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玲,冯雅敏,蒋 娜,彭清娜,王晓婷,豆欣蔓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1. 小儿外科; 2. 护理部,甘肃 兰州,730030)
传统观念认为全麻非胃肠道手术患儿麻醉清醒后4~6 h进食比较安全,能有效预防反流和误吸[1]。2011年美国小儿学会首次制定小儿术前禁食指南,提出择期手术患儿麻醉前禁饮2 h[2],但由于受手术台次、患儿进食习惯的影响,术前往往禁食水时间较长。长时间禁食禁饮(手术前后)会对患儿产生较多负面影响,如口渴、饥饿、烦躁、脱水和低血糖等,不利于手术后恢复[3]。本研究主要探讨术后早期进食对全麻腹腔镜非胃肠道手术婴幼儿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选择2019年4月—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行全麻腹腔镜非胃肠道手术的婴幼儿305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诊断为腹股沟疝、鞘膜积液、隐睾等病,需要在全麻腹腔镜下进行手术的患儿。②年龄≤3岁。③符合儿童家长意愿同意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②术前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吞咽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陷者。③术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儿。④沟通障碍的家属。将305例患儿分为观察组154例和对照组151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手术时长、麻醉恢复时长、病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儿术前由护理人员向家属进行禁食禁饮健康宣教,麻醉方式均为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进入复苏室复苏,回病房后去枕平卧位,吸氧及心电监护6 h,给予静脉补液。
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饮食方案,即患儿全身麻醉清醒后4 h进水,观察30 min无不适后进食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麻醉清醒的评估方法:根据PAS评分表进行评分,通过患者的活动力,呼吸,循环,意识状态,经皮血氧饱和度五项指标来评估全身麻醉术后儿童恢复状况。PAS>7分即表示患儿处于完全清醒[4]。
观察组在取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术后床旁备负压吸引器,由责任护士对患儿进行麻醉恢复情况和吞咽功能评估。评估合格后根据患儿的饮水习惯饮温开水或糖水30~50 mL,观察15~20 min,观察期间让患儿吸吮棒棒糖,无恶心、呕吐等反应后就指导进食母乳、奶粉、稀饭等流质饮食,第一次量为平常量的1/2,30 min后再进食平常量的1/2,在两次进食之间让患儿吸吮棒棒糖,逐渐过渡到普食。
记录2组术后发生呕吐、呛咳、腹胀、发热情况。观察2组术后不同时间段患儿哭闹情况。腹胀:术后12 h内患儿进饮食后由负责护士每隔2小时对患儿腹部进行叩诊,为鼓音者记录为腹胀。发热:术后12 h内体温>37.5 ℃者记录为发热。哭闹:术后12 h经患儿家长及负责护士安抚无效,哭闹时间持续超过5分钟,记录为一次有效哭闹[5]。
2组呕吐、呛咳、腹胀、发热等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术后发生呕吐、呛咳、腹胀、发热情况[ n(%)]
观察组术后2 h发生哭闹20(12.99%)例,术后2~4 h发生哭闹8(5.19%)例,术后4~6 h发生哭闹3(1.95%)例。对照组分别为48(31.79%)例、50(33.11%)例和13(8.61%)例。观察组术后2 h、2~4 h以及4~6 h哭闹发生率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纳入的患儿均为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腹腔镜非消化道手术,对胃肠道损伤小,麻醉时间较短。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消除快等优点。随着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术后麻醉恢复期缩短。常规全麻非胃肠道手术患儿是在麻醉清醒后4~6 h进食,其已经不能满足学科的发展和患儿的要求。长时间禁食禁饮会对患儿造成较多的负面影响,如口渴、饥饿、烦躁、头痛、脱水和低血糖等[6],不利于患儿的恢复。早期进食水过程中只要对患儿进行严格的评估、准确的监护,并不会增加呕吐、呛咳、腹胀的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呕吐、呛咳、腹胀、发热等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代谢旺盛,胃排空速度快,耐受禁食禁饮的时间较成年人短[7]。临床干预时会通过静脉补充患儿的营养所需,但不能满足患儿对进食的需求。患儿的哭闹主要是由饥饿引起的,哭闹的患儿在进饮食之后,哭闹往往能够得到缓解。
全麻非胃肠道术后婴幼儿在两次进食水之间吸吮棒棒糖,有助于加速胃排空。胃液和胃泌素的自然刺激物是食物,进食棒棒糖时会有糖分融化后进入胃肠道,激活胃液和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动力,且不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8]。患儿在两次进食水之间吸吮棒棒糖,有助于缓解哭闹,减轻饥饿感,同时预防呕吐等不良反应,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增加患儿的舒适感。
综上所述,全麻非胃肠道术后婴幼儿麻醉清醒后早期进食是安全可行的,术后早期进食不会增加呕吐、呛咳、腹胀等风险,且有助于缓解患儿等哭闹情绪,提高患儿舒适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