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履士 林鲁飞 张余转
哮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其主要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一种慢性气道炎症,这种炎症会经常伴随气道高反应,导致患者出现气促、喘息、胸闷以及咳嗽等症状,一般情况下症状在凌晨和夜间表现比较明显[1]。由于小儿的机体免疫力较低,因此哮喘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当急性发作后,症状非常明显,直接影响患儿正常生活以及学习,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其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肺部功能受损,直接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患儿来讲非常重要[2]。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药物比较明确,给药方式则主要以静脉给药和雾化吸入给药[3],基于小儿生理特点,其对于静脉给药的方式的耐受度较差,因此临床应用比较多的方式为雾化吸入。雾化吸入过程简单,小儿耐受度较好,同时药物也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其临床效果确切,同时由于其用药量较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更利于小儿的治疗[4]。目前临床实施雾化吸入治疗时,常用的方法为氧驱动雾化吸入,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ACPI)逐渐应用于临床[5],为了观察其应用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将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氧驱动雾化吸入和ACPI,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55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4~6岁,平均(5.5±0.6)岁,体重20~25kg,平均(23.0±2.3)kg,重度哮喘1例,中度哮喘4例,轻度哮喘50例;发病原因:接触变应原31例,呼吸道感染18例,有家族病史3例,其他3例;进行呼吸功能检查后显示,FEV1占预计值均值(90.3±1.2)%;观察组中包括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4~7岁,平均(5.6±0.3)岁,体重22~26kg,平均(23.5±2.2)kg,重度哮喘2例,中度哮喘5例,轻度哮喘48例;发病原因:接触变应原28例,呼吸道感染19例,有家族病史3例,其他4例;各例进行呼吸功能检查后显示,FEV1占预计值均值(90.4±1.3)%。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对比
小儿急性发作的分度:对每次发作的程度进行分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4种:(1)轻度:自觉症状轻微,仅走路快时能感到气促,能平卧,能连续交谈,情绪平稳。呼吸增快,可听到呼气末哮鸣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峰流速>80%。 (2)中度:自觉呼吸急促,活动后更明显,喜欢取坐位,交谈时用短语,情绪焦虑、烦躁。呼吸增快,可见三凹症,可听到较明显的哮鸣音,心跳加快。 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峰流速>60%,动脉血气PO2>60 mmHg,PCO2<45 mmHg。(3)重度:休息时即感明显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只能取前倾坐位,只能发单字音,情绪焦虑、烦躁,大汗淋漓。呼吸明显增快,三凹症明显,可有紫绀,可听到广泛响亮的哮鸣音,心跳加快,可有奇脉(吸停脉)。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万托林后,最大呼气峰流速<60%,动脉血气PO2<60 mmHg,PCO2>45 mmHg。(4)危重:出现嗜睡,甚至意识模糊。严重者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纳入标准:经临床观察后被明确诊断为哮喘急性发作;全身整体情况尚可;对于本次调查中应用的药物无既往过敏史;对于本次调查内容和形式知晓明确,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衰竭症;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差,且不能配合进行效果观察。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对症处理,包括抗感染、纠正电解质平衡以及降温等措施,如果重度和中度哮喘患儿出现急性发作时需要遵医嘱进行全身急速治疗。在此基础治疗方案之上,实验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治疗药物为布地奈德混悬液(批准文号为:H20140475,生产厂家:AstraZeneca Pty Ltd,规格:2 mL:(1 mg×5支)0.5~1 mg /次,沙丁胺醇粉雾剂(批准文号H20130596,生产厂家:Orion Corporation Orion Pharma, Espoo Plant,)0.2 mg /次,每次10~15min,每天雾化2~3次,每次雾化间隔时间在6h以上[6]。对照组采取的是空气压缩雾化,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患儿安静能够配合的状态的实施雾化吸入,在家属协助下呈坐位或者半坐位。护理人员洗手、佩戴口罩后检查雾化吸入机器的连接是否正确,将开关置于关闭状态,将准备好的布地奈德混悬液和沙丁胺醇粉雾剂加入到雾化器内,注意不能超过规定的刻度[7-8],将喷雾器和压缩机进行连接,将相关用物带到患儿处,并在此进行查对。带患儿取舒适体位之后,将治疗巾铺在患儿下颌处,并指导患儿呼吸方法,尽量做到缓慢深呼吸,屏气片刻后再轻轻的呼气[9]。最后接通电源,打开压缩机,调整好雾量之后,为小儿佩戴好面罩,开始治疗。