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军
面神经炎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领域认为此疾病与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有关,导致出现水肿、神经缺血和受压情况,西医治疗以药物缓解症状为主,但效果欠佳,而中医理论认为此疾病与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热或风寒侵袭面部经络有关,大致面部气血痹阻,经筋失养而发病,因此临床治疗应以祛风通络、舒筋活血为主[1,2]。本文研究探究了分析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凌源市中心医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60例面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80例。对照组男98例,女82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7.53±7.92)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3.13±1.12)d。试验组男100例,女80例;年龄14~61岁,平均病程(37.87±7.96)岁;病程1~6 d,平均病程(3.44±1.0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患者中药内服,方剂:防风15 g、荆芥 15 g、当归12 g、黄芪12 g、川芎12 g、钩藤9 g、白芷9 g、白僵禅6 g、白附子6 g、全蝎6 g,全部药物混合后温水浸泡,熬煮收汁200 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10 d为1个疗程,持续1个月。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主穴:翳风、风池、攒竹、阳白、四白、丝竹空、地仓、颧髎、颊车、健侧合谷;次穴:鱼腰、迎香、承浆、人中、三阴交、足三里。治疗时引导患者仰卧,确定穴位后使用碘酒消毒,根据患者发病阶段进行针对性治疗:急性发作期:对穴位浅刺,透皮即可,随后直刺0.1~0.2寸,或斜刺也可以,捻转得气后留针25 min,并配合电磁波照射治疗,25 min/次,1次/d;静止期前期:通常在发病8~12 d时,上述穴位直刺0.2~0.5寸,也可斜刺,颈部和耳后刺入0.5~1.0寸,捻转得气后电磁波照射处理,30 min/次;静止期后期:发病13~21 d时,面部穴位刺入0.2~0.5寸,耳后颈部穴位刺入0.5~1.0寸,捻转得气后使用电子针灸仪治疗,使用疏密波,强调以患者自身感觉及承受能力为参照,留针30 min/次;恢复期:发病后21 d后,治疗同静止期后期。均以10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做好面部防护。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临床治疗效果 参照文献[3]制定标准,分3个等级。①显效:治疗后患者面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状态,静止时面部、额纹均匀且对称,张力均匀,眼部稍微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存在轻微不对称情况;②有效:患者面部功能明显改善,静止时面部对称,但上额小范围活动额纹存在不对称情况,用力可闭眼,但嘴角微下垂;③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面部不对称,眼部无法闭合且口角微动。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面神经功能 使用House-Braekmann分级量表进行判定,满分100分,分5个等级。Ⅰ级:100分;Ⅱ级:76~99分;Ⅲ级:51~75分;Ⅳ级:26~50分;Ⅴ级:0~25分[4]。
1.3.3 生活质量 使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判定,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佳,于治疗前1 d和治疗后4周评估[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9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House-Braekmann分级情况比较 试验组House-Braekmann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House-Braekmann分级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面神经炎临床发病率较高,多突然发病,患者面部功能出现障碍,伴有不对称情况,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和日常功能,发病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6]。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式。中国理论认为,此疾病属“面瘫”、“口僻”、“吊线风”范畴,与面部筋脉有失涵养,风热或风寒入侵有关,临床治疗应以疏经通络为主,但目前具体治疗方式选择尚存争议,值得进一步探究[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ouse-Braekmann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如下:针对面神经炎患者,中药治疗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主,方剂中包括防风,可宣表祛风,当归和黄芪则可活血通络补气生津,而川芎能够祛风活血,全蝎入肝经,则可祛风止痉,但单纯药物治疗见效慢且疗效不彻底,因此临床尝试联合针灸治疗[8,9]。针灸取穴遵照“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理论,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局部穴为主,人体头面部是阳明经、少阳汇聚之处,针灸选穴则以四白、地仓、颊车和迎香等为主,针刺可濡润筋络、疏通局部气血的功效[10-12]。同时配合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可促使面颊部经气运行,辅以针刺风池、风府等穴位,可达到祛风散寒效果,并可理气活络,尤其适用于风寒证患者,而家曲池等穴位可去除阳明经瘀热情况,进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效果,此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能够作用于毛细血管,缓解炎症反应,改善水肿问题,并能够抑制炎性物质渗出,更利于面部神经恢复,促进其再生,进而改善患者病情[13,14]。
综上所述,在面神经炎治疗中,针灸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