合班级教师,与孩子们一同活动。有时,家长助教也要协助班级教师准备幼儿一日生活所需,为幼儿整理床铺、清理厕所等。家长在“助教”活动中,通过与教师一起组织幼儿盥洗、进餐、游戏、户外、午睡等活动,亲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一位助教家长曾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没来幼儿园体验之前,我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并不了解,在看到他们进餐、玩耍、游戏及午休等一系列活动之后,尤其是看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甚至超越妈妈的耐心和细心对待孩子后,我感受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和爱心,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为妈妈,我感到非常放心。”可以看出,家长助教的方式使家长切身地投入到教育一线,真正感受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关注和付出,增进了家庭对园所的理解和认可,促进了幼儿园家园共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的家园合作更加紧密,家长不仅为幼儿园活动提供各种材料,还以自身职业作为课程资源,通过“妈妈绘本团”“爸爸阳光体育社团”等方式直接参与园所课程建设。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逐渐形成了家庭支持的幼儿园系列课程,包含“生活习惯养成”“学习活动支持”“社会交往引导”和“入园入学适应”四类,分别指向幼儿生活、学习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

三方合作的家、园、社区互动活动

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中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也包括社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存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儿童生活在社区,与社区相关的家园共育课程设置也需要充分考虑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家庭、幼儿园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社区是对幼儿成长产生影响的重要环境,三方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了解、互動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充分重视家、园、社区协同发展,并在生态系统理论支持下,提出将社区置于家园共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将家、园、社区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作为家园共育的“中系统”;将社区的信息传播力、福利制度和环境作为家园共育的“外系统”;将社区中呈现的价值取向、生产实践和社会风俗作为“宏系统”。根据各个系统的特点,幼儿园充分发挥家、园、社区的协同作用,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

寻找有效的方式,将社区资源纳入家园合作课

程中

为社区服务。幼儿园和家庭都是社区的重要单元。与社区合作,既要了解社区,也要服务于社区。我们园有多年的社区早教经验,比如,我们会定期邀请社区幼儿来园,与老师、孩子们共同活动;幼儿园也会定期在社区开展教育宣传和社区早教活动,帮助社区家长解决育儿难题等。社区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就与幼儿园产生了联系,这为日后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巧用资源。社区有各种物质、精神资源。我们园所在的社区有一个垃圾回收站,这成了我们可以利用的一种社区资源。在北京市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时,我们第一时间主动与社区联系,一方面了解社区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政策、管理办法等;另一方面,也提出幼儿园内拟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于是,我们和社区共同设计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教育活动,如,邀请社区垃圾分类相关负责人对教师、幼儿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幼儿园和家长主动沟通,请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垃圾站等。后来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的在幼儿园内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没能如期进行。我们又再次与社区沟通,商量适宜在疫情期间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最终,我们以“社区牵头、幼儿园搭桥、鼓励家庭自愿参与”的方式,于5月份成功开展了一次垃圾分类活动,将社区的物质、精神资源有效运用到家、园、社区合作课程中来。

围绕“文化活动”,开展家、园、社区之间的互动

合作

以往幼儿园的家、园、社区合作,更多停留在“幼儿园向家庭及社区告知、提出合作要求”的状态,如之前园内经常开展的“邀请社区警官给家长和孩子们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社区虽然有求必应,但只是单向配合。随着观念的转变,我们意识到这种“单向寻求帮助”式的合作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家园共育的需求。因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方合作的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宜当下的家、园、社区合作的课程及路径。

考虑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都处在一个共性的文化环境中,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围绕“文化活动”,开展家、园、社区的合作。同时,针对目前“祖辈养育居多”的现状,幼儿园牵头与家庭、社区协商,共同开展适合社区祖父母们参加的文化活动。例如,到了重阳节,我们既会和家长协商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也会和社区协商,共同策划重阳节的活动,邀请社区的老年人参加。在活动中,当代老年人身上所洋溢出的蓬勃状态,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暮阳童心乐”摄影展中,一张张精彩的照片,记录下老人智慧带娃的精彩瞬间,他们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享亲情、懂感恩。在“妙手慧生活”才艺展示中,爷爷奶奶们个个身手不凡。他们的作品有的细致精美,有的气势磅礴,有的赏心悦目,有的独具匠心。葫芦丝悠扬的旋律,让孩子们心驰神往;爷孙共展拉丁舞,带给观众别样的感受;单人舞龙,喝彩声不绝于耳……祖辈们的风采,让我们的家、园、社区合作活动变得灵动而饱满。通过活动,孩子们对老人的认识也不再是弯腰驼背,而更多地感受到了他们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孩子们由衷地赞叹:“爷爷奶奶真是太棒了!”

在“文化活动”中,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群策群力,共同参与,一同感受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家、园、社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使文化深深扎根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中。

家园共育课程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家园走向和谐、共促幼儿发展的过程。在这条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路上,我们始终践行园所“和”文化中所倡导的“合力共育、和谐共进”家园共育理念,并将社区这一影响幼儿成长的微系统中重要的社会单元纳入其中,三方携手,共促家园共育课程的建构。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家园共育课程,使这一课程更立体、更鲜活、更能打动人心。

猜你喜欢
共育家园社区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梦中家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温馨家园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