实验组采用氧驱动雾化吸入的方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护士进行洗手、清洁、佩戴口罩完毕后,准备好一套吸氧设备,湿化瓶内不加蒸馏水,将布地奈德混悬液和沙丁胺醇粉雾剂准备好,同时准备好一套氧气驱动雾化器和两块纱布[10]。核实患儿身份后,协助患儿呈坐位,较小的幼儿可以采取卧位姿势,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关掉流量表开关,同时将流量表插入氧气设备带。将准备好的药物注入雾化吸入器的下半部,注意不能超过规定的刻度。将吸氧导管一端联结至吸氧装置,另一端链接雾化吸入器接口,将面罩连接到雾化吸入器上,打开开关,氧流量调节至4~6升/分,嘱患儿进行缓慢呼气和吸气[11-12]。雾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雾化结束后,关闭流量表,摘下面罩,协助患儿使用清水漱口,并使用纱布擦干净口周围的雾液。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24 h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以及FVC、FEV1和PEF水平差异。治疗有效率评价:显效: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缺氧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均完全消失,无哮鸣音存在且血氧结合率有了明显的上升;有效:患儿症状有所缓解,且缺氧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改善,哮鸣音减轻,血氧结合率有所上升;无效:症状无缓解,缺氧和呼吸困难无改善,哮鸣音未减轻,血氧结合率下降。治疗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18%,与对照组的87.27%相比明显较高,且组间数据经过统计学计算后显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前的SPO2水平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SPO2水平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 SPO2水平对比
实验组患儿呼吸困难、咳喘以及肺部哮鸣音的消失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VC、FEV1和PEF水平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FVC、FEV1和PEF水平明显要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组间数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对比
SpO2可反映病人的呼吸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脉血氧的变化,对于急性哮喘患儿来讲,发病时会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状态,这种缺氧状态会对患儿的肺功能以及心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13-14]。因此,在治疗中可通过观察SpO2水平的变化来评价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氧驱动雾化吸入的实验组患者的SpO2水平明显要高于应用空气压缩雾化吸入的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氧驱动雾化吸入可以提升SpO2水平,主要是由于在雾化时可以连续给氧,并且可以调节给氧的浓度,保证了患儿氧气的供给,避免了由于缺氧对机体造成的不良伤害。而空气压缩雾化吸入的方式则不能达到同时给氧情况,患儿缺氧的情况则只能靠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同时,氧气驱动雾化仅依靠患儿正常潮气量呼吸即可将药物直接送达支气管和肺泡,不需要患儿用力呼吸,在氧气作用下即可以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同时也改变患儿的缺氧状态,提高肺功能[15],因此对于存在低氧血症以及严重气促的患儿来讲具有良好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来讲效果更好。
氧驱动雾化吸入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氧气,高速氧气流在经过毛细血管时形成了负压,然后从接触的小管中将药物吸出,药物在高速氧气流撞击下形成了微小雾滴[16-17],并以雾状态喷洒出来,促使支气管迅速扩张,以缓解支气管痉挛的症状,同时也达到了局部消炎、解痉、平喘的作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于患儿的刺激性较小,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来讲,提高了治疗的耐受性,而空气压缩泵在雾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噪音,患儿可能会因此而出现恐惧、紧张以及烦躁不安的情绪[18-19],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果[20]。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动力源为氧气,通过快速流动的气流穿过毛细血管在气管内形成负压雾化液经雾化器内喷出,喷出的药液又被快速流动的气流碰撞为极小的雾气,以药雾的形式流出,且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理想雾量,在氧气驱动下,药物会直接到达下呼吸道,最终进入终末支气管中,药雾喷出时雾气颗粒较小,不会对气道造成阻力,因此见效较快。在本次研究中也发现了实验组患儿呼吸困难、咳喘以及肺部哮鸣音的消失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雾化治疗中,氧驱动雾化吸入和空气压缩泵雾化相比,其可有效提高SPO2水平,治疗效果更佳,因此临床可优先考虑采用氧驱动类型雾化吸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