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化瘀方在慢性重型肝炎中的应用效果

2020-10-10 05:08叶会丽
光明中医 2020年17期
关键词:肝炎肝功能病程

叶会丽

慢性重型肝炎是发生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是病毒性肝炎急危重症,主要表现为乏力、身目黄染、食欲下降等,实验室检查提示转氨酶、胆红素升高[1]。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乙型肝炎是慢性重型肝炎常见因素,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该病病机复杂,当前临床认为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失衡、纤维化等和该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护肝、降酶为基础,依照病情补充凝血因子,可有效改善病情,但长期用药易出现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凭借其稳定疗效和良好安全性在肝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湿热乃慢性肝炎重要病机,病程长,病情进展,而瘀血内生。基于此,本研究选取5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析中药清肝化瘀方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9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9例、10例;年龄37~63岁,平均(48.3±2.4)岁;病程4~11年,平均(6.5±1.4)年。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7例、12例;年龄35~67岁,平均(49.1±2.2)岁;病程3~12年,平均(6.8±1.6)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良好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均经症状、血生化、腹部B超等检查确诊,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3]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湿热瘀血证,主症为乏力、胃纳差、身目黄染、口干口苦;次症为口渴、肝区疼痛、大便不调;舌红苔黄腻,可见瘀斑,脉弦数。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首次确诊为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资料完整;②年龄<65岁;③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反应;④对研究知情同意,临床依从性佳。排除标准:①急性重型肝炎、原发性肝癌;②合并严重感染、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免疫系疾病及精神病史等;③抗HIV阳性;④妊娠期或哺乳期;⑤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

1.4 冶疗方法

1.4.1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保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生长、免疫调节、纠正电解质紊乱、pH失调、抗肝昏迷、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等,依照患者病情选用合适血浆及纤维蛋白原,必要时进行人工肝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

1.4.2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辨证加用清肝化瘀方,处方构成:菌陈30 g,丹参20 g,茯苓、赤芍、枳壳各15 g,郁金、栀子各10 g,生大黄(后下)9 g,甘草3 g。辨证加减用药:脾虚湿困者加用苍术10 g,厚朴15 g,陈皮6 g;气阴两虚的加麦冬、北沙参、党参各10 g;腹水者加车前子30 g,猪苓10 g。严格按标准采用煎煮法煎取300 ml,每日1剂,150 ml/d,每日早晚餐后服用,口服。连续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资料,记录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黄染、乏力、腹胀、纳差等中医证候评分,根据轻、中、重分别计1、2、3分。同时,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取患者晨起空腹血3 ml复查肝功能指标,通过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定,包括PA、ALT、AST、ALB、PTA及TBIL。另外,观察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是口干、头晕、恶心呕吐、疲劳等。

1.6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评价标准:显效:中医证候积分下降≥2/3,腹部影像学复查显示肝脏明显回缩,肝区痛感消失,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有效:中医证候积分降幅>1/3,腹部影像学复查显示肝脏有一定回缩,肝区痛感减轻,肝功能好转;无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肝功能改善不显著。总有效为显效、有效之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PA、ALT、AST、TBIL、ALB及PTA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2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研究组出现2例口干,未出现其他反应,发生率为6.90%;对照组出现3例口干,1例恶心,发生率为13.79%,所有患者均自行消退。2组不良反应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重型肝炎有着病程长、病情重、预后差等特点。肝脏在维持机体凝血系统功能正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参与到有毒物质代谢中,当肝细胞大量受损坏死后毒性物质不能代谢及分解,激素灭活功能减退,机体内环境紊乱影响肝细胞再生,使得死亡率升高。

中医学认为,重性肝炎是由“毒邪”导致,外感湿热疫毒或者饮食不洁,浊毒内生,毒邪起病急,易致气血凝结,毒邪深入血液,瘀热相搏,津液灼干,而使胶着不化,因而病情缠绵难愈[5]。临床研究认为, 重型肝炎病机的“毒”邪在致病中有重要作用,认为瘀、毒胶着乃发病之基础,并建立凉血解毒化瘀治疗法则。国内学者对重型肝炎治疗以“疫郁”理论,并指出重型肝炎治疗中清热解毒方剂应用的重要性。有研究报道[6],重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是火、毒、湿、瘀、热,基于此提出凉血解毒化瘀疗法治疗该病时可选用犀角地黄汤。但唐秋媛等[7]研究认为湿热疫毒乃肝衰竭启动因素,早期湿热内阻,热邪会损伤津液,在疾病后期则瘀血内结,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程长,通常表现为湿热、瘀血并存局面。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机体呈现低凝状态,凝血功能障碍,但久病多瘀,局部仍可因缺血缺氧而表现出高凝状态,此时适当采用活血化瘀药物不但不会增加出血风险,还可促进肝细胞修复,减轻门静脉压力。清肝化瘀方就是由茵陈蒿汤加减而来,具有强化清热化瘀之效用。本处方以茵陈为君药,具有清热化湿、退黄之效。栀子可清热化湿、解毒退黄,强化茵陈功效;丹参、赤芍则有凉血散瘀、消肿,且能清解血分热邪;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且能够清热化湿、化瘀,上述均作臣药。枳壳可疏肝行气,使肝气疏泄正常,郁金可化湿消肿,其中枳壳入气分,和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气血同调;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强化全方化湿功效,湿去则热邪无所依附,且茯苓还能健脾益气,固护脾土,避免寒凉药物应用损伤脾胃,上述药物合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作为使药。从结果看,研究组手术效果整体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血清PA、ALT、AST、TBIL、ALB及PTA均得到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达到93.10%,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79.31%(P<0.05)。与相关课题研究报道基本一致[8]。

综上而言,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辨证用清肝化瘀方汤剂,可有效提升疗效,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肝炎肝功能病程
《世界肝炎日》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