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9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0-11 03:06张树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8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髋关节

张树军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多发于老年群体中,且>65岁患者居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此类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临床救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1]。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临床治疗难度较高,而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深静脉血栓、感染等问题,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既往研究证实[2,3],此类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恢复,因此对于符合手术指征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目前具体术式选择尚存争议,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探究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9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苏家屯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9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6例。对照组男55例,女41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1.83±4.88)岁;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Jensen分型:Ⅰ型29例,Ⅱ型20例,Ⅲ型21例,Ⅳ型26例;致伤原因:车祸56例,高空坠落16例,摔倒24例。试验组男57例,女39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73±4.78)岁;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Jensen分型:Ⅰ型31例,Ⅱ型20例,Ⅲ型24例,Ⅳ型21例;致伤原因:车祸55例,高空坠落18例,摔倒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接受系统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确定股骨外侧大粗隆下2 cm位置。设置纵切口,长度控制为8~10 cm,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大转子下方2~3 cm位置,钻入导针,并进行扩孔、攻丝、螺钉安装、套筒钢板等操作,对创口进行清洗,放置引流管,检查无误后缝合切口。试验组给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麻醉方式同对照组,确定大转子顶端3~5 cm位置,设置纵向切口,长度控制为5 cm左右,随后确定大转子顶点位置,置入导针,到达股骨干髓腔内,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导针位于髓腔中央位置,充分扩髓,使用髓腔扩大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抗旋髓内钉,透视下置入主钉,并合理调整其深度和方向,随后将导针拔出,并向股骨颈内钻入导针,并确定股骨外侧皮质,随后进行扩孔操作,在解锁状态下,沿着导针插入螺旋刀,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插入,将螺旋刀片锁定,随后安装远端螺钉,具体在瞄准器引导下进行,最后置入尾帽,透视确定复位、固定是否满意,确定无误后冲洗创口,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抗生素抗感染处理,持续2~3 d,且术后2 d内拔除引流管,进行抗血栓处理,并监测患者骨折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②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评估患者疼痛、功能、畸形和活动度情况,满分为100分,划分为4个等级:优:91~100分;良:81~90分;尚可:71~80分;差:0~7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4]。于治疗后10个月进行随访。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髋内翻、下肢深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84.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08%低于对照组的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较高,主要与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情况有关,在外部暴力作用下出现骨折情况,严重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很多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而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呈衰退趋势,骨折发生后进一步影响患者生活状况[5]。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且具有手术指征,临床主张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但目前术式选择较多,具体选择尚未达成共识,值得进一步探究[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84.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08%低于对照组的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原因分析如下:动力髋螺钉是一种髓外固定系统,能够发挥静力性和动力性双重作用,治疗时综合应用滑移式固定装置和加压内固定装置,促使骨折端产生动力加压,更利于骨折愈合。但是此方式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且具体操作固定在股股外侧骨皮质中,容易引起应力集中情况,若患者伴有严重骨质疏松问题,则螺钉存在切割股骨头的风险,增加了手术治疗风险,且不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7-9]。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时无需暴露骨折端,能够最大限度保护骨折血运状态,且生物力学特征符合人体生物负重力线情况,能够有效预防股骨头旋转情况,具有抗内旋效果,并且治疗时主钉位于髓腔内,具有内膨胀挤压式负荷传导,具有稳定的内固定生物力学特征,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且螺旋刀片能够抑制骨松质丢失,促进骨质更加紧密,进而增强了螺旋刀片锚合力,也可有效预防切割和股骨头塌陷等问题,效果理想且更为安全[10-12]。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中,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较动力髋螺钉治疗更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髋关节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锁定加压钢板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