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统筹·分项训练·名著推进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重组策略谈

2020-10-12 07:01王梁贤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读后感整本书人物形象

□王梁贤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除常规课文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

笔者根据本单元的编排特色和语文要素,尝试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重组。

一、加强整体统筹,落实编排意图

凡事预则立。在整组教学实施之前,笔者围绕单元目标,加强整体统筹(见图1)。首先,确定教学方向:以阅读策略重组课文,节省下来的课时用以分步指导名著阅读。其次,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实施专项训练;名著阅读指导采用“导读、推进、分享、推介”四种课型,贯穿单元整组教学全过程。最后,“语文园地”“习作”和“口语交际”分散其间,既有独立性,又和阅读教学互补,形成整体。

图1小说单元教学流程

为提高课内阅读效率,在整体统筹时,笔者侧重考虑了专项训练重点和群文阅读材料(见表1)。四个专项训练分散在名著阅读指导之间,增进学生对小说特点的了解,帮助学生逐步习得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运用已学策略深化对整本书的理解。

表1单元群文阅读专项训练安排表

二、实施分项训练,初步习得策略

“对于阅读来说,只有能转化为语用的吸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吸收。”就本单元而言,读懂小说、感受形象以及学习表达皆以习得阅读策略为前提。前者为渠,后者为水,水到则渠成。那么,如何使学生有效掌握阅读策略呢?实施分项训练,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按需用文,助推梯度训练

按需用文,即合理取舍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在本单元,教师要确定课时教学重点,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从而精选不同的文本材料。

实施群文阅读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教授群文,应该紧紧围绕课时训练目标,落实有梯度的训练(见图2),从而帮助学生逐步习得阅读小说的基本策略。

比如,在“梳理情节策略专训”中,笔者选用了《桥》《在柏林》《穷人》《恨》四篇小说。首先,教学《桥》一文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的“情节鱼骨图”,交流最出乎意料的情节,初步体会老汉的形象。接着,总结阅读策略,先扶后放,引导学生迁移阅读《在柏林》《恨》,完成作业本中的配套练习。最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穷人》,小组合作梳理情节,展示阅读成果,如完成桑娜的情感变化图、渔夫和桑娜双线情节发展图等。学生在有梯度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梳理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阅读策略,为之后的《童年》导读课做好准备。

(二)利用支架,助力有效习得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在本单元整组学习中,学生读小说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尤其是经过五年级下册第四、五单元的阅读训练,他们已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因此,无论是阅读专项训练,还是表达专项训练,教师都应勾连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找准最近发展区,预设并用好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应对挑战,激发思维,多读多练,拾级而上。

比如,梳理情节时提供必要的思维导图,感受人物形象时给予摘录关键词句的表格,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时出示图式,比较、欣赏小说结尾的作用时教给一定的句式,创编生活故事时展示构篇的提纲……以上这些学习支架,联结了新、旧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习得,从而不断叠加学习经验,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形成语文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外,教科书课后习题和《语文作业本》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支架。教师在备课时可善加利用,将其纳入重点训练任务,还可以提前制作相关微课,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还可以创造哪些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分项训练时,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把尺子,即初步习得阅读小说的策略。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不随意拔高要求。

总之,本单元所有关于阅读小说基本策略的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便捷地理解人物形象,更有效地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三、适时调整策略,推进名著阅读

推进名著阅读是本单元整组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在整本书阅读的不同阶段,笔者设计了四种不同的阅读指导课型,安排了有所侧重的阅读指导内容,旨在提升整本书的阅读效果。

(一)导读课——侧重激发阅读兴趣

关于《童年》,笔者提前了解到农村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这本书,因此在“导什么”“怎么导”“导到什么程度”三个方面进行预设,侧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充分考虑到班上有个别学生已读完整本书,精心设计了差异化的阅读任务,让全班学生在导读课上各取所需,各有所获。教学流程如下。

完成第一节专训课后,前置“快乐读书吧”,预设“梳理情节,初见人物”的阅读任务,导读《童年》。利用“快乐读书吧”中“你读过吗”出示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抓住阿廖沙、外祖父、舅舅和外祖母的人物形象来预测小说情节,就学生共同感兴趣的某位人物或某段情节进行课内共读,用画情节图的方式引导合作探究,展示共读成果。接着,进行异质分组(即分为已读完《童年》和未阅读《童年》两组):引导已读完的学生节选片段,练习复述;引导未读过的学生浏览第一章,在已有情节图上进行补充。然后分组汇报,实施分层评价。最后,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梳理《童年》情节全图,引导学生带着目的浏览全书。

(二)推进课——侧重感受人物形象

《童年》阅读推进课安排在单元整组教学的中期。此时,大部分学生读完了整本书。再经过“聚焦人物”“欣赏环境”两个专项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这时,阅读推进课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跳读,节选相关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了。

首先,利用微课,示范如何绘制人物关系图。其次,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围绕阿廖沙顺藤摸瓜,梳理人物关系,批注人物形象。最后,小组汇报员选取重点人物,展示阅读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时,要尝试把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还可以联系阅读经历或生活实际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为了增强学习效果,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辅手段,将精彩描写和影视片段结合起来,在印证联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配音朗读、摘抄精彩语段等,加深对典型人物的记忆。

(三)分享课——侧重交流读后感

读后感能充分展现读者对情节的梳理和整合,对人物的概括和诠释,对读书与生活的思考和推论。完成了五年级下册“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的习作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

上完前两节阅读指导课后,笔者布置了写《童年》读后感的任务,并在阅读分享课上促使学生充分交流。首先,通过自荐和他荐,分享两篇读后感,通过互评,发现其优缺点。然后,引导学生开展组内交流,互评互助,取长补短,修改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当然,阅读分享课不局限于交流读后感,合作完成一份手抄报、改编一个剧本、演一段课本剧等都是很好的分享方式。教师可根据本班学情,精心预设。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强,教师还可以把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引入分享课,通过交流整本书的表达特色,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只有适时调整策略,才能使分享课发挥更好的助推作用。

(四)推介课——侧重扩大阅读面

在本单元分享课后,笔者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补充开展了“成长的故事”主题阅读推介会。为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笔者放弃了传统的书目分类方法,从小说的基本特点入手,兼顾学生不同的阅读喜好,推荐如下书单:故事情节曲折类——《小英雄雨来》《追风筝的人》;人物情感丰富类——《爱的教育》《偷书贼》;环境描写细致类——《青铜葵花》《草房子》。

名著推介课旨在引导学生读更多好书,读更适合自己的书。加强对优秀读物的选择是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搬到图书馆、阅览室,甚至是学校机房,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自主、自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经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感动。

总之,只要教师心怀学生,着眼发展,就一定能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更有效地实施语用训练,更深入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在如此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定能得到有效发展。

猜你喜欢
读后感整本书人物形象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