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 李岚* 王艳 陈雅琴
咳嗽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气候寒冷多变时高发[1]。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小儿频繁剧烈咳嗽尤其是夜咳,严重影响儿童睡眠,危害儿童身心发育[2]。西医治疗主要以控制感染及对症治疗为主,因临床滥用抗生素现象较为普遍[3],导致耐药菌及二重感染率不断增加[4],中药治疗小儿咳嗽疗效可靠,且安全性好,较好的避免以上问题,具有优势[5]。本文探讨咳平颗粒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咳嗽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本院痰热壅肺型咳嗽患儿63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中痰热壅肺型咳嗽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型诊断标准;(3)存在细菌和(或)支原体感染证据;(4)年龄≥1岁且≤14岁;(5)监护人知情同意,并能够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l)支气管炎伴高热;(2)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哮喘兼有咳嗽;(3)重度营养不良,伴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患及精神病患儿。(4)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5)虽符合纳入标准,但不能坚持服药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10岁,平均(5.27±2.07)岁。对照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2~12岁,平均(4.58±2.2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常规给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希舒美,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口服,将本品倒入杯中,加入适量凉开水,溶解摇匀后口服,在饭前1h或饭后2h服用。用量:第1天,按体重10mg/kg顿服(最大量不>0.5g/d),第2~5d,按体重5mg/kg顿服(最大量不>0.25g/d)。连用5d。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沐舒坦,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口服,用量:>12岁儿童:口服10ml(30mg)/次,3次/d;5~12岁儿童:5ml(15mg)/次,3次 /d;2~5岁儿童:2.5ml(7.5mg)/次,3次/d;<2岁儿童:2.5ml(7.5mg)/次,2次/d。观察组给予咳平颗粒(组成:蒸百部、杠板归、黛蛤散、浮海石、炙远志、炙款冬花)开水冲泡,温服。剂量1~3岁:半袋/次,3次/d;>3~6岁:1袋 /次,2次 /d;7~14岁,1袋 /次,3次/d。药物来自本院制剂室,规格15g×10袋/包。两组治疗过程中体温>38.5℃,可临时给予退热剂布洛芬混悬液(美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给药方法为口服,50mg/(kg·次),必要时每6~8h可重复使用,不≤4次/24h。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化痰止咳药物,如因合并疾病所需服用的药物,或其他治疗须在病例报告表中记录药名、用法、用量及时间等。两组疗程均为7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两组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疾病疗效标准制定的标准。根据各项症状(不包括肺部体征)的评分标准,先计算出各项指标,观察前后的分值,然后计算出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分值比以确定证候疗效。(1)痊愈:中医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证候累计分值下降≥95%;(2)显效:证候累计分值下降≥70%且<95%;(3)有效:证候累计分值下降≥30%且<70%;(4)无效:证候累计分值下降<3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疗效比较 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n)
2.2 安全性观察 两组中有8例住院患儿进行治疗前后尿、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情况。
咳嗽是儿科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小儿咳嗽患者中以痰热壅肺型咳嗽最为多见,而以中后期患者尤为明显[5]。这是因为,小儿肤薄神怯,正气未充,卫外不固,易感风邪,风为阳邪,化热最速,感邪之后,易于从阳化热。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未长”,温邪易化热、化火;即使初感风寒,也易传里化热。又有小儿“脾常不足”,外感后易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痰热互搏壅塞气道,故见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等痰热壅肺的征象。痰热咳嗽既能由风寒咳嗽化热,炼液成痰;亦可因风热咳嗽热势较高,痰热日盛转化成痰热壅肺;亦可由食积内热、心火、肝火内盛,火热上熏,炼液成痰,痰阻气道而引发本证[6]。痰热壅肺日久易耗伤阴液而见口舌干燥,尿赤便干等表现。痰阻心窍则可见惊痫。故小儿痰热壅肺型咳嗽治当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为主,佐以润肺、降逆、安神定志等为法。
咳平颗粒主要成分为百部(蒸)、杠板归、黛蛤散、浮海石、远志(炙)、款冬花(炙)等药组成。其中重用百部(蒸)、浮海石为君,百部性味甘平,功擅润肺止咳,暴咳、久咳均有良效,对小儿痰热壅肺伤阴者尤为适宜。浮海石,性寒味咸,清肺化痰力强而不伤阴,与海蛤壳相须为用。款冬花,性味辛温,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与浮海石同用既可防其寒凉太过,又可增其化痰功效。黛蛤散:清肝利肺,降逆除烦,尤适用于肝火内盛,火热上熏,炼液成痰者。远志化痰开窍,宁心安神,可防痰阻心窍惊痫,夜间咳嗽所致不寐。杠板归,性凉味酸,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既可清肺热,又可使热随小便而出。本方性味偏寒,祛痰以清化为主,佐以润肺、温化、下气、利水、安神等法;寒温并用,清热而不寒滞;清肺化痰与润肺止咳并用,祛痰而不伤阴,对于阴常不足小儿更为贴切。诸药合用共奏清肺化痰,润肺止咳,降逆除烦,安神定志功效。此外,现代药理实验已证实,此方中之百部、款冬花、远志、杠板归等药物均有化痰止咳功效[7],因此,用于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咳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