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蚕桑产业在广西脱贫攻坚中的成效分析

2020-10-12 06:48夏青钟远信
广西蚕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蚕桑养蚕贫困地区

夏青,钟远信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530007;2.蒙山县蚕业站,梧州市546700)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了一系列扶贫相关文件,2011年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产业扶贫”的概念。2015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2016年,农业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产业扶贫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广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产业开发专责小组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产业开发专责小组各成员单位产业扶贫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安排。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特别是发展农业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扎实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全区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蚕桑产业在广西产业扶贫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2019年全区重点种植产业情况统计来分析广西种植业各项重点产业的占比情况(表1)可以看出,在广西贫困县发展蚕桑产业与其他种植业相比,蚕桑产业的单产收益很高,每667 m2产值可达4 627.1元,仅次于茶叶,说明蚕桑产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农业特色产业。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9年广西全区桑园总面积19.7万hm2,蚕茧产量37.4万t,平均蚕茧价格44.38元/kg,蚕农售茧收入达165.98亿元,产业总体呈现稳定略增的态势,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蚕桑产业在广西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广西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县发展种桑养蚕,其中把蚕桑产业作为“5+2”主要产业来抓的就有17个,是扶贫产业中分布最广的产业之一。2019年46个贫困县共有桑园面积10.9万hm2,生产蚕茧16.53万t,贫困县蚕农养蚕售茧收入75.6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2.50%、8.82%和12.53%,占全区的比例分别为55.3%、44.20%和45.58%。贫困县蚕茧平均价格45.77元/kg,比全区平均高1.39元/kg,高出3.13%。广西2019年计划脱贫摘帽的21个贫困县中有19个县的175个乡镇、1 713个村和21.29万农户发展种桑养蚕,共有桑园面积7.08万hm2,生产蚕茧10.46万t,售茧收入48.87亿元,户均收入约2.3万元。

交互交际策略中的要求对方重复策略在调查中使用频率较以上策略相对较低,因为在没有听清或者理解对方时,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使用猜测策略,只有两名受访者使用了要求对方重复的策略,在使用该策略时,受访者表示外教语速过快,没有听清,所有当他们要求外教重复时,外教会自然的放慢语速,这时学生便可以听清楚并理解外教的指示,然后做出相应的回答。

广西以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为重点,集中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投入,构建形成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2019年全区有高达92%的贫困户发展县级“5+2”特色产业,“3+1”特色产业在贫困村的覆盖率也在90%以上[1]。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或产业示范基地全面覆盖,基本实现“一村一新型经营主体”或“一村一产业示范基地”,产业扶贫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从2016到2018这三年间,在广西已脱贫贫困人口中,78%以上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实现增收脱贫,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预计2019年有80%左右贫困人口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实现脱贫。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广西的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8%降至2019年的1%。从表1列举2019年广西重点种植产业情况,通过各产业具体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蚕桑产业在现阶段广西产业扶贫中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

表1 2019年广西重点种植产业情况统计

2 蚕桑产业作为广西扶贫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的通知》中要求全国农业科教单位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上农业科教单位拥有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队伍,理应成为扶贫开发特别是科技扶贫工作的主力军[5]。目前广西已拥有一批长期奋战在蚕业科研、技术推广、良种繁育、行业管理等工作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基本建成区、市、县(市、区)三级蚕业技术推广网络。据统计,目前广西蚕桑产业科技服务团有蚕桑专业的科技特派员180多名,是全区最大的科技服务团队之一。在广西蚕桑产业发展面积如此之大,分布如此之广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每个蚕桑产业发展意愿较强的贫困村至少有1名蚕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在自治区组织部、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科技特派员扶贫成效明显[6],其中广西蚕业推广站高级农艺师黄旭华荣膺2019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广西“十三五”脱贫攻坚贫困村蚕桑产业科技服务团荣获“2018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称号。

2.1 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广西气候和地形环境特点:(1)气候适宜,适宜养蚕的时间长。广西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7.3~23.6°C之间,各地年降水量为1 190.6~3 480.2 mm,大部分地区在1 500 mm以上[2]。得天独厚的水光热气候条件,使桑树生长旺盛,每年的2月下旬到11月,都可养蚕,适养期长,一年养蚕批次可达12~15批,使得养蚕行业获得较长时间的经济效益。(2)地形与土质适宜桑树生长。广西土地总面积约2 376万hm2。山多地少是广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69.7%,平原和台地占27%,水域面积占3.3%,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3]。广西耕地面积有限,且耕地地力水平低,又多用于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作物。而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根系发达,吸收水分和固土能力较强,耐涝耐旱耐瘠薄等特点,在大石山区、石漠化地区以及尾矿治理等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贫困地区大多是山区,土地零散且贫瘠,而桑树正好可在山地上种植,不会与大宗农作物争田抢地,不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发展潜力大。

2.2 具有悠久的养蚕历史

广西是全世界最大的桑蚕茧原料生产地,“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业已经成为蚕桑产业一张名片。很多大丝绸企业扎根广西,就地取材,节省了原料的运输成本,而且广西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再加上国家东桑西移的各种优惠政策,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关产业的公司都纷纷来广西投资,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将更有力地推动广西蚕桑产业和广西经济的大发展。

