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统筹视角下高校科研能力和学科发展实证分析*
——以辽宁地区14所高校为例

2020-10-10 01:45陈秀丽潘香岑刘婷婷
图书馆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潜力

薛 璇 陈秀丽 潘香岑 刘婷婷

(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110866)

为支撑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提升高等教育全球认可度和科技转化效能,坚持久久为功,我国提出了“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指导意见,两者各有分工和侧重,共同构成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顶层设计与行动指南。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大地方区域统筹,积极推动本地区学科建设,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本地区高水平大学共同发展[1]。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开放、动态的特性,且现今中央分配给地方教育资源和给予的政策倾斜力度均与“双一流”建设名单紧密相关,因此区域“双一流”建设成为关乎教育资源获取、经济发展以及政绩表现等方面的关键竞争节点,迫使省级区域必须破除高校壁垒,形成合力统筹发展。

一流大学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整体体现,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根本抓手[2],指导意见中也特别指出应以学科为基础,打造一流学科高峰。而ESI全球前1%是当今社会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参考指标[3],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本校ESI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力争使更多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因此,笔者打破高校各自为营的学科发展模式,在区域统筹的视角下,利用ESI与Incites中的事实型数据和各项评价指标透析高校科研能力发展水平和ESI学科发展现状,并做到一手明确学科优势,一手挖掘学科潜力,双管齐下,最后提出相应的学科创新性协同化发展建议,助力区域“双一流”建设发展。

1 研究背景

国内研究者基于ESI或Incites的科研能力与学科分析方面研究主要分3类。第一大类是基于ESI或InCites数据库的科研能力或学科水平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其中包括:(1)ESI学科的排名研究,例如邱均平[4]利用ESI对世界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竞争力进行排名分析,郑勇[5]针对全国农林高校ESI进行排名分析;(2)以单个或多个研究对象为例对学科评价研究。例如蒋德凤[6]以广西大学为例对ESI学科动态进行追踪和指标评价,石琴[7]以新疆大学化学学科为例进行学科发展水平研究。第二类是学科评价及预测的计算方法研究。例如董政娥[8]首先提出学科比重的概念用以分析学科潜力水平。而侯志江[9]根据学科发展态势得出一种可以较为精准预测高校学科何时入围ESI前1%的方法,杨爱英[10]针对7种不同ESI学科潜力值计算方法展开了比较研究。第三类是ESI或In-Cites数据库在学科建设中的实践应用及提升对策研究。例如穆亚凤[11]对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建设现状进行宏观分析后从数据库平台应用深度、学科馆员能力和弱势学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建议。

可见,国内对科研能力和学科进行科研计量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集中于对单一机构或单一学科的指标评价研究,而立足于区域统筹视角,从机构科研能力和学科发展现状着手,深度分析优势学科与潜力学科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则以辽宁地区入围ESI全球前1%的14所高校为例,首先一方面对本地区高校科研现状进行宏观分析,另一方面再以学科为着眼点,深入分析学科结构布局,优势学科与潜力学科,以期“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地推动区域性学科协同化发展,助力高校和教育部门找寻学科发展的重要培养点。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InCites与ESI两大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为2019年12月20日,时间跨度是2009-2019年。其中,InCites数据库更新日期为2019年12月19日,覆盖的Web of Science数据更新至2019年11月22日;ESI数据库更新日期为2019年11月15日,覆盖的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数据时间长度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因两个数据库更新周期不同,InCites数据库更新周期不同,数据库在数据内容覆盖有些许差异,但并不影响对机构科研能力和学科评价的研究。此外,研究数据的分析均在ESI学科22个分类下进行。研究对象选取的是目前辽宁地区入围ESI全球前1%的14所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渤海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锦州医科大学。

2.2 研究方法

笔者立足于省域视角,围绕高校科研能力和学科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利用InCites数据库中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和采集到的14所高校的近十年的文献数据,从科研生产力和科研影响力两个方面对辽宁地区14所高校的科研能力进行分析。再从学科层面通过对本区域高校的学科结构布局、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的分析来揭示高校学科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本区域学科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3 高校科研能力分析

