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怡博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110031)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毒品犯罪活动便是如此,巨大的吸毒市场、众多的吸毒人群和巨额的犯罪利润刺激着犯罪分子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甚至背弃伦理道德,走了毒品犯罪的不归之路。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赚钱途径单一。有的人在了解到别人通过制贩毒活动谋取了高额“收入”之后,便萌生了犯罪的念头,通过互联网学习制毒技术或者与他人勾结,为他人制毒犯罪活动提供场所或者其他帮助,使得农村地区制毒犯罪活动不断蔓延,增大了禁毒部门打击难度。本文以2016~2019年103份刑事一审裁判文书为实证样本,对农村地区制毒犯罪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农村制毒犯罪的成因,并提出打击此类犯罪的对策建议。
1.年龄结构:制毒犯罪主体多元化,以青壮年为主
根据2016~2019年103份裁判文书的统计数据来看,实施制毒犯罪的主体年龄不限于哪个阶段,然以35~60岁的中年为主。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其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也参与到制毒犯罪活动中来,但主要是以种植罂粟、制造鸦片为主。此外,一部分18~35岁的青壮年也参与到制毒犯罪活动中,不仅制约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涉案人员年龄分布情况
2.文化结构:文化水平以小学、初中为主
根据裁判文书记明的涉案犯罪嫌疑人(主犯)文化程度,进行数据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涉案犯罪嫌疑人学历水平为小学、初中,极个别犯罪嫌疑人接受过大专或者大学本科的教育,还有少部分犯罪嫌疑人根本没有受过教育。这些犯罪嫌疑人知识水平有限,大都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是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也没有顺利完成,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对制毒行为的认识也仅限于能够作为赚钱手段这个层面。
涉案人员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3.职业结构:农民、无业人员占比较高
根据数据显示,农村制毒犯罪案件嫌疑人的职业分布比较多元,但以无业人员和农民为主。在参与统计的103份样本中,有65名制毒犯罪嫌疑人是无业人员,33名嫌疑人为农民,4名个体户,1名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和无业人员是农村制毒犯罪的“主力军”,这些成员多数又因受教育程度有限,就业范围窄等原因,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涉案人员职业分布情况
4.涉案成员基本情况:前科犯罪和吸毒人员值得重视
根据裁判文书的数据显示,有34名涉案成员(主犯)为前科人员,其团伙成员中有实施盗窃罪、抢劫罪、绑架罪、贩卖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聚众斗殴罪等犯罪行为,有的甚至刑满释放不满两年就又犯制造毒品罪。有30名吸毒者参与制毒犯罪活动,但有5名是由于疾病原因,种植罂粟来作为药物使用。吸毒者自己参与制造毒品的犯罪活动,自产自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违法犯罪方式,犯罪嫌疑人、违法者和受害者于一体的特殊身份在他们身上也更明显。这两类人因前科劣迹或吸毒的原因而受人歧视,很难融入社会,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选择回到农村,铤而走险,产生制毒犯罪。
1.涉案毒品种类复杂,以冰毒、鸦片为主
根据对103份裁判文书的数据进行分析,农村地区的制毒犯罪活动涉及毒品种类比较复杂,有冰毒、冰毒片剂(麻古)、氯胺酮、安钠咖、鸦片、海洛因、大麻、γ-羟丁酸等。根据《2019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共破获制毒犯罪案件290起,捣毁各类制毒厂点173个,缴获冰毒、氯胺酮等主要毒品2.7吨,冰毒仍然是我国制毒犯罪所涉及的主要毒品种类。(1)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N]. 人民公安报,2020-06-25(002).农村地区的一些老人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在自己家的地里种植罂粟,并采取传统的物理方法将罂粟果实加工成鸦片、安钠咖等毒品进行吸食,借以缓解疾病对自己带来的痛苦。分析数据显示,仅本次收集的103个裁判文书样品中就有16起案件是以制造鸦片为案由,占整个样本的15%。
涉案毒品种类分布情况
2.制毒犯罪场所隐蔽,侦查难度大
近年来,由于禁毒部门持续开展“除冰肃毒”专项行动,国内制毒犯罪受到严厉打击,地下制毒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犯罪分子不断更新作案方式,制毒活动出现新变化,呈现规模小型化、分布零散化、工艺简单化的特点,制毒的地点也有所改变,有的在家庭作坊甚至是小型货车内流动制毒。农村地区的制毒犯罪活动主要集中于废弃房屋、自家老宅、自家猪圈、空旷山坡、自家菜园或者废弃的养殖场附近,还有人租赁农村的空地自建厂房进行制毒活动,或租用民用大棚,用于种植大麻、罂粟等毒品原植物。(2)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20(05).这些制毒场所涉及公民隐私,并且大部分都具有环境空旷、地形复杂、距离过远、交通不便等特点,增加禁毒部门开展全方位的缉毒侦查活动的难度。
