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沛
摘 要:大地艺术作为西方后现代的一个艺术流派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方实验艺术的先驱杜尚提出的观念艺术,基于对传统艺术的场所局限与审美经验的反叛,而实质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工业社会与现代文明。大地艺术从二战后到当下,在西方欧美国家以及日本都经历了在地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大地艺术开始进入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乡土景观设计的视野,源于21世纪以来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与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公共意识在文化艺术中的体现以及乡村复兴的社会背景,催生了大地艺术作为乡土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文章从大地艺术的视角切入乡土景观设计展开分析与探讨,通过对比和案例分析进一步阐释大地艺术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在当下学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大地艺术视角;乡土景观;实践设计
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城市化后遗症愈演愈烈,人力与资源从乡村流向城市的直接后果就是城乡发展失衡、乡村活力衰退,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严肃的发展现实。面对乡村经济减退、传统乡土文化式微、乡土景观的同质化趋势,乡村复兴开始作为中国新兴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课题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乡村复兴的重要抓手,关系到建设当中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乡村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等诸多重要问题。因此,当代乡土景观设计的重点就是如何能够从人文、生态双重系统入手,建构符合当代社会现实、文化背景的乡土空间意象。大地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思潮中的代表流派,是以大地(自然)为创作对象探索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也包含了当代社会的公共意识与共享精神,这对当代乡土景观设计创新实践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将大地艺术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方法论融入乡土景观设计中,就是要运用自然生态的素材去优化改造乡土景观空间,推动地域性、传统性的自然空间融入当代文化语境,创造具有地缘属性、时代表征、文化内核、在地生长的当代乡土文化复兴范本。
一、鄉土景观及其特征
(一)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与长久以来乡村生活的现实经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乡土景观的形成会受到乡村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相处共生之道,并且承载着历史流变、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文化遗产。乡土景观的核心的内容就是承载着乡村生活方式、风物民俗的空间载体,其中乡村聚落在乡土景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还包括了道路、河流、农田以及祭祀祠堂等内容。乡土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现代文明痕迹,更加崇尚传统、原生、自然的乡土人文气息。
(二)乡土景观的特征
乡土景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域性。乡土景观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文景观,一部分是自然景观。不同地区会有着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这就造就了乡土自然景观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同样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历史、传统民俗也会不尽相同,地域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迥异的乡土人文景观,因此地域的差异性、多样性是乡土景观的一大特征。二是生态性。乡土景观的生态性是相对于现代城市工业文明提出的概念。自然与生态可以说是乡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这依然是源于农业经济结构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天然联系,并以此构建出围绕着自然经济延伸出的空间形态与文化系统,这也是乡土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关键所在。
二、大地艺术的特征
大地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后现代美术思潮,是由极简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的。大地艺术又被称为地景艺术,其实质是指艺术家以自然生态作为创造媒体,将大自然与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的一种极富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大地艺术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程度较轻,能够与自然景观生态恢复和再生相容,对自然环境品质有着较大的提升作用。正是因为大地艺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紧密而契合的关系,也成为了当代乡土景设计的重要方式。
大地艺术以自然环境作为创作对象,注重自然属性的原生性凸显,并通过在地的艺术创作使这种自然性与人为性产生对话与交流,最终生成新的意义。大地艺术的主要理念包括:一是人与自然平等的对话理念。工业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一段时间内人类以践踏自然的方式去换取利益。而大地艺术正是以自然生态理念去科学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吁人类社会要回归于自然,与自然构建出和谐良好关系。大地艺术家在艺术实践创作过程中会从自然界中选取各种原始材料,将这些自然材料物质融入自身艺术创作中,赋予其浓郁的大地自然气息。因此,大地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平等的对话理念,该艺术体系中的天、地、人是一种相互紧密联系的集体,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平衡、共存共生。二是公共性、共享性的理念。大地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共性。第一,场所的公共性。由于大地艺术以自然为创作、展示的场所,本身就已经打破了私闭性的空间局限,而是一种开放式的户外空间艺术形式。第二,公共意识的体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类型,大地艺术追求构建艺术、自然、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在创作、欣赏的互动中实现审美与观念的共享。
三、大地艺术视角下的乡土景观设计
(一)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当代景观设计与大地艺术有着紧密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地艺术的产生为景观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与实践方向。大地艺术是在工业社会的人文与自然之间关系渐行渐远之后的自省与回望,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于大地与自然的理解与回归,这为景观设计中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实践方向。另外,大地艺术作为一种能够被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资源,景观设计师可以从中获取新的创作灵感以及新的设计经验,比如在设计中将天然环境与地形结合,对地域性的乡土材料的利用等等,都为当代景观设计拓展了新的形式。
(二)大地艺术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乡土空间的转化与再造
乡土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传统乡土空间的重塑与再造。原汁原味的乡土空间是乡土文化的精髓,也是“乡情”“乡愁”的根源所在。乡土景观设计,并不是由城市空间到乡村空间的简单转场,而是建立在对原乡文化的尊重上,回归到乡土现实中的原生态、地域性的自然与人文系统中去寻求语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景观设计需要基于对原有乡土空间的深入理解,以在地性的设计理念发掘地域生态、文化元素进行修复、重塑、创新,目的是要建构乡土与人之间的文化共情与精神关联。以农田空间的景观再造为例,在农田景观实践设计中应注重保护维持农田土地的整体性,促使能够在提升农田土地利用率前提下,优化农田景观设计效果。在我国东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中就科学有效借鉴了大地艺术创作思维,在设计中考虑对不同农田空间中农作物的耕作配置作业时,一是考虑到该地区周围地质环境影响,优化整理农田地形地貌的整体造型结构,确保能够处理好不同农田区域之间的自然关系,二是结合自然气候变化合理配置农田耕作的农作物,并配合周围的花草树木的整体设计等。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当地农田的地形优势、气候特点、植物特征,因地制宜,为人们的乡土生活体验增添浪漫的艺术内涵。
2.乡土景观的生态设计
乡土景观是生态、情态与形态的有机统一,在乡土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营造完备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促使乡土景观中的每个元素都能够独立发展,并且还能够与其他元素形成和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大地艺术在自然景观设计中带来的启示就是要回到原始大地,以生态的方式塑造空间形态。其中自然材料的运用,如花草树木、泥土、溪流、石头等,利用不同的材质属性营造自然景观,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乡土景观生态系统。
3.探索性的乡土景观实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发展造成乡村凋敝,城乡差异增大,使乡村文化复兴成为世界范围共同关注的问题。德国、英国、美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都针对乡村复兴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扶持政策以及措施,以重塑乡村活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有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新潟县南部,城市化造成的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2000年,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策划举办了第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邀请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家来到越后妻有在地创作,以大地艺术的方式重新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至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已经举办了七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三年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戶外艺术节。这些大地艺术作品以当代艺术的视角切入乡土现实,以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为原有的乡土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与话题。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以艺术展示、典藏的方式,为当地文化注入新的内核,并以此带动当地的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复苏与发展。可见,大地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方式介入乡土景观的构建中,其实验性与探索性的创造是乡土空间更新、激发文化活力的重要方式。
四、结语
大地艺术作为当代乡土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设计实践当中。其中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发掘、创新,对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上的运用,以及当代文化艺术理念与手段的融合,都成为当代乡村文化复兴与景观再造中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爱.大地艺术在北大荒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设计,2018(3).
[2]刘聪.大地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实践[J].规划师,2017(2).
作者单位:
天津雕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