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恩明
血常规在临床中是十分常见的一项检测项目,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指导临床,从而揭示患者疾病的一种方法。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生在对患者疾病病情进行诊断时常用的辅助评估手段,其检验结果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的诊疗信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1]。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采用末梢血与静脉血检验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带来不同的影响。本研究特选取130例接受体格检查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血常规的差异,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体格检查的130例健康志愿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65例。研究组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5.27±9.23)岁。常规组中,男32例,女33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6.24±4.38)岁。两组志愿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志愿者一般资料比较(n, )
表1 两组志愿者一般资料比较(n, )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采血方法 两组志愿者在采血前均保持空腹≥8 h,采血时间固定在早上8:00~9:00,均由同一组医疗人员完成采血和血常规检测。研究组采用静脉血管采血法,医疗人员使用常规操作方法消毒,选取志愿者的肘静脉进行采血,采血量控制在2 ml左右。常规组采用末梢血管采血法,采血部位择取志愿者左手食指的内侧面,医疗人员在使用常规消毒处理基础上实施穿刺处理,并将采血量控制在0.15 ml左右。
1.2.2 血液检测方法 采用迈瑞BC5800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常规检测。首先做好分析前的准备工作,对仪器及设备进行常规维护保养,确保仪器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后进行测试,然后检测并记录结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志愿者血常规生理指标,包括WBC、RBC、Hb、MCHC、Hct、PL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WBC、RBC、Hb、MCHC、Hct、PLT分别为(7.17±1.36)×109/L、(4.42±0.67)×1012/L、(142.59±12.87)g/L、(88.93±5.83)fl、(47.09±3.01)%、(245.65±48.87)×109/L,均高于常规组的(6.64±1.26)×109/L、(4.15±0.35)×1012/L、(136.04±12.73)g/L、(82.51±6.22)fl、(37.19±5.96)%、(200.12±43.09)×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志愿者血常规生理指标比较 ()
表2 两组志愿者血常规生理指标比较 ()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科医学实践过程中较为常用的血液生理指标检查手段之一[2]。主要用于诊断身体是否发生感染、贫血或者并发血液系统疾病[3],在临床中诊断各类疾病具有一定的数据参考价值,为患者以后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4-6],在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进行临床检测的时候,采血方式取得的样本对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静脉血和末梢血是血常规检验进行标本采集的两种不同方式,目前在临床中对检验效果仍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末梢血即毛细血管血液,成分包括微动脉血、微静脉血以及少量的组织液,多用于一些简单易行、快速测定的化验检查。末梢血采集技术简单,与静脉血相比,影响因素较多,流程的规范性易被操作者忽视,从而导致检验报告出现误差[7-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WBC、RBC、Hb、MCHC、Hct、PLT分别为(7.17±1.36)×109/L、(4.42±0.67)×1012/L、(142.59±12.87)g/L、(88.93±5.83)fl、(47.09±3.01)%、(245.65±48.87)×109/L,均高于常规组的(6.64±1.26)×109/L、(4.15±0.35)×1012/L、(136.04±12.73)g/L、(82.51±6.22)fl、(37.19±5.96)%、(200.12±43.09)×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采取静脉血的检测结果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更能反映患者疾病的本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床中应以静脉采血的方法检测血常规。
综上所述,使用静脉采血法误差较小,临床检测结果更准确,建议在临床中采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