3.涉案成员数量结构复杂
根据对103份裁判文书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制毒犯罪的涉案成员数量结构比较复杂。制造鸦片、安钠咖、大麻、咖啡因等类型的毒品涉案成员为1到2人,冰毒、氯胺酮等合成毒品涉案成员多数为3到5人,也有10人以上的犯罪集团。这些涉案人员之间有的是经人介绍的朋友关系,有的是母子或夫妻关系,这也使得制毒团伙成员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团伙成员之间互相包庇隐瞒,进而使得农村制毒犯罪活动的隐蔽性进一步提升,对缉毒侦查队伍的侦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涉案毒品种类及团伙成员数量分布情况
4.涉案地域范围广,但毒品种类区域特征明显
根据103份裁判文书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制毒犯罪涉及的地域范围较广,比如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广东、福建、内蒙古、四川、吉林等地,制毒犯罪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均有发生,但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四川省的制毒犯罪活动主要是以冰毒为主,福建主要是以冰毒制剂、氯胺酮为主,内蒙古、河南、山西、辽宁等主要是生产鸦片、安钠咖等毒品,吉林、内蒙古主要生产大麻植物。
涉案毒品种类及地域分布情况
1.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对毒品认识不够
根据对于农村地区制毒犯罪主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犯罪嫌疑人大多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很多人甚至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老人在自家院子里种植罂粟,待成熟后用传统的物理方法将其加工成粗制毒品进行吸食,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毒品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认为鸦片只是一种治疗自身疾病的廉价药物。有的人则是因为看见他人通过制造毒品“发家致富”后建豪宅、买豪车而羡慕不已,导致自己也走上了这条道路。他们不了解制毒犯罪将会面临严重的刑事惩罚,仅认为这是一种来钱快的好方法。
2.农村地区地形复杂,缉查难度大
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多数位于偏远的山村、平原,交通闭塞,地形复杂,成为了实施制毒犯罪的“宝地”。比如2016年福建吴某辉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将犯罪地点选在偏僻的养猪场,制毒场所附近道路曲折,给缉毒侦查部门的侦查抓捕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制毒带来经济利益
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很少涉及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许多村民为了养家糊口,在自家的农用大棚内种植毒品原植物,成熟后则在自家房屋中加工成毒品后将其卖出。有的则将自己家的土地租赁给其他人,为他人提供制毒场所,从中谋取利益。
1.毒品市场需求旺盛
根据《2019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中国现有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214.8名,滥用冰毒人员118.6万名,滥用海洛因人员80.7万名,滥用氯胺酮人员4.9万名。从现有的吸毒市场需求来看,冰毒、氯胺酮等合成毒品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合成毒品的制造技术也不断更新,制毒工艺多样化、制毒设备简单化和制毒场所作坊化的特点使得不法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在面对庞大市场需求和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很可能会参与到制毒犯罪活动中。
2.基层缉毒侦查资源不足,打击效果不佳
基层警力不足是缉毒工作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很多派出所里警力资源有限。所长、指导员、两至三名正式民警和几名辅警是乡镇派出所的基本配置,这些派出所的民警经常需要处理一些盗窃、打架斗殴、邻里纠纷等案事件,很难在缉毒工作上投放专门的警力,而制毒犯罪一般又比较隐蔽,除了线人举报或者侦查机关主动发现,因此造成现实中很难对这些制毒犯罪行为实现及时查处、惩治。
3.网络平台为制毒资源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3)唐珊.农村赌博犯罪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建构——以四川省2016-2018年129份裁判文书为样本[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30(03).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更便捷的犯罪平台。就农村地区的制毒犯罪而言,犯罪分子从利用微信、QQ、作业帮等软件学习制毒技术,再通过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购买制毒原料,通过快递物流渠道进行毒品交易,使得制毒犯罪呈现出信息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增加了制毒犯罪的隐蔽性,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给缉毒侦查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