3.1 生产力分析

3.1.1 发文量。科研生产力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支撑,是一个机构科研水平发展的客观动态评价指标。一般来说,科研生产力水平越高,发表的论文总数越多[12]。如图1所示,整体来看,辽宁高校论文成果颇为丰硕,但以高校为个体纵向比较来看,14所高校近十年发表的论文总量差异明显,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连理工大学,其科研生产力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论文总量超过3万篇。第二层次是东北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他们近十年的科研产出也处于较高水平,论文总量均为1万余篇。第三层次是大连医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科研生产力位于中等水平。其他9所高校为第四层次,其科研生产力明显不足,论文总量均在5000篇以下,尤其东北财经大学论文总量不足1000篇。

图1 辽宁地区14所高校2009-2019年发文总量

3.1.2 发文趋势。以时间轴横向动态比较来看,如图2所示,2009年-2019年间辽宁地区高校发文数量均处稳步上升态势,说明辽宁地区总体科研生产力在逐年提高,但超过平均线的高校仅3所,实力差距悬殊。即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增速较大,每年论文体量也远高于平均线,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大连医科大学的科研产出处于本地区的平均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其他高校科研产出力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增长幅度较小。

图2 辽宁地区14所高校2009-2019年发文趋势

3.2 影响力分析

3.2.1 典型指标分析。科研影响力是学科建设的重点,是从质量及传播维度评价科研机构的能力水平。被引频次是科研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但任何单一指标都不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科研影响力,因此,笔者还选取了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以及H指数作为典型评价指标,以期多视角揭示科研影响力,互相弥补指标局限性,具体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上图指标数据和排名情况分析可见,科研影响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各项指标排名均处于前三位,整体科研影响力水平最高;传统强校东北大学在被引频次与H指数两项指标表现强劲以外,其他三项指标表现不是很理想,说明东北大学论文存在单篇被引频次分布不均现象,但综合影响力不容忽视;中国医科大学与沈阳药科大学除了学科规范化影响力以外,其他指标水平较高,说明两个医药类大学虽然科研影响力较高,但还不足以匹配全球平均水平;渤海大学因发表论文体量较少,被引频次指标数据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但从引文影响力和论文被引百分比、学科规范化影响力和H指数四项可知,其影响力超越全球平均水平“1”,还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因此其科研影响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与之相反,其余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各项指标均处后位,全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内在质量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表1 辽宁地区高校2009-2019年科研影响力指标数据

3.2.2 JCR分区分析。因期刊均有自己选稿和用稿的评价标准和机制,其门槛的高低和期刊影响力水平本身就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它所刊载论文的质量,所以科睿唯安公司引入了专门评价的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即影响因子IF(Impact Factor)和JCR分区指标。JCR是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期刊评价工具,依据期刊影响因子IF将收录的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并平均划分4个区,即Q1、Q2、Q3、Q4[13],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JCR分区可以作为评价论文发表质量的特征性指标。

表2 辽宁地区高校2009-2019年论文JCR分区

数据分析和表2显示,Q1期刊中的论文占比最高的依然是大连理工大学,接近一半的论文数量达到Q1优质论文学术水平。紧随其后的是东北财经大学,其Q1占比颠覆论文数量排名跃居第二位,说明东北财经大学虽然科研生产力数量不及其他高校,但所发表的论文质量水平稳居高位。另外,辽宁大学(43.42%)、辽宁工业大学(41.76%)、东北大学(41.60%)、渤海大学(40.53%)该4所高校的Q1占比均超过40%,说明该4所高校的科研质量较高。而3所医学类高校Q1期刊论文占比均处落后位置,说明辽宁地区生物医学类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就科研生产力和科研影响力来看,辽宁地区14所高校的科研能力存在严重的发展差异。原“985、211”重点高校数量少但科研能力强,普通高校数量多但科研能力弱,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的特点。

4 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学科建设是一流高校科研能力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学科建设内涵式协同化发展,也反哺高校的科研水平发展。因此继续深入学科层面的研究,了解学科结构布局,挖掘可重点培育的学科,才是寻求提高科研能力的根本途径。

