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思考

2020-10-12 06:42曾秀兰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鱼塘珠三角文化遗产

孙 惠,曾秀兰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1 相关概念

1.1 珠三角桑基鱼塘

珠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一个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共同冲击而成的低洼平原,区内河网密布,地势低平,自古以来都是“水潦频发”之地。其中“桑基鱼塘”是珠三角洲地区最具有特色且最为典型的基塘农业系统,是珠三角州先民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它是一个完整且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利用河流冲积地貌地势低和水网交错的地理优势,将低洼湿地合理开挖为水塘,形成了塘基水陆两个相对独立又关系密切的完整农业生态系统“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1](图1所示)。学界认为,桑基鱼塘是一种良好的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典范,也是塑造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价值的依据。基塘农业系统的研究最早以珠江三角洲地区记载最多[2],故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为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下最具特色的桑基鱼塘农业系统。

1.2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c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项目,按照粮农组织(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3]。

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5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挖掘良好的农遗生态功能和耕地保护,是对中华农耕文化的有效传承,对增强乡村发展和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主动承担传统农耕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示范者。因此,本文以新时代下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桑基鱼塘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所蕴含的自身价值及蕴含乡村振兴战略资源的价值。

2 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演变的历史梳理

以基塘农业系统演变历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为依据进行历史纬度的梳理(见表1)。

表1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的历史演变

基塘系统在珠三角洲历史悠久,其中以“桑基鱼塘”的记载最为久远[4]。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早就在晚唐时期就有记载[5]。人工养鱼也有诸多文献记载;宋元时期,北方士民南迁利用江南水患的经验,兴修堤围、垦辟沙田,堵河筑堰、养鱼[6];北宋徽宗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兴修水利工程“桑园围”,利用堤围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探索发明了桑基鱼塘模式;明朝初期,形成果基鱼塘为特色的商品性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是时代的大进步;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基塘农业发生了生产结构上的演变,“鱼塘养鱼,塘基植桑”、转变为塘基植甘蔗、果树甚至种花、种菜等,历经时代的变迁水多基少的现象加剧,非低洼地区也逐渐挖塘养鱼,致使桑基鱼塘占据主导地位;清朝乾隆22年,广州被确定为中西贸易独口通商口岸,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桑蚕区面积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桑基鱼塘受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珠三角桑基鱼塘问题日益凸显,塘基面积比例失衡,以至桑基鱼塘面积日渐萎缩;20世纪90年代,由于区域经济的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趋于科技化,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等吞噬着桑基鱼塘的面貌。

3 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 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维价值

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多维价值,主要体现在循环经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农业景观价值等。

3.1.1 循环经济价值 以“创造性的适应自然”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循环经济。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利用桑叶喂蚕所代谢的蚕粪作为塘鱼的有机肥料,再利用鱼的排泄物质与塘内微生物发酵成塘泥作为桑树的优质有机肥料,如此体现了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从而真正实现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兼具农业遗产可持续性有效延续和经济循环资源化双重价值。

3.1.2 生态文明价值 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是世界上著名的低洼地生态农业系统模式,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循环生产模式,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较好的处理“人地关系”,基面以下深挖为塘,形成优良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桑蚕业和鱼苗养殖业则成为了陆上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农业经营特色,水陆良性互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理念,珠三角地区的人们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改造和利用自然,完美展现了人地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价值和尊重自然的精神特质。从而积累了朴素而又丰富的农耕经验,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价值。

3.1.3 农业景观价值 基塘农业在确立生产模式的同时,形成了依水而筑、傍河而植、择巷而居的珠三角小桥流水的居住环境。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农业系统衍生出的农业景观是珠三角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及历史的发展见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挖掘和利用桑基鱼塘农业景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3个角度(见表2)理解桑基鱼塘农业景观价值。

表2 桑基鱼塘农业景观价值

3.2 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体现,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农业生产模式。近年来,中国GIAHS专家委员会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思路对农遗进行挖掘和保护工作,树立新目标,将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丰富的资源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彰显农业文化遗产中多元价值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效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基塘农业文化遗产富含的丰富的生物、循环技术、农业文化景观等元素,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塘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多种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具有多重价值表现(见表3)。

表3 基塘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

3.3 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3.1 桑基鱼塘文化被遗弃,申遗意识薄弱 基塘系统内部传统农耕方式和基塘面积日渐消失,桑基鱼塘作为基塘农业最广为熟知的生产模式也面临消失,昔日的蚕桑生产厂房大多都以被拆除或改造,一些蚕鱼生产器具也都残缺不全,甚至一些相关的民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也逐渐被淡忘从而面临濒危。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作为第五批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相较与我国其他各地的农业文化遗产,申请工作的积极性比较弱,说明珠三角地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启动工作稍为滞后,保护和发展意识不强。