1.完善农村毒品预防教育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随着毒品预防教育“六进”活动的持续开展,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普及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但宣传的重心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主要目的是预防青少年吸毒,对于其他毒品犯罪行为的预防效果不佳。因此,毒品预防宣传教育进农村的工作重点应当扩大范围。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农村孤寡老人的关怀救助力度,组织志愿者进村进户开展禁毒普法宣传活动,转变农村老人的传统思想观念,端正他们对于毒品的认识,降低在自家院子里种植罂粟制作鸦片供自己吸食的这类案件的发生率。
2.毒品预防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根据对农村地区制毒犯罪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村民之所以实施制毒犯罪行为,多数是由于经济困难,想通过制毒这种畸形的赚钱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基于此,有必要将发展现代化农业、精准扶贫与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相结合,引导农民选择正确的生财之道,减少农村制毒犯罪活动的发生。
1.完善基层缉毒情报网,拓展情报来源
农村制毒犯罪的场所一般都比较隐蔽,常建在废弃的养殖场或者人迹罕至的山林中,这就要求缉毒部门必须要主动出击,重点排查,及时发现和销毁制毒窝点。面对警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鼓励群众积极提供相关的犯罪线索,扩大缉毒侦查的人力情报网络,拓展缉毒工作的情报来源。此外,也可以充分发挥基层自治作用,组建由乡镇政府领导,村委会干部牵头,各家各户广泛参与的制毒窝点稽查小组,定期组织开展制毒窝点的全面排查工作,发现可疑人员或者可疑场所时,及时上报禁毒部门,便于组织开展下一步的缉毒工作。
2.加强互联网管理力度,严防制毒技术的线上传播
互联网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许多犯罪分子借用互联网学习制毒技术,交流制毒经验,进行涉毒交易等。公安机关要借助互联网搭建数据监控平台,通过对敏感词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查处互联网涉毒犯罪活动。网警要做好互联网的巡查工作,增强情报分析研判能力,以制毒重点地区人员为重点,通过对可疑人员的互联网使用轨迹、行动轨迹进行碰撞比对分析,及时发现制毒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空间,还广大网民一个干净无毒的互联网环境。
1.加强监所管理,尤其重视在押人员的价值观重塑
根据2016~2019年103份审判文书的数据显示,有33%的案件均涉及前科犯罪人员,有的涉嫌盗窃、抢劫等经济犯罪案件,有的则是涉嫌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等毒品再犯。监所是改造罪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法行为必将付出惨痛代价,端正其思想,重塑其价值观,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新人”的地方。但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一些地方,犯罪分子在监所相互交流作案手法,出狱后升级作案手段,增大公安机关的侦查难度。因此,完善监所管理制度,加强监所管理,注重对于罪犯的价值观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监所管理人员要对监所内关押的制毒犯罪分子进行实时关注,必要时采取隔离关押的方式,防止制毒技术的交流传播,进而减少其刑满释放之后实施制毒犯罪活动的可能性。
2.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管理,控制毒品需求市场
要以村为单位,对于辖区内所有社会面的吸毒人员按照风险程度进行分级分类管控,利用好县、镇、村三级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吸毒人员的工作、生活、戒毒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能,切实为吸毒人员提供关怀和帮助,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和生活问题,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其社会参与感,防止其因疏于管理而走上毒品犯罪的歧途。
3.落实农村基层群体的就业保障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收入偏低,很多农村居民的就业无法得到保障,就与他人相互勾结,进行制毒贩毒活动,因此,完善农村基层群体的就业保障,使农村居民能够获得稳定的就业收入是治理农村制毒犯罪活动的重要方面。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开发旅游景区等方式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使很多农村人不出村即可就业,避免其走向制造毒品犯罪的违法畸形“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