2.3 具有投资少、短平快优势

蚕桑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收益快、收效高、适合农村家庭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效果好。种桑养蚕的投入低,在贫困村,大多使用居住房作为蚕房,家庭成员为劳动力,可以不计入投资成本。以单张蚕种养蚕年投入为例,固定投资主要是桑苗、蚕种、蚕具蚕药、农药化肥等。以广西现有适用面积最广的桑苗品种“桂桑优12”,蚕品种“两广二号”计算,单张蚕种年投资成本仅为250元左右,对贫困户来说没有太大的投资压力。而且在广西一年的养蚕批次可达12~15批,特别是推行小蚕共育以来,农户养蚕周期更短,效率更高,收益更大。用发展种桑养蚕贫困户的话来说就是:“养一批蚕够种一年的玉米收入”“养蚕好比当干部,月月都有高收入”。

2.4 具有技术与人才优势

产业扶贫是最有力的精准帮扶举措之一,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精准帮扶的具体举措。产业扶贫对贫困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劳动力水平等有着特殊要求。蚕桑产业成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为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广西扶贫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它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5 具有多元化应用优势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外在航天器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防护领域开展了系统的、大量的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超高速撞击地面实验体系,建立了防护材料和航天器部组件超高速撞击特性数据库,开发了专用和商用的超高速撞击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国际空间站(ISS)和高价值卫星的防护,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器在空间碎片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2.6 具有吸引外商,引进投资的优势

广西的养蚕历史,西汉时期,广西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参与到中国与东方的贸易往来中去,积极推动了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4]。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和“东桑西移”战略部署,近二十年来,广西一直把蚕桑产业列入广西农业重点规划,成为广西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助推产业。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要素综合推动下,蚕桑生产总体保持稳定略增的态势。广西蚕桑产业规模已经成为了全国甚至世界之最,桑园面积、产量、产值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广西农民容易接受的传统产业,给广西农民种桑养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技术和群众基础。

3 广西蚕桑在助力广西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大部分蚕区仍然是以家庭种养模式为主,养蚕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基础都是蚕农原有的房屋和土地,大多贫困地区的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很低,养蚕的条件差。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大小蚕室、储桑室、消毒池等配套设施,有的甚至人蚕共养或者蚕畜禽共育,极不利于消毒防病,养蚕的成功率和蚕茧品质低,严重影响了养蚕收益,进而影响养蚕积极性。

3.1 贫困地区蚕桑生产条件落后,生产收益低

蚕桑产业在广西具有如此大的优势,在扶贫产业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在全区整个蚕桑产业体系中,贫困地区的蚕桑产业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从前文表1中可以看出,与全区蚕桑产业比,54个贫困县的桑园面积超过全区桑园面积的一半,但产量和产值仅有全区的四成多,说明贫困地区的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益较低,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贫困县的技术有限,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较低;贫困县蚕桑生产的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产销信息不对等,没有掌握大市场的价格走向,由收购商定价,往往卖不到好的价格。

股票市场之间的相依性[注]参考Patton(2006),本文所指的相依性(Dependence)包括变量间任何线性与非线性关系,而一般的Pearson相关性(Correlation)仅指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在资本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股票市场完全分割时,风险不可能在各个市场间传递,从而避免了来自外界的冲击,这也是中国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能够幸免的原因(洪永淼等,2004)。而当股票市场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依性时,风险就会在各个市场溢出,在经济动荡或经济危机期间,股票市场之间的相依性会表现得更强。

3.2 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低,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蚕桑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切的生产都是以人为基本劳动力,所以劳动力水平直接影响养蚕效益。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工作手段,留守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基本上都是老、幼、弱。贫困地区发展蚕桑产业的平均劳动力年龄基本都在50岁左右,文化程度以小学水平居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工作效率低,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能力也比较低,导致蚕桑生产效益较非贫困地区偏低。

受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劳动力水平低,农户小农意识强,难于管理等各种局限性条件影响,很多公司、合作社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从各类投资要素条件综合考虑,在贫困地区投资的意愿并不强。虽然现在基本每个贫困村都有村集体经济的存在,但是真正高效经营、产生效益的占比还是比较小的,贫困户没有产业链的后端信息,企业或者合作社没有当地的基本生产资源保障,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产销结合、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

