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丽(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山东滨州 256600)
游记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也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对于中学生而言,游记是习文练笔的好形式。有学者指出,“游记习作,是医治文思枯窘病的一帖最好良方,是攀登文章高峰的一道最佳捷径”,“游记习作,在许多种类的习作中,是最受学生爱好的写作”。[1]373但是,作文教学“无序”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游记的写作教学也存在这一问题。写作教学中,游记常被笼统地包含在记叙文的写景、叙事训练中,而较少有独立的教学指导;即便是独立的游记写作,也常出现教学目标不清、任务序列不明等问题。而目标导向的教学理论为解决写作教学的无序、低效等问题提供了路径。
皮连生等提出的“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教学”理论,在“智力的知识观”基础上,将研究如何发展智力的问题转换为“研究如何有效地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的问题”[2],以期更好地解释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了教学设计原理以及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设定及有效教学颇具指导意义。
进行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有助于解决写作教学无目标运行的问题,帮助写作教学摆脱效率低的困难境地。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分层级设定写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起着导向与评价作用的,恰当的目标设置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准备阶段的关键一步,须在考虑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考虑写作的程序性知识,考虑写作规则的运用。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立足于学生所处的各个不同阶段,序列分明、有梯度,以避免教学内容的散乱和无效重复。
第二,进行任务分析和科学指导。作文教学任务应具有层级性。层层递进的教学任务往往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确定学习结果的类型是任务分析中首要的一步,其次是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最后是分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先后顺序,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科学。
第三,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教学评价。梯度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能促进教学内容具体化、有序化,而且能促使教学评价更有针对性。“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迁移的出现是有意义学习的标志)。”[3]教学评价也要注意对写作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合理评价,不仅要评价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要评价程序性知识的运用。
教学目标是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须考虑清楚要学生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但是,游记写作通常被作为写景作文的一项来教学,缺少目标定位,更缺少有梯度的目标设定。写作教学首先要明确目标任务,目标表述笼统或任务不清,是教学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如下面有四句话:
(1)欣赏景色。
(2)对景色作出反应。
(3)把景色用语言描绘出来。
(4)在用语言描绘景色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想。
前两句不是任务,因为没法确定学生作出怎样的反应,也不能作为教学目标,这些不能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行为。后两句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是也有行为程度上的不同。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通常要求目标表述包含四部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行为主体要求是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条件包括运用的方式、方法、途径、工具,当然,在游记教学中还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对于行为程度,往往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中表述得都很模糊,这也可能是造成教学目标无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行为程度的不同限定,能产生不同的目标梯度。如何正确地区分和限定游记写作中的目标梯度,这是一个难题。学生写游记,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不管到什么地方游玩,凡是所见所闻都不加选择地写出来;有的像是复述导游册,缺少自己的感悟;有的语言表达过于直接、简单,虽有丰富的游览经历,但写不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
对于游记写作中学生的文章要达到的程度,江树峰在他1937 年发表的《关于游记习作》一文中就作过较明确的区分。他论述了游记写作的层级,并指出:游记写作“指导是必要的”,游记写作有几种写法,它们构成了游记写作能力发展的阶梯。第一层:写所见之景物。第二层:写所闻之景物,如“杨柳枝头,黄莺乱叫,潮边榭上,老女弹唱”。第三层:写所见之人事,由景物到人事,这是一大飞跃。第四层:写所闻之人事。第五层:写所见所闻与曾遭受过的经验之关系。第六层:写所见所闻与曾读之书的关系。而第五、六层,是最高峰。[1]378-380
结合上述游记写作能力的层级划分,我们可以将游记写作的目标大致划分为如下三个层级:
第一层:能写所见的景物、所闻的声音。游记写作首先要能真实地记载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游记具有亲历性和纪实性特点,亲身经历和真实的记载是游记写作的根本。
第二层:由景物到人事,由景物到心境。在面对美景时,文人墨客们往往会将美景和自己当时的心境还有自己的人生境遇结合起来,从而萌生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苏轼曾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4]当我们在美景中有感而发,然后产生情感,就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笔端,用丰富多彩的文字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郁达夫在《闲书·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中指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和作用。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5]郁达夫的这段话表明了游记中感悟的重要性,游记写作中要有所悟、有所思,用心去感受。在面对景、事、人时,我们可能是悲从中来,可能是开心愉悦,也有可能是亢奋激动,这时就有了强烈的表达和描摹事物的冲动,进而将各种各样的人或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大自然的内在形态形成某种感应,这时的情感和我们游览的景物就能找到一个无形的连接点,将我们的真情实感倾注到我们的游记中去。情感流淌在游记的整个文章脉络中,使得游记读来隽永悠长、韵味十足。
第三层:有反照解会,有领悟思考。钱谷融认为,游记不能“只有观察与描绘”,而且要“有反照与解会”。[6]反照与解会,就是说游记写作必须和情感结合起来,有所领悟思考。文章要进行艺术地概括抽象处理,表达作者的看法、观点。这样,写山川湖泊、历史古迹、民族风情,才能写出有内涵、有思想的游记,游记散文也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游记教学也应如此,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描绘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掌握反照与解会的能力。游记的思想性往往就是从文章的情感、感悟、体会中体现出来的。在掌握游记写作最基本的纪实性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是游记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级来评判学生的游记写作水平,也可以从这三个层次来设计写作教学目标。这样的写作目标层级划分,有助于引导游记写作教学走向有序。
目标导向的写作教学,不仅要构建有梯度的教学目标,而且要有相应的有效实施体系。根据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及写作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笔者拟定了目标导向、活动先行、思维配套、有序评价的游记教学实施路径。
现行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比较重视游记写作。七年级上册有《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描写景物。七年级下册要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等借景抒怀的古诗。八年级上册有《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等多篇游记。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选了一些典范的游记,包括《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登勃朗峰》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一单元的写作教学主题为学写游记。九年级还编选了很多古代游记文体的文章,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等。结合当前教材中游记编选的特点和游记写作能力发展的层级,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初中游记写作的目标层级(表1)。
表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要把传统意义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活动的游乐园,引导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品德,学到知识。在现代教学中,要做到将课程都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并不容易,但在游记写作的教学中,我们能够轻松做到这一点。游记的一大特点就是亲历亲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的生活记忆,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学习写作重要的还要在于学习思考。”[7]学生写作知识的掌握与写作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回事,如果学生写游记时依然采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等一系列步骤,一般是无从下手的。要解决学生的写作能力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没有先后之分。有效的写作教学设计“必须以遵循思维发展规律为前提”[8]。
评价活动不仅对写作后有着持久的影响,而且对写作前和写作中也有重要影响。写作有效教学的评价,要强化目标参照意识,正确处理目标“预设与生成”“统一与多元”的问题。作文有效教学评价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多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统一而确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