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微教学的病理学混合性教学的应用与探索

2020-10-11 08:26何婷婷彭忠异李翠秋王玲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病理学课件临床

阮 萍,姚 平,何婷婷,彭忠异,刘 莹,李翠秋,郑 玲,王玲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11)

“互联网+”的概念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2013年首次提出。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并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近年来,互联网不断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整合作用,使其为智慧教学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为教学注入新活力,是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1]。为适应信息时代知识快速传播和跳跃式点播的特征,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性和固化性,本文对病理学课程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辅助”的教学改革模式研究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6级临床专业学生(263人)为实验组,2015级临床专业学生(276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均为大学二年级学生,授课教师均使用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八版为授课教材。共114个学时,其中理论62个学时,实验52个学时。实验组采用融合网络微教学的混合性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1.2 教学方法及模式

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将预习课件或微课推送到学生手机,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复习和预习。课中开启雨课堂授课,同步推送课件,还可进行在线测试等。课后借助雨课堂发布课后习题及课后扩展资料;通过QQ群发布相关研究进展等文字或视频资料,在群里进行疑难或易混淆知识点的讨论;通过卓越网络课程中心的论坛功能,利用病理教研室在临床工作接触第一手临床资料的便利,整理并发布包括病史、大体描述及照片、显微镜下图片的临床病例,组织同学期学习病理学的各专业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及分析。

1.3 教学考核

考核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内容如下:考勤、雨课堂测试、课外作业、期中理论考核、CBL病例讨论、实验报告及实验考核。形成性评价分为计分及不计分两大部分,其中计分部分作为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40%,终结性评价占期评成绩的60%。两组学生期中与期末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分布均相同。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星网编辑问卷对实验组进行调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对混合性教学的认可;(2)混合性教学对课程学习及个人能力的影响;(3)影响混合性教学效果的因素;(4)现行混合性教学模式的缺陷及相关建议。共16个问题,其中单选7道,多选8道,1道开放性题目。采用不记名形式调查,如实表达个人意见或建议,限制每个IP地址只能作答一次,确保每位学生只做一份问卷,操作方式是由任课教师在课程QQ群中发布公告,通知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点击网址作答。

2 结果

2.1 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实施混合性教学的实验组学生期考成绩、期评成绩及期考每种题型的得分率均高于未实施教改的对照组,见表1。其中期考成绩、期评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试中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选择题、问答题及病理分析题的得分率同样明显提高(P<0.05)。相对而言,更侧重于机械性记忆的名词解释得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对比(±s)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病例分析得分率(%)期评成绩(分) 选择题得分率(%) 名词解释得分率(%) 问答题得分率(%)55.91±14.63*38.44±14.92组别 期考成绩(分)63.07±14.17*55.30±10.97实验组对照组69.48±10.08*64.01±8.96 66.08±11.94*62.97±12.00 59.85±27.64 56.32±21.82 54.19±17.81*47.50±21.13

2.2 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共263名学生,其中完成有效问卷的学生有229名,问卷有效率为87.07%。

调查结果显示,70.07%的学生表示喜欢混合性教学模式。相比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混合性教学“授课形式新颖,更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脚步”(67.21%),“趣味性更能让人接受”(73.28%),“多信息来源扩展了知识的内容”(78.12%),使学生“能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及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度”(79.31%),“通过预习和及时的课后测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66.30%),“提高了自学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2.16%)。混合性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与教师在课后的互动”(56.03%)、“增进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共同进步”(58.62%)。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网络的不稳定及对平台操作不熟练”(50.86%)、“自由度高,个人自控力差”(30.18%)及“新的学习方式占用过多时间,增加了学习负担”(26.72%)。认为其不足之处主要是“网络不稳定限制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并希望教师“加强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

3 讨论

3.1 融入网络教学的混合性教学更能适应病理学课程的学习特点,为教学注入新活力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智能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之物。科技发展的同时,给各行业领域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课堂上越来越多“低头族”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医学主干必修课程[3]。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为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特点是内容多而繁杂,知识点零散,特别是复杂的发病机制,大量形态学描述是其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病理学常常在五年制医学生大二或大三学年开设,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尚未接触临床,缺乏整体观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病理学课程时需要转换学习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这往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临床病例,帮助学习者更生动地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进程及临床病理联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课堂直接传授知识为主,学习资源较单一,且受课时限制。学生和教师缺乏课下随时沟通的渠道,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难以逐个解答,更无法做出针对性解答,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得不到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内也有病理教学工作者对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学方法做了相关探索,主要选择了雨课堂及蓝墨云班课作为网络教学平台,获得了一定成效[4-6]。

3.2 混合性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及课后整合为一体,有利于教学的丰富及延伸

课前教师依据学习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有目的地设计制作预习资料。根据病理学作为形态学科的特点,制作的课前预习内容主要为复习相关组织及系统的解剖及组织学结构,形式以PPT为主,结合雨课堂的课件录音功能,将直播授课通过移动设备推送给学生。以“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为例,预习课件包括心血管的解剖、正常血液循环的路线及血液凝血的机制等,学生在预习课件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回顾和复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效果更好,效率也有所提高。

课堂上教师启用雨课堂授课,同步推送课件至学生的移动设备,避免因投影仪及教室环境的问题影响课件的清晰度,学生在对某些知识点遇到疑问时,可通过弹幕的方式即时提问,教师可当场解答或组织讨论。在进行CBL教学时,以临床问题与病例为导向,利用雨课堂的分组功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

课后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两方面组成:课后习题测试及知识的课外扩展。课后通过雨课堂推送习题测试,一方面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借助雨课堂的试卷分析功能,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总结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从而调整教学设计或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课外扩展资料一般通过雨课堂或QQ课程群发布,形式包括微课、各课程网的精选优秀慕课、优秀医学公众号文章如丁香园、病理撷趣等,视频网站如优酷视频及搜狐视频的相关知识视频等各种媒体资源。如在“消化系统疾病”章节,我们制作了“藏在胃内的诺贝尔奖——幽门螺旋杆菌”的微课;在“结核病”章节,我们推送了搜狐视频制作的“功夫结核”的动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均可以通过QQ课程群,以私信的方式请教教师,增加了师生的沟通,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通过应用卓越网络课程中心,上传完整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应用论坛功能,利用病理教研室在临床工作接触第一手临床资料的便利,整理并发布包括病史、大体描述及照片、显微镜下图片的临床病例。组织同学期学习病理学的各专业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及分析,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加深学生对各病变病理形态的理解。

3.3 混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混合性教学对病理学教学无疑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通过前期工作,我们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混合性教学内容丰富多样,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及承担巨大的工作量。这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以雨课堂为代表的许多网络教学平台需要顺畅的宽带网络环境支持。此外,如何规范学生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手机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加对学生的自控力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线上学习的监控。

总之,网络微教学的加入解决了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给乐于网络社群沟通、善于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高校学生带来熟悉而又新鲜、操作简单而又充满挑战的学习新体验,也给病理学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在今后的混合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式,补充病例资料库,着力建设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从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病理学课件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