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海
李文华,原名李中仁,1914年12月25日出生, 现年106岁。1935年,考入南京炮兵学校受训,后被保送到炮校下级干部训练班学习。1938年至1940年为黄埔军校第16期炮科20总队学生。曾任炮10团上尉连长、突击总队炮兵连长、第8军少校副营长等职。曾赴卢沟桥配属29路军执行任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贵阳。2015年,获得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6月30日,笔者见到了今年106岁的李文华。老人视力尚好,思路清晰,精神矍铄。跟随他的回忆,我仿佛坐上了时光穿梭机,走入他刚毅果敢、豁达淡然的百年人生。
“1935年2月,南京炮兵学校到山东泰安招生。那年我上高三,听到招生消息后,我心里就一个想法 我要报名参军。”李老坚定地说。
李文华出生在泰山脚下泰安县城郊凤台村,兄弟姐妹四人,他在家里排行老大。父亲李培伦为兖州邮政局职员。李文华在兖州上学,直到高小毕业转回老家泰安萃英中学(现泰安一中)读高中。在泰安萃英中学就读期间,听闻日本人在济南制造的五三惨案和屠杀中国军民的罪行。从那时起,李文华就萌生了报名参军的想法。后来,李文华顺利进入南京炮兵学校,开始学习通讯,后调整为瞄准手。
李老回忆道:“炮校的训练特别严格,每天一操二课,晚上补习普通科学。周六上午擦洗武器,下午整理内务,周日上午测试单杠木马等。两年时间里,学习了普通学科包括微积分、三角几何等科目,术科课程包括炮兵操典、步兵操典、射击、观测、通讯、兵器等。最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了炮10团的一名炮兵。”至此,李老进入了被誉为中国炮兵中天之骄子的炮10团,开始了他14年的军旅生涯。
李老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16期炮科20总队学生,还得从抗战爆发开始说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重炮10团分赴抗日各战场。抗战期间,日军对炮兵重炮部队日夜不停地侦查轰炸,我们炮10团实际上有时是分割成营,再分成连、排作战,采取打一炮换一个地方的办法,避开日军的轰炸。”李老说。李文华当时担任炮10团2营4连炮长,随部队从南京到邢台,从邢台到卢沟桥。在卢沟桥时,还配属29路军执行任务。就这样,他们一路走,一路打,后来又从卢沟桥到苏州最后到达江西九江要塞驻防。
/ 青年时期的李文华。
1938年,日军集结在九江地区的湖口地带。此时,日军距离民国政府临时驻地武汉仅一步之遥,日军只要拿下九江就可以逆流而上,直达武汉城下。中国军队跟日军在九江战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场战斗中,李文华随部队从武昌乘轮船到达江西九江要塞驻防。当时,运送弹药的军舰抛锚在江边。部队立即组成敢死队,掩护装有弹药物资的军舰不被日军发现进而被截获或炸毁。敢死队由李文华带队,他们顺利登上军舰后,争分夺秒拆卸军舰上的重要标识、标志,隐藏重要物资。
/ 李文华在中缅边境打洛留影。
完成任务后,我们刚刚上岸,就听见日军水上飞机的声音。随即,爆炸声在我们身边响起。我喊大家 趴下’,然后,我们就一动不动地趴在紧靠着军舰的江岸边,直到日军轰炸结束。后来,我去叫大家撤退,发现他们都牺牲了。”说起这段经历,李老眼里噙满了泪水。“但我就是不怕死,就是死也要保护好船上的物资。”在这场战斗中,装有弹药物资的轮船虽被击沉,所幸没有被引爆,完好无损的物资后来被成功打捞上岸。
1938年,李文华因在江西九江执行任务时表现突出,被部队推荐到炮校下级干部培训班学习一年半。其间,由于中央军校炮科招生,李文华由炮10团推荐并考入中央军校炮校代训16期。这是李文华第三次进入炮校受训,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16期炮科20总队学生。
炮校校址从江苏南京、湖南零陵一路迁到了贵州都匀,和我同期考入黄埔的还有孔祥夫、吕品,我们都是20总队的学生。因为战事吃紧,学习非常紧张,我们这一期在学校学习2年就毕业了。”李老说。1940年,从黄埔军校炮校代训第16期毕业的李文华,再次回到炮10团3营8连任见习官。半年后,担任排长,先后驻湖南沅陵、郴州等地,负责训练炮兵。不久,部队开赴昆仑关参加广西会战,李文华则调入驻湖南祁阳的突进总队山炮连任连长,担负训练任务。突击总队由英国政府提议成立,主要为中国编训部队,归李默庵将军指挥。后来英军撤回印度,英军突击总队编练合作计划也基本结束,李文华又回到炮10团3营。1944年,炮10团随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进驻保山支援滇西作战,配属各军师。其间,李文华还经保山远赴缅甸密支那,承担接收并运送美国提供的两门榴弹重炮等任务。后来,李文华随部队驻安徽休宁、浙江杭州等地,直至抗战胜利。
/ 刚果(金)统促会人员看望李文华(中)。
/ 杨震环秘书长(左二)陪同刚果(金)统促会人员看望李文华(左三)。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设计主题,也是李老百年人生的写照。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李文华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李老用满是皱纹的双手爱惜地抚摸着他心爱的纪念章,仿佛也在触摸他一百多年的人生。过了一会儿,李老一边向我们展示他收藏的《黄埔》杂志,一边说:“这里面登有我和我的战友们的故事。”
抗战结束后,李文华随部队驻连云港、云南元江等地。后来在云南向陈赓部队投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文华定居贵阳,在马车队工作,后来靠手艺为生。改革开放后,在贵阳经营小卖部,直到90多岁才在家人的劝说下,放下自己的店铺回家安享晚年。
在跟李老交谈的过程中,老人始终保持标准的坐姿。采访快结束时,笔者想给李老拍张照片,“我们给您拍一张敬军礼的照片好吗?”李老立马起身,挺直了腰杆,抬起右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采访中讲到高兴处,李老还不时冒出几句英语。告别时,他又用英语跟我们说 Goodbye”,军人本色和邻家爷爷的可爱在李老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如今,106岁的李老对过去很多事情的记忆都已模糊。唯独对于他就读黄埔、参加抗战的这段经历,至今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