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羲和
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现代背景下社区营造的源起与发展,分析在历史街区进行社区营造可以提升居民生活愉悦感、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和凝练人文价值等现代意义,并以泉州城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街区概况指出其存在建筑景观混杂、街区功能混乱、街巷人员流失等问题,提出了五大构想:契合当地实际,寻求居民信任;挖掘社区产业,锻造特色品牌;保留街区文化,滋养人文情怀;构建活动平台,激发街区活力;立足生活观念,塑造群众精神。
关键词:泉州城南街区;社区营造;街区保护
历史街区在民俗文化、区域建筑、原生环境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街区内建筑质量、基础设施状况及居住环境质量都已经远远下降。尤其那些缺乏专业指导和无序建设的改造和翻新,对整片街区的传统样貌和地方文脉的传承保护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成为当务之急。也就是以社区为立足点,汇聚各种能量,重构社区体系,促使街区再生与发展,呼吁群众形成历史街区共同体意识,主动参与保护和推进,探讨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及更新策略,为将来的保护与建设寻求出路。
一、历史街区社区营造的现代意义
(一)现代背景下社区营造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60年代引入“社区发展”概念,到80年代“社区发展”就已有一定的基础,90年代提出“社区总体营造”,即从文化教育、人文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对社区进行评估,同时促进社区健全的多元化发展。居民在社区营造中的作用开始发展,构建了一套社会内部的解决机制和联系网络,发展出了从“职能”到“责任”分担的“居民地域型社区营造”模式,也就是社区营造的雏形。
(二)历史街区社区营造的现代意义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社区营造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但也有许多大胆尝试和成功案例。比如福建厦门的曾厝垵文创村,就是因为其社区营造的实施被列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试点社区。再如作为最早一批进行社区营造的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在整体改造中实现了社区文化集中、环境特色鲜明、人文精神提升的全面优化。同时,全国各地社区营造也相应地开始尝试运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社区营造的现代意义由此凸显。
1.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愉悦感
社区营造不仅仅是保存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物质保存而涵养人们的情感。现存的历史街区不仅是一个个的实物场地,更是承载着人群记忆和怀旧情感的温暖空间。街区建筑的距离感、环境的地域性、场所的记忆性、风物的情感性都要同居民感受存在联系,居民保留延续固有生活历史痕迹的途径,因此街区的社区营造能顺应居民的身心诉求,符合其行为形态,使居民产生在街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社区营造后的街区环境优美,各种休闲景观合理布局,公共服务相应配套设施完善,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使用便捷,垃圾投放点、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善,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对街区内老建筑进行功能提升、用途优化、空间重塑后能满足各种人群的生活需求,尤其是对临街店面商铺的规划利用,有利于营造温馨友善的街区环境,丰富活跃街区生活,真正达到历史街区的合理利用和再生。
3.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和凝练人文价值
非物质文化内容是历史街区的生命线和精神归宿,比如泉州城南街区神庙林立,有许多古街名巷、名人故居,拥有众多节令信俗、民间技艺、传统美食。如果能进行以旧修旧、特色发展、尊重共享的社区营造,就可实现对泉州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活动的保留、强化和推广,充分挖掘利用这类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凝练保留街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的艺术风格、景观的地域特征、人们的习俗观念等,从而再现泉州固有的历史街区文化,凝练其丰厚的人文价值。
二、泉州城南街区的概况及现状
(一)城南历史街区简介
城南历史街区地处泉州市中山南路的南端,属于泉州老片区。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林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如闻名遐迩的天后宫、李贽故居等,街区环境以凤凰树为特色,遍布具有浓郁闽南特色的古老建筑和带有异域风情的建筑物和教堂。还有聚宝街、青龙巷和万寿路都是城南历史街区的地域象征符号。风格迥异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而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仅存空壳,有的丧失使用功能,而且充满安全隐患。因为街区大部分被原封不动地保存,街巷中的建筑已经成为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实体形态,其更新和发展陷入缓慢停滞的状态。
(二)城南街区现存问题
1.建筑景观混杂