4.1 剖析学科结构布局

为更加直观展示辽宁地区高校目前学科发展现状,笔者需对14所高校全部ESI学科进行类别划分,从而得出学科结构布局。故引入赵元斌[14]关于定位优势学科与潜力学科的定标比超的思想,依据学科潜力值,结合本地区实际学科情况进行划线,确定4类学科。即:将已进入ESI全球前1%且潜力值大于1的学科划为第I类学科,称优势学科;未进入ESI全球前1%且潜力值大于0.5的划为第II类学科,称潜力学科;潜力值大于0.1小于0.5的划为第III类学科,称薄弱学科;潜力值在0.1以下的划为第IV类学科,称边缘学科。

图3 辽宁地区14所高校学科结构分布

图3揭示了辽宁地区高校整体的学科结构分布情况,从中可见辽宁地区11所高校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占比较小,而薄弱学科和边缘学科数量庞大,这是制约本地区科研发展重要问题之一。

图4 辽宁地区14所高校学科类别堆积

结合图4直观详尽地展示了各高校学科发展能力的强弱。对于优势学科,依旧是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大学3所老牌高校表现突出,其优势学科数分别为9个、5个、4个;沈阳药科大学与渤海大学优势学科数为3个;大连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优势学科数为2个;其余6所高校是优势学科数为1个。对于潜力学科,学科潜力最为深厚的是东北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有4个学科很有望进入ESI优势学科;大连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也具有较强的学科发展潜能,潜力学科数为3个;渤海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锦州医科大学以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5所高校潜力学科各有1个。

4.2 优势学科分析

ESI学科分类中有22个学科领域,通过ESI数据库的筛选,可发现辽宁地区14所高校共拥有36个优势学科,涉及15个ESI学科领域。图5的气泡图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各高校优势学科在15个不同领域的分布情况,其中气泡的面积依据该校该学科的潜力值的大小确定,即图中气泡的大小也可以理解为该优势学科的优势程度。

从图5可以明显看出,辽宁地区高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分布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分布在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领域。而在数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环境与生态学、农业科学以及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呈零星分布状态。而图中未体现的ESI学科还有地球科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空间科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经济与商学、综合学科5个学科,说明辽宁地区的优势学科在该5个领域仍处空白状态。

图5 辽宁地区14所高校优势学科领域分布

通过纵向对比同一高校不同学科领域,从整体的优势学科数量和优势程度上看,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东北大学位居前茅。大连理工大学表现突出的是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中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学科优势最为明显,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以及生物与生物化学这些与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学科表现均非常良好。东北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一样均在理工科类处于优势地位,尤其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但同一学科两者相比东北大学又略逊色于大连理工大学。其他高校的优势学科主要以高校自身特色学科为主,例如沈阳药科大学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辽宁工业大学的工程学、沈阳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等。

总体来看,辽宁地区高校的优势学科在高校个体和学科领域两个维度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即优势学科领域集中分布于自然科学领域、优势学科数量集中分布在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等重点高校。因此需要发挥区域联动机制,促进各高校各学科协同化发展。

4.3 潜力学科分析

潜力学科是学科发展的最佳培育增长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根据上述学科结构布局中的界定方法,得到辽宁地区目前共有潜力学科24个,涉及11所高校的16个学科领域,详细潜力学科依潜力值排序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如果潜力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潜力学科跨入优势学科的先后顺序,那么大连海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中国医科大学的免疫学、大连理工大学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辽宁大学的工程学最接近全球前1%,是最有可能优先进入优势学科的潜力学科,本地区教育部门应最优先关注这些学科的发展,重点扶持,争取有所突破。

