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华 邰勋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科常见危重症,是多种心脏疾病失代偿后出现的共同表现[1]。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导致的疾病,可以进一步并发心律失常[2]。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二者常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从而导致患者疾病进展恶化,严重者可致死亡。心力衰竭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明显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及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25±4.34)岁;经超声心动图:左心射血分数35%~45% 27例,<35% 23例;病程3~16年,平均病程(4.12±3.96)年;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 级Ⅱ级 10 例,Ⅲ级 26 例,Ⅳ级14例;34例(68.0%)室性心律失常,12例(24.0%)房性心律失常,4例(8%)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类型中:冠心病25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肺源性心脏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
研究组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21±4.56)岁;经超声心动图:左心射血分数35%~45% 26例,<35% 24例;病程3~16年,平均病程(4.18±3.94)年;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 11例,Ⅲ级 25例,Ⅳ级14例;34例(68.0%)室性心律失常,11例(22.0%)房性心律失常,5例(10.0%)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类型中:冠心病25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肺源性心脏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标准,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经心脏彩超和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年龄>60岁,可配合本次治疗。排除标准:药物禁忌、电解质紊乱、酸碱紊乱所致心律失常的患者;精神病或者智力障碍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其他疾病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的患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强心剂、控制血压、利尿剂等治疗。对照组实施胺碘酮治疗,第1周服用600 mg/d,第2周服用400 mg/d,第3周服用200 mg/d,治疗6个月。研究组实施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胺碘酮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厄贝沙坦服用150 mg/d,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力衰竭纠正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症状体征等改善>50%;无效: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疾病改善程度≤5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
2.2 两组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 治疗前,两组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短于对照组,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力衰竭纠正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心力衰竭纠正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
表2 两组每分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3 两组心力衰竭纠正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心力衰竭纠正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多发疾病。人口老龄化、生化方式的改变、生化压力增大等问题使得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4]。临床上根据患者发生机制不同将心力衰竭分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5,6]。心力衰竭是心脏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异常导致静脉回心血量不能充分排出心脏,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和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表现为心脏循环障碍。合并心律失常后,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目前对于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心功能和纠正心律失常,以提高存活率[7-9]。临床主要给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进行治疗。其中,胺碘酮治疗可延长不应期,抑制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消除折返激动。胺碘酮负性肌力轻,可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但是单一使用有局限性。厄贝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可和受体选择性结合而抑制血管收缩以及醛固酮释放,从而避免血管不断增厚,逆转心室重构[10]。
综上所述,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效果确切,可改善心功能,控制心律失常和纠正心力衰竭,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