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到场所

2020-10-10 02:51周垚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畲族村落村民

周垚

摘 要:时代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汇集,乡村人口流失导致了村落的破败与荒凉,部分少数民族村落的民族传统文化几近消失。留住人,留住文化,成为乡村改造的根源。文章以竹艺馆设计为例,阐述从项目初期调查研究到规划布局、功能分区、色调、材质等多方面设计思考,探讨传统村落改造中参与式设计方法的融入,让村民参与到项目中,共同找寻他们的乡愁记忆,从而使场地变为场所。

关键词:场地;场所;竹空间设计

一、宦溪镇黄土岗村研究概况

(一)宦溪镇黄土岗村研究的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田野荒芜,住房闲置。从数据来看,近几年有接近一半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且有缓慢增长态势。如果乡村消失意味着给城市提供支持的源头枯竭,也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2]。

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时代大背景,为乡村改造提升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乡村建设在经历了放任发展、克隆复制的过程后,许多村落丧失了原本的传统性与地域性,乡村振兴需要考虑同地域文化相结合,从中汲取乡村复苏的养料。

(二)研究目的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针对黄土岗村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村落改造提升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保存传统文化、建筑,让村民参与其中,以竹艺馆的“竹”为切入点,找寻传统文化的古老记忆,让场地富有情感温度,从而成为令村民牵挂的场所。

(三)研究意义

空间的意义在于人。以黄土岗村为例,提出乡村改造规划策略,探讨如何留住人,留住乡村的根,使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让“空心村”不再出现。

(四)关键词概念诠释

乡村:梁漱溟先生曾经说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新中国的嫩芽必须从旧中国的老根——乡村中长出来”[3]。城市人眼中的乡村,就是稻田、村道、老旧的房舍。其实,乡村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它质朴自然,关系简单,建筑承载着村民的文化,习俗保留着他们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要继承下来的乡村。

场地:场地,可以种菜、耕地、放风筝等等,它是一块土地,可以赋予它一定的功能,但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场所:在《辞海》中,场所的定义是活动的处所。场所既强调“空间性”,又强调“人类活动”。一个空间里,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个空间才具有它的意义[4]。要想让文化留村、兴村,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人回到这个场所中来,这就是场所的意义。

二、宦溪镇黄土岗村调研现状

(一)黄土岗村地域背景

黄土岗村,在郊区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属宦溪镇。畲族人占总人口的91%,处黄土山岗,故名[5]。村子处于山谷之中,谷中竹林丛生,盛产毛竹。早年所产扫帚是福州有名的家居用具,轻便耐用、不易脱芒、式样美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扫帚可能会被现代化的扫地机器人取代,失去销路,无人制作。

村落里,长居于此的大多为60~70岁左右老人,年轻一代大多迁移至城市居住,过年、过节或周末偶有返乡,村子与福州城区有简易公路互通,约半小时车程,平日大都驱车从城区给老人购置生活必需品。2016年,村落院墙曾进行翻新处理,老旧建筑修缮,下半部木作刷蓝色漆,新建筑改为统一灰瓦、白墙,部分墙面绘制有畲家标语。改造后的村落,环境较为整洁,但部分新老建筑结构相互交叠,老建筑主体结构并未得到完整保留。

(二)黄土岗村畲族文化

据《福州地方志》中所述,畲族原住地为湖南,其播迁福建路线,有一支系从广东潮州进入闽南,而后向北到达福州。村头的简介墙上仍记载着关于《高皇歌》的传说。

村子以雷、蓝二姓为主,黄土岗主村村民为雷姓,连柏洋村民为蓝姓。在村里,仍能听到依稀畲语。但随着人口向城市聚集,久居市区的年轻一代已开始用福州话交流。畲族村的汉化已较为严重,所保留的畲族传统习俗较少,古民居建筑大多荒废。

同属福州地域的九峰村,村落中老宅破败,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小洋楼,村中传统文化保留较少。2019年,由乡土创作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九峰乡村会客厅得到了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肯定。该项目在保留福州民居特有的开敞模式基础上,从山间竹林间获取材料,搭建竹桁架赋予老宅新的价值与魅力。当老一辈眺望老宅时,能够回想当初的情景,而年轻人则能透过老宅了解祖辈的生活。通过游客与村中孩子对这座老宅的注目与喜爱,慢慢转变村民的思维,使其对本土传统文化多一份尊重与喜爱。

再例如万科集团于深圳打造的客家文化客厅,翻修宗祠,保留下老西村的历史与文化,将农耕场景以剪纸的形式呈现,将客家方言嵌入墙体之中,村落概貌被拓印到地面上。这些都回应了老村长的话,让他们那代人的乡愁有一个安放之处,也让孩子们知道祖辈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三、竹文化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畲族依山而居,竹子与畲族人的生产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6]。在畲族的村落里,民居前的围栏通常采用毛竹劈篾后制成的竹篱,日常所使用的织篮、花斗笠等,都是由竹子编制而成。黄土岗村早年远近闻名的扫帚,也是由竹枝捆扎而成。此外,畲族有一种摇毛竹的风俗,每到大年三十夜,无论多忙,各家都要让小孩们去摇毛竹,认为可以驱妖除邪,保护小孩子健康成长[7]。

在黄土岗村的发展过程中,并未留下太多关于畲族的痕迹,只有山间遍布的毛竹,院墙角落里遗忘的竹扫帚,依稀记录着曾经的传统。为了不让畲族文化消逝,以“竹”为切入点,对村落进行整体的规划,沿着“竹”这一脉络,一点点寻回村落独有的记忆与被遗忘了的乡愁。

