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玲 编辑/南溪
发现很多三十多岁的人是这样的状态:工作几年了,工资和职位似乎都原地踏步,也看不到上升的空间;想跳槽或单干,又没有勇气、技能和资源;开始感受到房子、孩子、老人的压力;婚姻也步入平淡期……
年龄虽然远没到中年,但不知为何已经有着中年人的无奈与无力。或许也特别想努力奋斗,却不知该往哪使劲。既渴望变化,又害怕改变。最怕的大概是,即便是变化了,但是一步迈错,甚至还不如原来,回不去了……是这样吗?
我特别能理解这种状态。也许,这是每个人在进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吧。你在用力,但外界似乎没什么回应,让你觉得自己胶着在一个状态里过久,于是开始狐疑起来——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
如果给建议,那么最基本的两条是:学习和交往。
可以学与专业或本职工作有关的,学个有关联的技能,考个什么证书。或者学一些自己特别有兴趣的东西,即便与现有工作关系不大也无妨。不论如何,学一点什么新东西。
学习的意义
保持学习的状态,维持你的学习能力。这是有用的。我们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你从学习生活中脱离出来,然后再想开始时,启动很难,甚至做不到。
扩充或者升级你的核心技能。当老板看到他的某一个员工特别拼,一直在学这学那,那么,一旦有重要的职位、有新的任务,他会先考虑这样的员工,因为他相信有学习能力的员工更有可能胜任。员工爱学习,这也是对老板的激励——因为你在增长你炒掉老板的资本。
拓展眼界。学习中,你不断接触新东西,随着新知识而来的还有新视野、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关注层面、新的交往圈子、新的资源。
学习会带给你自信,这种自信又会影响到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学习的健康价值——中年爱学习,老年大脑不退化
持续学习,最好的就是即使你的收入和职位并没有实质变化,但是你看待事情的眼光、你的感受已经不同了。其实受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让我们既能主动开创未来、在机会到来时有能力把握住,又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出高品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不仅是提高你的挣钱能力,而是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建立家庭、工作稳定之后,特别容易忙于日常事务,顾不上交往,尤其是女性。我一直是很宅的人,不擅长交往。但中年以后,这一点在改变。交往不是只为建立人脉、获得信息,看谁能帮我,而是从与不同人的互动中学到东西,更加了解自己和社会。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很容易变成弱势群体,如果能打造一个可以给你提供支持、支援的交往圈子,你的生活会有很大不同。
在与朋友的善意互动中,你也会积累出人生中特别宝贵的东西。以后老了,孩子们都离开了,你仍然有很多美好的人际关系与回忆。
尽量处理好家庭婚姻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
健身,保持身体健康。这一点与学习一样,是你在机会到来前可以随时在做的……
要做到前面这几条,最关键的一点是——你要保持乐观。学习、交往、健身,或者养绿植,这都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做到的事。
有的朋友想,其实大家都这样了,说明这样的平淡是正常的。心态上这样去看很好,但实际做法上,我觉得有点危机感还是对的。中年是爬坡的时期,趁着体力脑力还在线,要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做事。人生几十年中,只有那些体力脑力持续强劲、没有太大情感婚恋波折、意志坚定、生活自律的人,能做事的时间比较长,其他普通人,掐头去尾也就是中间这二三十年。所以,有点紧迫感危机感,经常认真思考方向与未来,勤奋自律,这是一种比较积极乐观的善待人生的做法。
当然了,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如此:机遇与危机并存,需要你乐观并且勤奋地爬坡,只是所爬的坡不同而已。年少时是努力疯长,五十岁以后的挑战是如何维护好身体硬件,以便继续成长,适量做事,享受生活,少添麻烦。
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篇王朔2018年年末写的文章,说他自己这一年特别懒,晚上雄心万丈,各种计划目标、有无数的事情想做,一到早上——去他的吧,哥只想多睡一会儿。
很理解这种状态。真正到中年以后,如果不曾兢兢业业地维护好硬件,体力跟不上也会影响脑力和心力。钱钟书也说过,年轻时能写小说,那只是年轻妄为,以为自己能写。大家读这话觉得他是自谦,其实这是中年以后说的实在话。年龄大了,先别说能不能写,首先就没那个心气了。而村上春树和一些国外作家,都是严格自律的典范,因而才能持续写作很多年。
所以,在真正的中年尚未到来之时,尽管有各种窘迫迷茫,至少体力是够用的。趁着还年轻,多学习,做好眼下的每件事,珍惜这个已经成熟、有些能力、体力尚好的阶段吧!
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新事物的人,没有中年,只有青春。
我们从未变老,只是一直在成长!