表3 辽宁地区高校潜力学科

从高校学科发展角度来看,大连医科大学和东北大学的潜力学科数最多,各有4个;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居其次,各有3个;中国医科大学共有两个潜力学科,其他5所高校分别有1个潜力学科。其中,需特别注意的是:(1)大连医科大学,综合发展潜力持续性强。因其属于医学类高校,并具有多家附属医院,具有生物医学领域所必需的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因此其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以及神经科学与行为学3个学科发展潜力深厚,应积极向同种类型的中国医科大学寻求发展经验,继续加大力度重点建设生物医学类学科。(2)东北大学,虽同样拥有数量最多的潜力学科,但该高校的4个潜力学科的发展潜力均处后位。这种情况下东北大学应积极与学科发展结构极其相似的大连理工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尤其是在物理学与数学两个学科上进行定向扶持,从而进一步提升潜力学科的发展潜能。(3)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理工科传统背景的综合性大学,现阶段在生物医学类发展势头较好,应充分获取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院校学科的医学资源,共同提高辽宁地区生物医学的发展。

从学科领域来看,潜力学科中的免疫学、地球科学、社会学科在辽宁地区一直未能有优势学科的突破,因此应给予中国医科大学的免疫学、社会科学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地球科学3所院校3个学科以特别支持和关注,力求弥补优势学科领域空白,使辽宁地区高校学科研究得以全面发展。

5 发展建议

对辽宁地区14所高校从科研能力和学科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展开多维度分析,旨在从历史角度揭示高校科研总体现状以及明确未来需要把控的建设重点和突破口。经过分析不难看出,辽宁地区总体科研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存在两极分化严重、学科领域覆盖不全面的问题。鉴于目前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5.1 立足区域全局,加强区域统筹意识

教育主管部门应集中有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开放区域信息共享,发挥资金支持效能,放眼全局,打破各自为营的发展局限,打破高校壁垒,注重区域内科研产能的整体效率。不仅要巩固现有优势学科,还要狠抓每一个潜力学科带来的发展机遇,以特别高校特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支持的原则,形成统一合力,总体达到学科优势不断增强、弱势稳步提高、填补领域空白、平衡两极差异的发展效果。

5.2 突显行业特色,构建学科发展集群

辽宁地区行业发展具有显著特色,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化发展。2018年辽宁省政府在中央院校和省属院校中选定8所院校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除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外,在农业、工业、医疗事业、医药事业、服务业、社会事业6个行业领域分别对应选择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作为行业重点培育高校。这些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应依据其特色学科,将不同高校相关领域学科充分融合。例如,生物与医学类学科的研究广泛存在互通共享的现象,因此中国医科大学凭借其资源优势可以与大连医科大学和锦州医科大学等联合,构建以免疫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生物医学类学科为中心的学科发展集群。

5.3 域间强强联合,域内强弱定向扶持

科研合作一直是高校和学科发展倡导的重点,此科研合作应分为区域外顶尖高校间的强强联合和区域内高校的相互扶持。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在辽宁地区属于门类齐全综合实力稳居上风的顶尖高校,两所高校欲寻求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就要拓展与其他地区双一流高校乃至国际著名大学的合作关系,才能实现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此同时,区域内的高校应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扶持其他高校学科发展。例如,沈阳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学科定向扶持沈阳药科大学的农业学科发展,沈阳药科大学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定向扶持大连理工大学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发展等,不仅可以持续补足自身高校优势学科发展动力,也可以上拉其他高校潜力学科发展势头。

5.4 服务国家战略,寻求政策资源支持

习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为推进东北振兴“问诊开方”,提出了“粮食为本、制造业为本、生态为本、民生为本和两个毫不动摇”的五大战略。而辽宁区域学科建设应紧随国家发展战略的步伐进行有效推进。依据辽宁地区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相关的农业科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积极寻求国家政策倾斜和地方政府资源扶持,再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的同时,也能使科研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最终服务于区域建设和国家发展。

6 结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说道: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的关键,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上达到一流水平[15]。我们需要面对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也要充分利用当前问题带来的发展契机,统筹发展区域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建立以行业特色为主的学科集群,拓宽科研合作维度与广度,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原则,形成区域发展向心力,克服现阶段学科发展瓶颈,推动“双一流”建设进一步跨越发展。

猜你喜欢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潜力
非线性q- 分数阶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差分方法
基于受众理论的高校社区文化育人阵地建设路径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不确定双线性时滞奇异摄动系统的弹性保性能控制
艺术的纯真潜力
我的趣味家庭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LANGUAGES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