3.3.2 桑基鱼塘立体种养模式衰败,生态循环系统遭破坏 随着珠三角地区对鱼塘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以“产量优先”为经济发展导向的现代化农业迅速推广,为以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为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带来了威胁,基塘系统内部传统农耕方式和基塘面积日渐消失。如挖大塘面,缩小基面,使塘基比例严重失衡,为追求经济效益高密放养单一品种的水产,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水体自身净化能力下降,致使基塘生态循环系统破坏。

3.3.3 桑基鱼塘多重价值挖掘尚浅,创新发展不足 基塘农业系统既是循环经济系统也是生态循环系统,包含生计、生态、文化及经济多重复合价值,是岭南遗产系统中重要的地域符号之一。目前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经济、科研、生态系统保障、自然文化景观、传承农耕文化等功能认识尚浅,导致对桑基鱼塘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不能及时被挖掘,农村经济无法与现代农业产生联系;民俗、景观价值和农业休闲旅游缺乏合理开发,无法充分体现桑基鱼塘的多重价值,缺乏创新发展的意识。

4 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4.1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

4.1.1 多系统协同发展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通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生态景观和人文资源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除了与蚕桑有关的生态系统还有与之相关联的水利工程系统、丝绸产业和衍生的蚕桑文化、“四大家族”鱼文化等,各个系统之间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其农业遗产价值被社会和大众所重视,对加强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综合经验。

4.1.2 依托桑基鱼塘品牌,建立教育科普基地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以传承为己任、保护为准绳,建立“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通过展示与渔桑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耕文化,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以品牌为依托、创造发展为目的,发展农业文化体验旅游,合理展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独特性、整体性和科教性。历史文化馆作为教育科普基地,真正做到了以传承桑基鱼塘为己任,以保护和发展传统农业模式为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范式。

4.1.3 借助平台,推动遗产创造发展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平台,以人水和谐共处为中心,凭借绿水青山理念开发国家级菱湖桑基鱼塘景区,带动农遗旅游创造性发展。通过媒体宣传和健全遗产地相关管理条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对遗产地内的古村落及“生态长廊”进行美化和创造性的发展,以增强遗产地居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播和展示湖州桑基鱼塘文化。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特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挖掘其独特的农业景观和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结合本文分析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针对珠三角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2.1 利用循环经济思想向现代化生态农业升级转型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古老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生态效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发生的改变,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充分借鉴和利用传统农业的智慧和经验。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珠三角洲桑基鱼塘的结构和功能应该与时俱进、升级转型。在不改变桑基鱼塘传统生态模式及功能的前提下,秉承“动态保护理念”,统一规划核心基地的基础建设与维护(见表4),加快推进桑基鱼塘产业发展,通过调整结构,延长蚕、桑、鱼等产业链,推进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表4 按基塘主体作物划分保护区及种养模式

4.2.2 利用湿地资源优化区域生态价值 桑基鱼塘作为一种人工的湿地资源是实现社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仅涵盖了水陆资源和植物种植,还涉及了动物养殖,具有水源涵养、降低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营建生物栖息地等多重生态效赢。2018年,南海区西樵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小镇,立足打造具有“樵山文化、桑基鱼塘、岭南风情”的国家湿地公园和森林小镇。此主题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完美契合,展示了生态廊道的生态价值。通过自然保护区与湿地保护工程的建设,打造“山、水、林、田、湖、文”风光的绿色敞开式空间。

4.2.3 大力开发旅游和产学研基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珠三角洲已经成为了我经济最具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桑基鱼塘作为美化城市的生态廊道,其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开发对乡村振兴具有新兴价值,人们向往走出繁华喧闹的城市,去面对宁静古朴的乡村、叠翠的桑园。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作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既可为世人展示高效的生态农业和别具一格的农业景观,也可以通过建立“农耕博物馆”展现桑基鱼塘生产场景与农耕器具,促进教育目的以提升人们对农遗的认识。借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依托“青山”理念,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参观和考察桑基鱼塘的生产场景和工艺,领悟这一特殊的复合农业的科学性,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5 结语

近几十年来桑基鱼塘传统农业在适应社会新需求的背景下发生了转变,中国经济在取得加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农业问题的显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任务,珠三角基塘农业中丰富的生物与多样的文化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体现,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重要模式。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保护条例,并以向区域发展和生态农业结构升级、探究基塘农业多重价值、开发农业景观旅游和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将其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现代化“渔耕粤韵文化园”,从而引领深厚岭南农耕文化的复兴。

猜你喜欢
鱼塘珠三角文化遗产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食蟹狐想要包鱼塘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植树
好多鱼
珠三角企业营销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