城南街区街道两旁的建筑布局沿袭闽南建筑特色,一楼为商铺,二楼用作居住。店面外部仍有许多杂乱无章的老旧电线水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建筑立面看,新旧建筑混合,形式与风格参差不齐(砖混、石结构、混凝土、木结构)。街道景观也遭到破坏,石板路被改建成水泥路后也与古民居建筑不协调。建筑和街巷的尺度空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其逐渐失去原有特色和传统街巷的魅力。
2.街區功能混乱
城南街道上堆放的货物、停放的车辆,呈现出一幅无秩序的尴尬景象。街边歪斜的电线杆,老巷子里隐约可见的危房,还有许多租住者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给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也使街区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城市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商业经济逐渐衰退,生活环境和现代城市环境要求出现差异,空间被二次分割。总体而言,街区没有统一的保护措施,功能明显混乱。
3.街巷人员流失
临街的店铺大多是本街区居民开设的,往来的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就算已经迁离,他们仍然会定期回到这里的教堂做礼拜或到富美宫烧香许愿。但由于街区建筑等较为老旧,许多居民选择迁离至新城区,居住者逐渐被置换为外来人员。外来人员往往只是需要一个临时落脚点,很少关注历史街区的特性、价值和保护。随着本地原住居民的逐渐搬离,这片古老的街区日渐荒凉和落寞。
三、泉州城南街区社区营造的构想
(一)契合当地实际,寻求居民信任
为提高城南街区居民文化水平,满足其生态观念,需要立足当地实际,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有的放矢的计划和策略。考虑到城南社区老旧建筑多,针对其基础设施及街区环境,要将居民的宜居性诉求放在首位,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整治。例如优化街巷的照明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提升街区居民对生态理念的理解认同。社区营造要宣传社区营造的有效性,呼吁居民自觉配合和相互鼓励,为社区营造的开展出谋献策。这对历史资源保护和现代环境营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势必促进社区营造机制的良好运行。
(二)挖掘社区产业,锻造特色品牌
发展社区产业是营造社区的主轴,要挖掘特色的社区产业,打造差异化产品,避免主题重复和同质化生产并提高街区品牌识别度。城南街区具有传统花灯手艺、“金传胪”彩扎、佛雕技艺等民间工艺,还有正泉茂绿豆饼、秉正堂石花膏、闽南蒜蓉枝等传统美食,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社区营造能为民间工艺和传统美食等工艺项目提供支持,完整地保护传承传统社区产业,通过现场体验和沙龙活动等提升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以此找回城南街区商贸市集氛围和品牌印象,使文化与产业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和谐发展。
(三)保留街区文化,滋养人文情怀
居民对于街区景观风貌的感受会影响其对老城街区记忆的认同。比如城南街区保留有泉州南音、拍胸舞、五祖拳等民间文化技艺,社区营造可以积极寻找街头巷尾的传统手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对街区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发扬光大。城南街区还拥有众多名人故居,有李贽故居、“升平奏”创始地、林拔瑞故居、陈乔木故居等。可通过传统建筑的修复让居民在景观修复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视觉景观等硬性设施的改善和空间营造出的对人文景观的软性修复,滋养历史街区内居民的人文情怀。
(四)构建活动平台,激发街区活力
传统文化单调的传授形式,有时会造成传承断层。社区营造可以建立文化电子档案,采集民众信息,补全社区文化体系,实现保护共识。同时利用街区现有条件和空间基础,助力多个主动方相互交流与结合。例如城南街区有中秋博饼、元宵闹花灯、七夕敬奉“七娘妈”等传统习俗,可以借此构建活动平台,承办传统习俗文化、非遗传承人交流活动以及露天群众联谊活动等,给社区居民提供交流沟通和展示的平台,亦可构建社区读书室、公共茶室、居民健身场等共享空间,促使街区形成文化产业的基地,并以平台活动和消费需求带动街区资源被重新激活,让街区充满新时代活力。
(五)立足生活观念,塑造群众精神
社区营造的核心还是以人为本,要给群众树立精神家园意识,让居民认同本地社区营造的共同体观念。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摸底、推介会、讲座等各种形式,通过人居环境的舒适营造,吸引搬离的青年一代或者外出务工者回归参与到社区营造活动中。通过城南街区的德济门、顺记桥遗址等风物遺存的修建保护,以及天后宫等神庙开放,还有道才巷、公婆巷等古街名巷的景点宣传,加上美食、节令的传统慰藉,共同推进城南街区的社区营造方案设计、实施、效果评估等,营造一个适宜人生活的优良环境,塑造群众精神世界,展现城南街区人本主义、互动交往的社区发展理念。
总之,诸如泉州城南这样的历史街区地域特色鲜明,传统意识深厚,居民文化差异大,海外侨胞外来频繁,外来人员流动量大。社区营造要立足当地历史街区的原貌和困局,建立起社区居民自主保护意识,协调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维持街区的适度再生和合理运营,通过历史街区社区产业及商业运作带动当地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杨国昕.泉州味道[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邓肯.泉水之城[M].周若蘅,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3]黄启权.三坊七巷志[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4]陈允敦.泉州古园林钩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5]莫筱筱,明亮.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1).
[6]贾兴伟.论社区营造中的资源整合与利用 [D].青岛大学,2018.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