3.3 小规模、分散经营居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第四,企业的财政预算管理可以激发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通过财政预算管理可以加强各个部门的凝聚力,但是各个部门的工作不同完成的工作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不同部门之间也会相互较劲。通过财政预算可以更好的反应出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在加上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密切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所有部门都想把更好的一面展现个大家,从而可以激发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以桑园年产干物质重量计算,桑叶、桑枝条占64%,蚕沙占22%,茧丝占3%,蚕蛹占3%,其他物质占8%[7]。目前利用的主产品茧丝仅占总量的3%左右,按照传统的概念,其它97%的资源称之为副产物和废弃物。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就是将传统桑蚕茧丝绸产业链中的副产物和废弃物在食品、医学、轻工、化学和农业等领域的价值优势,加以转化以达到物尽其用和资源效益最优化的目的。虽然贫困户不能直接从前沿科技领域中直接获利,但是蚕和桑全身都是宝,从图1可以看出,贫困户种桑养蚕,不仅能从蚕茧上得到收益,还能把养蚕废弃物变废为宝。例如桑枝可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原料或畜牧、水产养殖的饲料;蚕沙可以肥料化还田有效利用;冬闲桑园还可开展桑园田间套作和桑园养鸡、鸭等综合种养模式,增加蚕桑生产的效益。

4 广西蚕桑产业扶贫的发展方向

科技扶贫是整个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总体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任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相继制定了《关于打贏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对农业科技扶贫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彰显了农业科技在扶贫攻坚中的战略地位。前文数据分析显示:全区蚕桑产业比,54个贫困县的桑园面积超过全区桑园面积的一半,但产量和产值仅有全区的四成多,说明贫困地区的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益较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困县的蚕桑技术有限,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较低。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依靠蚕桑科技扶贫。发展好蚕桑产业,助力产业扶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入手。

4.1 继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服务

科技扶贫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而蚕桑生产分为种和养两个方面,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切的生产都是以人为基本劳动力,所以只有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切入点,注重人才的培养,发挥人才的科技力量,是蚕桑科技扶贫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整个广西蚕桑产业科技服务团队在贫困地区开展蚕桑方面的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跨县区交流合作超1 000场次,内容涵盖了蚕桑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控类、蚕桑生产省力化、机械化等内容,受众人数超6万人次,发放蚕桑技术资料近10万份。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水平比较低,还需要继续加强集中示范性的科普活动,“强培训、抓升级、建示范”,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依靠科技“摘穷帽”“拔穷根”,把从事蚕桑种养的贫困人员培养成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4.2 继续加强蚕桑产业省力化、机械化生产的研究和推广

蚕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够,基本通过人力实现整个种和养的生产过程,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年龄老化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要求广大科技人员不断思考蚕桑生产过程中的效益比问题,研究和推广大量的轻便、价廉、耐用,既适宜农户分散的独立经营,又适宜规模的集约化经营的省力化种养技术和机械设备。就拿方格蔟简易自动上蔟技术来说,上蔟工效高,效果好,蔟架造价低,一架多用,可以提高上蔟工效3~4倍。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加强省力化、机械化生产的研究和推广,把省力化和机械化应用到全产业链中,为蚕桑生产增值增效提供助力。

相同水灰比的试件,经过冻融0次时的b值最小,经过冻融50次时的b值最高。因此,说明试件经过冻融后强度会降低,但强度对应变率的敏感性会增加,这与熊良宵等[8]获得的结论相同。

4.3 不断拓宽蚕桑资源应用领域,增加产业收益来源

蚕桑产业不仅为丝绸生产提供原料,桑叶、桑枝、桑果、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开发利用价值也是很可观的。此外,基因工程和生物材料工程让桑、蚕、茧、丝绸的价值产生革命性变化,蚕桑资源在医药、保健、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大显身手,蚕桑资源的其他用途获得开发利用,蚕桑产业综合产值不断提高,使传统蚕桑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拓展。蚕丝被、桑叶茶、桑枝食用菌已呈现产业化发展的态势。2015年以来果桑产业以桑椹、果桑园以及贫困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各地出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景象。全区蚕桑产业正逐步从传统的“一粒茧”“一根丝”的单一、纵向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的跨领域、多元化发展模式跨越。全区建立了以桑枝、桑果、蚕沙、蚕蛹、蚕丝被等为重点的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的新型产业,推进蚕桑产业迈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渐形成纵向一体化与横向多元化融合的现代蚕桑产业体系[8]。

文献[1]指出:席位分配属于离散资源分配问题,而适用于离散资源分配的公理总共有7条:部门无偏性公理(Ax.1),资源单调性公理(Ax.2),人数紧邻性公理(Ax.3),资源紧邻性公理(Ax.4),分配最优性公理(Ax.5),统一普适性公理(Ax.6),指标无偏性公理(Ax.7).这些公理不全相容,而是存在4个“极大相容公理组”,它们分别是

4.4 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蚕桑产业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引进公司、合作社等,打破原有的单一个体化生产模式,转变成大规模统一养殖、统一育种、统一加工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把部分风险转嫁到公司或者合作社,让贫困户得到最大的利益,进而增强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切实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提到:“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通过产业振兴带来的脱贫,才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态势[9]。而蚕桑产业在广西的产业扶贫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上文中提到的广西产业扶贫的现状、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有利有弊。在利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蚕桑产业科技扶贫是整个产业发展进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蚕桑产业科技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蚕桑产业助力广西产业扶贫这一举措,把蚕桑科学技术送进贫困地区,引领贫困地区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走上致富道路,圆满完成广西2020年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

猜你喜欢
蚕桑养蚕贫困地区
养蚕不易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