村落總体规划,包含竹艺馆、游客中心、竹文化体验中心、青少年营地、广场等(图1)。

从村口进入,沿着进村的唯一一条公路到达村落主体建筑群需要相当长的距离,在沿途将传统的竹编原理与编织工艺结合起来,制成竹编长廊,设置于公路节点处,既可供游人小憩,又可起到引导作用。

竹艺馆是村舍群落里的第一栋建筑,迎接着游客,这里将是竹文化展示的第一站。经过下一个岔路,顺着主道行驶,到达村子的中心位置——游客中心。这是一片较为开敞的空地,背靠山坡,临近村委会,规划配置小型停车场与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设置有综合服务大厅、售卖处、办公区域等空间。继续前行,坡上与坡下有三栋互望的建筑,将改造成竹文化体验中心,形成一个集制作、教学与展示的区块规划。村子的腹地,则是由村民住宅改造而成的青少年营地与广场。调研期间笔者与村民一道吃住,真正体验当地的畲族传统生活方式。

在节点的串联上,老建筑保有当地畲族建筑的传统形式不变,而新建筑则统一使用竹材进行外部的包裹。环绕于竹丛中的建筑,与山坳中的竹林相映成趣,质朴归真,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黄土岗村竹艺馆设计实践

(一)案例设计概述

竹艺馆方案的形成是选用“竹”将整个建筑进行包裹,与山间环境相融合,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试图让村民参与到项目的建设当中,以“竹”为引,连起被遗忘的传统,勾起村民的乡愁,似一根根细细的神经牵引着一部分人,回归到村子里来。

在设计中,通过参与模式的设立,第一,希望能够使人在参与过程中与场地产生天然的联系,第二,村民的参与给项目带来不确定性,或许会带来有趣的结果。

丹尼尔·平克博士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指出,创新思维需要六大能力,即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参与式设计能够在空间中留下他们自己的故事,使他们产生共情,让场地于他们有了意义。从场地到场所,自然而然地让一部分人回到村子,传承和发展村落的文化。

(二)各功能空间设计分析

整个竹艺馆分为三层,展厅的区域主要位于一、二两层,茶室设置于二层,办公区则在三层。原建筑的外部有个小半房,改造为两间独立的卫生间。半房较为狭小,为了使用的舒适性,将洗手池独立设置于建筑外部,上部用竹搭建挑檐,与被竹包裹着的建筑相呼应。

展厅是整栋建筑的主体空间,一根根竹子立于入口正前方,透过竹与竹的间隙隐约可以看到内部的展品(图2)。向左,顺着竹墙的引导进入展厅,墙面重新修复并刷白,下部裸露出一截原始青砖。窗框统一用黑钢包边,光线透过建筑外部包裹着的竹条,一道道映射在地面,形成天然的光影。地面选用灰色的水磨石。顶面用白色石膏板封闭,仅在中心展台区域开敞吊顶,以竹进行搭建。整个空间以白色与灰色为主,添加竹的本色,色彩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图3)。

出口处特别设置一面以混凝土空心砖砌筑的墙面,墙面的空洞是设计中的留白,村民可以参与其中。他们可以在准备的水泥上印下自己的手印,孩子们可以踩上自己的脚印,也可以进行手绘,又或者留下一个物件摆放在空格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空格被填满,每个空格都有了人赋予的温度和记忆。

如果说一层展厅的那堵墙承载的是村民现在的记忆,那么二层的展厅则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与一层展厅的基调一致,但这里将展出由各家各户提供的老旧竹编用具,比如竹扫帚。这是属于村民自己的记忆,自己的乡愁,也承载着畲族独特的竹文化。

进入二层展厅便会经过茶室,茶室与展厅之间以竹搭建起一个门套将二者自然隔开。茶桌与茶座均选用竹制品,背后的展柜以回收的老旧竹席制作成柜面,从装饰到家具都与竹息息相关,以不同的形式融入空间中。游客可以在这里小憩片刻,泡一壶茶,听一听当地的故事(图4)。

办公空间单独放置于三层仅有的一间房间,供工作人员使用。沿露台栏杆种植一排绿竹,当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使得在静谧的屋顶也能听到来自自然的竹音(图5)。

(三)竹艺馆设计符号寓意

“竹”是整个空间的设计符号,它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已经使用了上千年。本案例提取竹自身的特性——“色”“影”“音”运用到空间的设计之中:空间白灰色调,配以竹的本色,是竹“色”;光线透过竹缝射入室内,是竹“影”;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是竹“音”。

竹,对于畲家人来说承载着他们的历史,与畲族的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竹材的使用意在找回畲族古老的历史,让场地牵绊着村民的记忆,让承载这一文化的传统继续传递下去。

五、结语

村民是一个村子“活”的根源,是村子延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村落的改造不是简单的环境提升,留住人才是村落改造的根源。参与式设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村民参与进来,赋予场地温度,留给场地记忆。参与让老一辈与新一辈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碰撞到一起,使人与人、人与场地之间产生了关系,场地变成了场所。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要将人留在村里,有了人乡村才能得以持续的发展,希望能通过竹里馆这类场所留住人们的乡愁,为着这份愁思,能够回到乡村,延续乡村文化,助力乡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建超.创意乡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20-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0.

[4]于新颖.万物留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12.

[5]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044.

[6]汤敏,刘俊峰.浙江历史人文读本江山风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234.

[7]麻国钧.中国古典戏剧流变与形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19.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畲族村落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畲族三月三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畲族民歌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