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荒漠化地区蒙古族传统聚落营建智慧研究
——以阿鲁科尔沁旗达兰花嘎查为例

2020-10-10 06:16黄阳培王伟栋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9期
关键词:院落兰花蒙古族

黄阳培,王伟栋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传统聚落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逐渐掌握了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经验,并形成了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特征的营建智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区域传统聚落的研究,挖掘其具有的营建智慧,这对我国城乡建设,尤其是对人居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荒漠化地区的传统聚落营建具有重大意义。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域中沙漠化土地覆盖范围包括全部东部平原和部分西部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涵盖全市12个旗县区的148个乡镇苏木,风沙活动强烈,沙化危害比较严重[1]。笔者以人居环境较为恶劣的阿鲁科尔沁旗为研究区域,以达兰花嘎查这个典型蒙古族传统村落为例,深入挖掘传统聚落中所蕴含的营建智慧,以期为生态脆弱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2 研究区域概况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赤峰市东北部,该地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以牧为主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全旗荒漠化较为严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76万hm2(1139.9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5%,其中沙化土地总面积40万hm2(599.7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2]。

达兰花嘎查是阿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下辖的行政村,位于阿鲁旗南部,行政区划面积 3300hm²。嘎查所在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常年多风的特征。全嘎查多为平坦沙地,土壤以风沙土为主,是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常年干旱。当地气候条件恶劣,年平均气温 6.7℃,年日照时数为2900h~3000h,年降雨量300mm~400mm,平均风速2m/s~4m/s[3]。嘎查形成于1644年,源于该地区牧民定居以及中原汉族移民来此租赁蒙古族的土地定居,从而形成聚落。嘎查中主体民族为蒙古族,主要经济支柱为畜牧业,是典型的蒙古族传统聚落,于2019年6月提名于“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中,研究该嘎查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图1 达兰花嘎查格局分析

3 达兰花嘎查营建智慧解读

达兰花嘎查地处生态脆弱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聚落的建设受到自然和人文等要素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人、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以适应该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是聚落营建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面对这些问题,聚落在营建过程中,对区域环境、民族文化等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尝试,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营建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值得对其进行借鉴和研究。论文以达兰花嘎查为例,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聚落整体和民居个体两个层面的营建智慧进行解读。

3.1 聚落营建智慧

3.1.1 聚落选址

蒙古族自古以来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出对自然的适应理念,形成了特有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观。蒙古族聚落多是由地缘关系凝聚群体而成,因此,聚落的选址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同样注重生产生活需求,例如广阔的草场以及充足的水源等[4]。

达兰花嘎查所在区域地貌北高南低,周边交通便利,与附近城镇有公路连接,较高的通达性对聚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面缓坡草原以及南面肥沃耕地与聚落相互依存,满足聚落中牧民生产需求的同时,使聚落融于自然环境之中(见图1)。图1体现出达兰花嘎查选址中注重发展且追求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共存的营建智慧。

3.1.2 聚落道路形式

达兰花嘎查所处地区气候恶劣,为抵御寒风和沙尘等不利条件,聚落中的道路具有错位布置的特征,形成复合型街巷交叉口,起到了防风阻沙的作用。多以“切角”或者“错位”的方式布置,形成具有局部空间放大作用的类似风车的路口形式,这样的交叉路口通常空间较大,在防风沙之余,还能形成小型场地,为人们营造出足够的交流空间。同时,受局部地形限制,一些道路和交叉路口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以此来适应地形坡度的变化,进而变成“ Y”型交叉点,这些交叉路口通常要进行高差处理或者边界退让,使空间具有清晰的引导性和识别性,通过空间过渡来提示人们道路导向。体现出村落营建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追求和营建智慧。

3.2 民居营建智慧

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蒙古族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达兰花嘎查传统民居的营建过程反映了对实用性的追求,并彰显出简洁实用的原则。民居空间的营造主要是为了满足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体现了当地村民自发性的营建痕迹,反映在民居形式、院落空间、室内空间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

3.2.1 民居形式

达兰花嘎查中民居的屋顶形式和民居层数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由于阿鲁科尔沁旗降雨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但蒸发量却很大,加之该地区冬季时间较长,寒风较大且沙尘较多。为适应这一系列恶劣自然环境,达兰花嘎查中民居建筑屋顶形式多采用平顶或缓坡的屋顶形式,起到了降低风沙侵扰、较少热能流失的作用。同时,为了适应严寒大风的气候环境,民居建筑的层数多采用单层的形式进行营建,降低了寒风对民居室内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居住空间的防寒,体现出民居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营建智慧。

3.2.2 院落空间

嘎查中的大多数民居建筑是根据个人家庭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建造的,院落空间呈现出民居建筑集中布置,功能建筑四面围合的布局形态。为适应当地的寒冷气候,嘎查民居院落布局均为封闭式独立院落;为争取充足日照,院墙高度相对较矮,而南侧院门位于民居建筑正面,高度相对较高,起到了阻挡寒风和沙土的作用,使得院落具有开放、通透的特征,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同时,阻挡了不利的气候影响。院落功能随着居民需求关系的增加而趋于复杂化,呈现出兼具生产的特征,牲口棚、菜地等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并存,是民居在营建过程中,为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而演变形成的布局形式(见图2)。

图2 达兰花嘎查典型民居院落形式

图3 达兰花嘎查典型现代民居空间布局

3.2.3 室内空间

对达兰花嘎查中不同年代民居对比分析,发现民居室内空间同院落空间一样,具有功能复杂化的变化趋势,由最初的单一功能局,转变为“一室两卧”甚至是“多室多卧”的复杂功能布局形式,并且出现了就餐空间、会客空间、厨房空间等功能空间。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为了减少受风面积,民居的进深有所加深,面宽并无较大变化。同时,由于现代材料保温隔热性能加强,民居南面开窗面积变大,其余方向无窗或采用尺度为600—850mm的小型高窗,在保证室内空气流通的前提下,能够防止冬季穿堂风的出现,以获得良好的室内环境。同时,室内火灶多与火炕相连,并设计在临近卧室的厨房区域,起到了合理利用能源的作用(见图3)。

3.2.4 建造材料

在民居建筑的营建过程中,大多使用符合当地域特征的建筑材料。因地区降雨较少,昼夜温差较大,民居建筑的围护结构多注重保温性能,大多以当地石材砌筑,内部和外部均以生土夯实,形成土石混合墙体,具有良好的储热性能。就地取材的方式形成了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建材的二次加工,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减少建设成本和建造周期的同时,让村落的内部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4 营建智慧总结

达兰花嘎查受自然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营建技术在聚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以适应当地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状态。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传统聚落营建智慧如下:

①选址顺应自然且注重民族文化和生产生活需求;

②聚落中道路节点以“切角”或者“错位”的方式布置形出现,起到阻碍风沙的作用,并营造出足够的交流空间,促进聚落和谐发展。

③民居建筑形式具有屋顶平缓、层数单一的特性,以适应大风天气同时减少冷风影响。

④院落空间呈现出院墙低矮,院门较高,内部功能多样,兼具生产的特征,在满足民族文化需求的同时,适应恶劣气候条件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⑤室内空间呈现出功能多样、布局明确、资源利用合理等特征,在抵御严寒气候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⑥建造选材因地制宜,保证材料性能的同时,节省建造成本且缩短建造周期。

猜你喜欢
院落兰花蒙古族
八一作品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兰花开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我爱你兰花
寂寞的兰花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